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2月2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張學良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所領導的東北改旗易幟是民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使日本侵占東北的計劃遭到嚴重的打擊,強化了東北是中國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這一事實。東北易幟是張學良政治生涯中的重要一筆。東北易幟的成功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張學良本人的國家統一思想、人民大眾的強烈愿望以及當時國內外的時代環境等。
關鍵詞:張學良;東北易幟;國家統一;歷史意義
張學良(1901-2001),生于遼寧臺安縣。他一生曲折,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傳奇人物。2001年10月14日,百歲老人張學良走完了他一個世紀的路程。周恩來總理曾高度評價張學良的貢獻,認為他是“有功于抗戰事業的”。1他去世后,江澤民委派專人參加他的葬禮,并在唁電中稱他為“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離開政治舞臺60多年,但人們并沒有遺忘他,相反,人們仍然關心他、愛護他、思念他。
歷史教學論文范例: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方案
在張學良的政治生涯中,東北易幟是僅次于西安事變的重大歷史事件。1928年12月29日,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地方勢力廢除北洋政府的紅黃藍白黑的五色國旗,改掛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的國旗,并宣布歸順國民政府,信仰三民主義,擁護國家統一。這一歷史事件是民國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標志著統治中國達數十年之久的北洋軍閥時代的終結,南京政府完成了國家統一。
東北易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歷史事件,其中張學良功不可沒,他本人的努力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但不可否認,東北易幟絕不是某個人的行為可以決定的,而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東北易幟的時代背景
首先,是北伐戰爭。1926年7月北伐戰爭正式開始,當時國民革命的主要敵人有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大軍閥。僅十個月時間,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都被國民革命軍殲滅。“至1926年10月10日革命軍占領武昌,吳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北伐軍取得了兩湖戰場的勝利,到11月5日革命軍攻克九江,8日進入南昌,孫傳芳逐鹿大部被消滅。”2全國其他地方軍閥也都紛紛倒向國民革命政府,北伐戰爭基本勝利,奉系軍閥成了眾矢之的。
其次,是“二次北伐”的影響。1928年4月,國民黨中央政府為緩解與各地方勢力的矛盾以及摧毀張作霖把持的背景政府,蔣介石決定用“溫和”方式聯合其他地方勢力進行“二次北伐”,推翻張作霖在北方的統治。一個月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中央政府取得了勝利,東北軍損兵折將,節節敗退,大有兵敗如山倒之勢。3此后,各路軍閥如李宗仁也都紛紛表示愿意服從中央合力討伐張作霖,東北面臨的形勢愈加嚴峻。1928年5月19日,國民政府將中央軍和地方軍整編為四個集團軍,于5月28日各路北伐軍進行全軍總進攻,張作霖的軍隊受到嚴重打擊,無力再與國民黨軍隊抗衡。
二、東北易幟中張學良的影響因素
1.張學良的國家統一思想
東北易幟的發生不是歷史的偶然,一方面作為地方政權領導人的張學良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另一方面,張學良對自己的政權有著絕對的操控能力,為東北易幟鋪平了道路。再加上他高超的外交手段,最終促成了“東北易幟”的成功。
日本帝國主義制造皇姑屯事件,企圖建立“滿蒙新國”的陰謀未能得逞,于是把目標轉到剛剛就任的張學良身上,試圖趁張學良立足未穩,迫使其就范。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步步緊逼之下,張學良認識到:“要靖國難,報家仇,只有全國統一,全力對付日本。”4于是他頂住各方壓力,分步完成了改旗易幟。這樣,通過東北易幟,完成了國家形式上的統一。
張學良東北易幟是他愛國統一思想的產物,標志著張學良國家統一思想的初步形成,也為他之后政治生涯中實踐這一思想邁出了第一步。東北易幟后,東北奉系時代割據一方的局面宣告結束,使全國抵制日本侵略的力量,延緩了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傀儡政權的計劃。東北易幟實現了國家統一,符合民心,順應了歷史潮流。
張學良的國家統一思想不僅擁有豐富的內涵,而且張學良一生也都在實踐這一思想。追憶他的一生,張學良不僅是“中國統一的象征”,5更是統一的偉大踐行者,是維護和促進統一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2.張學良對人民意愿的順應
對于歷史事件的分析和評價,都不能離開群眾基礎這一因素。馬克思主義認為,個人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作用的,個人的作用是不能離開群眾的作用的,個人活動的成功,取決于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因為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全國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尤其是東北人民要求統一、擺脫被殖民的命運的強烈愿望,是推動張學良決心易幟的一個重要的動力。
日本侵華的升級,在政治上表現為對東北當局的威脅和壓迫,在經濟上表現為壟斷東北的經濟命脈,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東北民眾希望通過東北易幟,實現國家真正統一,以發展民族經濟,建設富強的新東北。張學良認識到若不改旗易幟,終恐為眾矢之的。民心可用而民意不可違。民意堅定了張學良易幟的決心,也是張學良改旗易幟成功的社會基礎。
3.張學良對國內外情況的認識
北伐時期,盡管奉軍是討伐的對象,但張學良堅持民族大義,反對列強干涉中國內政,同時又利用各種機會罷兵言和、息爭御外。雖然由于張作霖固執己見而使張學良的主張沒有實現,但南京政府也認識到對東北有實現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故此,當張學良面臨兩難處境時,南京政府在內政和外交上都給張學良以支持。由于張學良與南京方面互相理解、互相配合,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有所收斂,被迫承認東北易幟是中國內政問題。
“四·一二”政變后,美英把逐步控制南京政府、幫助蔣介石“統一”中國作為他們對華政策的核心,在這一過程中,希望能遏制日本擴大侵略的野心。英美等國的外交態度和外交努力,使日本的蠻橫態度有所改變,行動有所顧忌,也給了張學良國際支持,把易幟的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三、東北易幟的歷史意義
縱觀東北易幟的全過程,不能不說這是張學良反日愛國言行和東北軍民反日愛國運動的一種正義壯舉,具有時代的進步意義。
首先,東北易幟成功地宣告了歷時16年的北洋軍閥統治的徹底結束。標志著張學良已成長為一個偉大愛國者,是他為祖國為民族所建樹的第一次大功勞。
其次,東北易幟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肢解東北、圖謀獨占的陰謀詭計,維護了民族利益和國家領土的完整。易幟后的東北結束了奉系時代割據一方的局面,在軍事、外交諸方面直接聽命于中央,增強了抵制日本侵略的力量,延緩了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傀儡政權的計劃。這個意義上說,東北易幟也是對外抗擊侵略、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之舉。
最后,東北易幟實現國家統一,不僅是全國人民的愿望、符合民心,而且也符合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要求,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東北易幟在我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歷史上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件。這一歷史事件的實現既有為了維護祖國的領土完整所做出的努力,也有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帝國主義侵略者做堅決的斗爭。在當今的和平年代每一個中華兒女也不能忘記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責任與義務,力爭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1]周恩來選集(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2]張友坤,錢進.張學良年譜[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112-226.
3[3]韓信夫,姜克夫.中華民國大事記(1923-1929)[M].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34.
44]西安事變資料(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5]胡玉海.張學良的國家統一觀.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3):58一62.
作者:張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