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2月2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根據中醫學“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異病同治”的理論,運用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白術、甘草、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等)治療內、外、婦、兒各科不同疾病,但病因病機相同——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臟腑經絡失養的證候療效顯著。提示:在臨床各科,凡有中虛為主的證候均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關鍵詞】最快的醫學雜志,脾胃虛弱,中醫藥療法,補氣藥,治療應用,調補脾胃劑, 治療應用,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是臨床常用的著名方劑之一。該方由黃芪、人參、甘草、白術、當歸、升麻、柴胡、陳皮八味藥組成,其功能是調補脾胃,升陽舉陷,主治脾胃氣虛所致的發熱,自汗出,渴喜熱飲,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脈洪而虛,舌質淡,苔薄白或氣虛下陷導致的久瀉,久痢,脫肛,子宮下垂等證。筆者認為只要辨證準確,加減得當,本方在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皆可應用,茲舉典型病例介紹于下:
病案一:氣虛感冒 陳某,男,36歲,農民。2008年2月23日就診。素體瘦弱,易感冒,近日因勞累,感受寒邪而見惡寒、頭痛、鼻塞、周身關節痛,少氣無力,動則汗出,曾在其他醫院經西醫治療未愈,轉來我科治療。就診時患者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自汗出,伴輕微咳嗽,舌紅苔薄白,脈虛無力。此屬體質瘦弱,陽虛衛氣不固,腠理空虛,感受風寒之證。治療補中益氣,固表祛邪。方以補中益氣湯加味,處方:黃芪15g、人參9g、白術9g、當歸10g、升麻8g、柴胡12g、陳皮10g、灸甘草6g、羌活9g、蘇葉9g,水煎服,連服三劑。服藥后告愈。囑其繼服補中益氣丸調理脾胃,半年后隨訪,已很少發生感冒。
病案二:經前發熱 宋某,女,23歲,干部。2008年9月8日就診。主訴:月經周期正常,但一年來每次行經前均有發熱,伴全身乏力,下肢酸軟,小腹疼痛,月經色紅有塊,經市縣醫院婦科西醫治療無效,轉入我院治療,就診時查體溫37.5℃~38.8℃,面紅,唇干,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濡。辨證為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血脈運行不暢,陰陽失調之證。治宜健脾益氣,養血活血。
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處方:黃芪20g、人參9g、白術10g、升麻9g、柴胡9g、陳皮9g、當歸9g、炙甘草6g、地骨皮15g、桃仁9g、麥冬10g,水煎服,連服六劑。服藥后痊愈,隨訪未復發。
病案三:小兒疳積 鄧某,男,5歲,上幼兒園。2009年4月3日就診。家長代訴:患兒連日來善食易饑,精神倦怠,困乏思睡,腹脹便溏,多汗,在某醫院按“急性腸炎”西醫治療周余未愈,又自服多種助消化藥物,均未見效,來我院就診。查患兒面黃消瘦,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濡細。實屬脾弱胃強,能納不能運,久之發為疳積。治宜健脾益氣,以助運化。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處方:黃芪10g、黨參9g、白術6g、陳皮6g、升麻6g、柴胡6g、灸甘草3g、白芍6g、茯苓6g、焦三仙9g,水煎服,連服三劑。服藥后手足轉溫,精神好轉,腹脹亦減。去升麻、柴胡,加炮姜、肉桂溫中回陽,連服三劑后,并囑家長注意節制患兒飲食,繼服參苓白術散一月痊愈。
病案四:外科術后發熱 任某,女,46歲,銀行職員。2009年9月18日就診。患者主訴自2009年3月6日行子宮全切術后,經常出現低熱,近兩月來發作頻繁,每次活動后低熱即現,休息后熱減,伴頭暈乏力,自汗,腰疼,曾在某醫院按“盆腔炎”用氨芐青霉素、慶大霉素、氟哌酸、退熱片等多種藥物治療數日無效,轉來我院治療。就診時體溫37.5℃~38.8℃,面色晄白,舌紅,苔薄白,脈虛無力。辨證為術后氣血虛弱,生化不足,氣血失調,臟腑失養之證。治宜益氣健脾,養血補腎。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處方:黃芪20g、人參10g、白術12g、升麻9g、柴胡9g、陳皮10g、當歸9g、杜仲10g、枸脊10g、地骨皮10g、浮小麥9g、灸甘草6g、紅棗三枚,水煎服,連服六劑,調理半月而愈。
本文所舉氣虛感冒、月經周期性發熱、小兒疳積及外科手術后發熱4案,雖然病不相同,但其病因病機相同,均屬中醫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氣血生化不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失于濡養而致病。筆者根據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常,氣血乏源,即所謂“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論和異病同治的原則,均采用調補脾胃,益氣養血之法,以補中益氣湯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之,方中以黃芪、人參(多以黨參代之)、白術、甘草甘溫益氣,其中又以黃芪為主藥,有升補之功,與升麻、柴胡配伍用以升提陽氣,陳皮理氣,當歸養血暢中,共奏益氣升陽、調補脾胃之功。由于黃芪有益氣固表、升麻有升陽散火、柴胡有解肌清熱的作用,故本方對于陽氣虛衰而感邪發熱者,有甘溫除熱之力,正如李東垣說:“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余,有余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外不足之病,茍誤認做外感有余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故施用后皆獲良效,實乃異病同治之法也。
參 考 文 獻
[1]朱東奇,王志輝.開胃進食湯在臨床中的應用[J].陜西中醫,2005,20(10):110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