時間:2015年03月1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政策的不斷推進,許多大學生不能正確把握自我與社會的需求,心理上產生種種矛盾與沖突,在求職擇業時感到焦慮、灰心,無奈和迷茫,出現了嚴重的心理障礙。本文就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的表現、成因進行探討,并有針對性的提出調適策略。
【關鍵詞】中國論文發表網,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調適對策
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擇業問題已成為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政策給學生們帶來了很多的機遇和選擇空間,但同時也帶來了擇業過程中的心理困惑與焦慮,產生各種擇業心理障礙。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分析,加以引導、疏導,采取有效策略,使他們越過擇業心理障礙,正確擇業。
一、大學生擇業中常見的心理障礙
(一)焦慮
焦慮是由心理沖突或挫折而引起的一種復雜情緒反應。其產生緣于心理沖突或挫折感受。心理沖突使人處于矛盾狀態的兩難境地,在現實面前無法做出選擇,挫折感受即意味著人感到失望,不安甚至恐懼。從心理上看,表現為神情緊張,悶悶不樂,心情煩燥,憂心忡忡從行動上看,表現為擇業時小心有余,果斷不足,無法冷靜,理智地面對事物。如一位即將畢業學生談到:面臨就業與擇業,總會有一些難以名狀的煩惱,心理經常會很著急。接到面試通知,有單位可供選擇時,既感覺興奮莫名,又感到無所適從;沒有接到面試通知,無單位可以應聘時,更是感覺心急如焚,甚至不知所措……
在現實的擇業過程中,大學畢業生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要經歷一些痛苦和挫折。隨著就業制度的改革,畢業生統包分配的歷史已經結束,雙向選擇成為畢業生就業的最主要方式,在雙向選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畢業生之間以及用人單位之間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只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一些在擇業競爭中失利的學生不能很快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產生焦慮、恐懼的情緒。
(二)自卑
自卑是一種性格的缺陷,表現為對自身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通俗地說,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陷的存在會導致自卑的產生,不恰當的比較也會導致自卑的產生。前者多發生在有先天缺陷的人身上,后者是由于將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外相比,或在任何場合下不斷強化也許根本就子虛烏有的“缺點”,從而造成心理上的劣勢,全面否定自我。自卑是缺乏信心的表現,它不利于人正確評價自身,不能正常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過度的自卑還會產生精神不振,心靈扭曲及沮喪、孤寂,脆弱等心理現象,在擇業中,缺乏大膽嘗試的勇氣,只看見別人的長處,盯著自己的不足。這種不對等的比較必然會得出“我不行”的結論,產生自慚形穢的心理一莊“你對你的專業,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的問卷調查中顯示,47.6%的人回答“有些信心”,28.6%的人回答“毫無信心”,只有21.7%的人回答“很有信心”,充滿自信的比例較小。
(三)孤傲
同自卑相反,孤傲則是過高估計自身實力而產生的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技高一籌而對別人不屑一顧。在擇業的過程中,對用人單位挑來挑去,既要求可觀的收入,又要求有一定的地位。對畢業生來講,孤傲是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現,反映了畢業生的狹隘與不成熟。我們知道:僅僅四年的學習經歷并不能代表就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學習知識與應用知識是有區別的,學得好就不一定會運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問題,如果大學生一味的孤芳自賞,自以為是,結果只能在擇業競爭中四處碰壁,而且給用人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讓人很難接受這種盛氣凌人的架勢,更談不上錄用了。
此外,畢業生除了上述擇業心理障礙以外,還存在著依賴、攀比等心理障礙。依賴表現為缺乏獨立意識,優柔寡斷,不敢或不愿面對激烈的擇業競爭,而且將希望寄托在學校、家長和親朋好友身上,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攀比,也是畢業生擇業過程中極易出現的不良心態一旦發現自己無法找到與別人相當的工作時,往往會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強烈的失落或不滿,無法保持平和的心情面對身邊的事物,損害身心健康。
二、大學生產生擇業心理障礙的成因
(一)大學生自身原因
1、擇業認知心理的偏差。認知是對人和客觀事物的了解,并根據這種了解作出恰當的行為。它包括感知、判斷、推測和評價等系列心理活動。大學生的擇業認知心理指的是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對自己、對職業,對社會與擇業有關事物的認識了解以及選擇職業過程中的推理與決策。大學生的擇業認知心理對選擇職業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通過有關調查資料分析,目前大學生的擇業認知心理狀況出現了以下現象:
第一、自我估價的偏差這種偏差存在兩種極端:一是自我估價過高,不能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過分悅納自己,盲目自信或自負,在擇業中,往往認為大多數的職位都與自己的才能不匹配,結果失去大量的就業機會,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擇業挫折;二是自我估價過低,不能覺察自己的優勢與長處,夸大自己的不足與缺陷,伴隨著種種評價產生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自卑心理,不敢面對擇業。
第二、對專業對口的認知偏差。相當大一部分學生認,就業必須專業對口,才能才盡其用,才能實現自我價值,過分苛求專業對口,缺乏對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的認識,每位畢業生不可能都專業對口,致使許多學生對于非本專業的只需稍做努力和調整就能夠勝任的職業視而不見,人為的使就業渠道變得狹窄。
第三、對職業認識的偏差。大學生對職業的了解存在著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職業渠道和信息,對職業道德規范,規章制度、規定說明,以及社會對求職人員的隱性潛在要求,包括衣著裝飾、禮儀習慣、勞動素質,就業意識等方面了解甚少,多數的學生對職業的認識僅靠他人的輿論、什么職業”熱“就向往什么樣的職業。
第四、對社會認識的偏差。許多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存在較多的想象成份,對影響擇業的因素認識不足。因受年齡和閱歷的局限,對社會的了解沒有全面,實際的體驗,有的把社會想象的比較美好,對社會的復雜情況及影響就業的因素知之甚少,因而擇業的期望值往往偏高,不能準確地給自己定位,脫離了社會的實際要求。社會心理學認為,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沖突越大。
2、大學生擇業人格方面存在問題。
第一,擇業個性傾向方面。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呈現功利化取向,即擇業時越來越看重經濟、待遇和個人發展等實際功利因素,很少考慮國家與社會的需要,不愿意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地區和行業區工作;目光短淺,擇業時更多地考慮工作條件,經濟收入等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的長遠發展;求穩守舊,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穩定、清閑、福利保障好的單位仍是大學生愿意選擇的工作單位。如《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開展的”首屆中國大學生首選企業調查”的結果顯示,把上海、深圳、北京三個城市作為首選地點就業的,占被調查學生的72%;選擇月工資2000一4000元以上的占被調查的學生的半數以上。而且大學生希望一次就能選定理想的職業,而不愿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自己去創業;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對職業的意義認識不當。
第二,擇業過程中暴露出諸多不健全的人格心理特征。如就業挫折承受力差,缺乏自信心或過于自負,競爭或進取精神不夠,合作性和冒險性較差等等。這些人格特征不僅會影響個體擇業能力的發揮和擇業活動中的表現,而且會影響個體在擇業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社會原因
1、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增大了擇業的競爭力。近些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急劇上升,而就業總需求則增大緩慢。2002年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145萬,比2001年多30萬,而全國用人需求卻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2003年應屆畢業生達到212萬人,比2003年增加67萬人,而社會需求增長相對緩慢,基本上與上一年持平。到2005年,我國的應屆大學生將達到330多萬人,加上民辦高校,全部人數將達到5OO萬左右,大學畢業生人數的激增無疑將使已經供大于求的就業市場的供求關系更加失衡,甚至畸形發展,使大學生產生就業危機感。
2、部份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嚴重制約著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量。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國有大中企業采取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各級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也實行“精簡分流,精兵簡政”。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統計,截止2002年3月底,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已達
3.如把農村進城的勞動力也包括在內,則實際隱性失業率達15%。大學畢業生除個別社會缺專業外,大多數的學生也不得不應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挑戰。這正如國情問題研究專家,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曾講過這樣一句話:“中國正面臨著世界上最大的就業戰爭”。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就象一朵揮不去的烏云壓在高校的上空。今年10月,我市一縣中在我院選聘一位中文系2000級應屆畢業生,就有150多名學生遞上推薦表,可見就業形勢的緊張,學生感到恐慌。
(三)學校原因
1、學校教學的某些缺陷。當前我國大學生因就業難而產生心理障礙與很多大學教育教學質量不高有密切聯系。“知識不夠用”和“能力不足”是導致大學生擇業產生自卑和焦慮的主要因素。有關人士對全國l1所本科高校的調查結果表明:有63.99%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文憑與實際水平不太一致,學校開設的專業課“不太適應社會的需要,學科知識陳舊,影響他們的擇業。”
2、擇業心理指導工作滯后。在大學生擇業過程中,存在著需要解決的種種心理適應問題。如何對待他們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業形勢下,改革步子加快,競爭激烈,信息量大.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解決畢業生心理適應問題更顯得迫切。但是,學校在這方面的工作,特別是在擇業心理咨詢工作中還很不夠,明顯滯后于學生就業心理的發展變化。
三、調適對策
大學生在擇業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勢必造成個人就業的困難,這種非理性情緒的不斷散,不但雹害自己,也危害社會。所以,我們必須運用心理手段加以調適。
(一)大學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21世紀經濟、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市場經濟條件下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主要是綜合素質的競爭,大學生在大學四年應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質的培養,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自己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心素質等,培養自己的交際能力,創新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因為走出校門或即將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并不等于有了各類崗位所需要的應用能力。所以,大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應爭取更多地培養一些適應社會需要的實際應用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只有將合理的知識結構和適應社會需要的各種能力統一起來,才能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大學生要進行擇業心態的自我調適
在擇業中,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挫折矛盾和沖突,畢業生應學會全面了解社會,客觀地分析、評價自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統一起來,根據社會需求正確解決自己就業定位問題,確定自己的擇業目標,特別要注意培養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奉獻精神,創業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等。
(三)學校應加強全方位的擇業指導工作
大學生的擇業指導工作是一項系統而科學的工作。學校不但要深化教學改革,更新狹隘陳舊與實際需要脫節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且學校應設專門的擇業指導機構,通過專題講座,心理輔導活動,心理咨詢、心理測試、信息咨詢等多種形式對大學生的擇業能力進行專門和科學的指導,而這種指導工作要深入到各年級中去,掌握好各年級輔導的側重點。一年級應側重擇業認知與規劃能力的培養,重點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己所學的專業;二年級側重自我認知與基本能力的培養,重點指導學生客觀正確認識自我,努力完善和塑造自己,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基礎和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三年級側重教會學生如何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和社會職業和需求,拓寬知識面,發展各方面能力,擇業的自主性和擇業決策的能力;四年級重點幫助學生確立合理的擇業目標,掌握面試求職的具體技巧,有效預防和解決學生求職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這幾個階段有機結合,互相銜接,提高大學生的擇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