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2月2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當代傳播淺議南方周末的選題特點 推薦本站高人氣期刊:《當代傳播》新聞類期刊,該雜志是1985年創刊,現在是核心新聞期刊,及時跟蹤前沿的新聞理論與實踐,探索新聞媒體發展規律,得到新聞傳播界的重視和青睞。
摘 要: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類周報,南方周末在新聞選題方面有獨到的理念和操作手法,非常值得其他平面媒體借鑒。研究并歸納其特點有助于提升新聞品質、媒體品位和美譽度。
關鍵詞:當代傳播,同仁,人文,宏觀,前瞻,建設性
一、南方周末選題的特點
(一)獨家報道為王 擅于發現新問題
南方周末創刊于1984年2月11日,現已發展為極具公信力的嚴肅大報,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新聞周報。之所以在近30年里一紙風行,其核心競爭力就在于其獨家新聞多。這種特色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尤其難得。筆者隨機選擇2011年10月和11月的幾期南方周末,即呈現出了這一特色。比如:《新華社廣告進駐紐約時代廣場》(10月20日);《地方換屆,削減常委有多難》(10月27日)、《誰在保衛金正日》(10月27日)《湖南官員生猛》(11月3日)、《領導,母校歡迎你》(11月3日);這些文章無一不是新聞價值很高且視角新穎的獨家報道。僅看題目,讀者就會產生強烈閱讀興趣。表明南方周末非常擅于把握讀者興奮點,實現了以獨家報道為拳頭產品和核心競爭力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周末的獨家報道并不以時效性取勝,其周報性質雖影響了新聞時效性,但這種“先天不足”也促成了南方周末走上了靠獨家新聞贏人的“非常道”。
(二)高揚人文旗幟 關注普通人命運
獨家新聞多的報紙不止南方周末一家,但南方周末的美譽度卻無人能出其右。這說明新聞質量的優劣可以決定一份報紙是否受讀者歡迎,但不能決定媒體在讀者心中的地位,暨讀者的忠誠度。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新聞理念有高下之分。南方周末高揚人文旗幟,以“在這里,讀懂中國”為宗旨;以“正義、良知、愛心、理性”為理念;以“反映社會,服務改革,貼近生活,激濁揚清”為特色;以“關注民生,彰顯愛心,維護正義,堅守良知”為己責。在新聞選題上,南方周末貫徹了這些理念,他們尤其關注社會邊緣人群的生活狀態,其悲天憫人的崇高情懷令人欽佩。比如《天亮前死去》(2011年11月7日)一文,記者用蘸滿感情之筆紀錄了身患尿毒癥的農村婦女張艷因家庭貧困無錢治病而背著丈夫葉士龍在醫院上吊自盡的悲慘故事,文章結尾處寫道“張艷以手機充電器連接線在廁所墻頂的鋼制橫杠上結成環形,然后沒有聲息地將自己縊死。她不能發出任何響聲,丈夫就在幾米之外的地方睡著。11月10日早晨六點三十分左右,醒來的葉士龍發現被窩里已經沒有妻子的蹤影。他焦急地查看了陽臺和走廊,最后在廁所發現了懸掛著的尚有余溫的妻子。這天早晨,整層樓里的醫生護士和病人都聽見了一個中年男人的嚎啕。”如此冷峻的筆觸背后浸透著記者對普通人命運的深切關懷,讀來令人為之動容。
(三)注重宏觀前瞻 洞見社會大趨勢
一張報紙要成長為“大報”,必須有大理念、大胸懷、大視野,能對復雜變動的社會現實有宏觀認知,微觀細讀的能力,還要能對社會發展大趨勢有敏銳的前瞻性,南方周末即是這樣的典范。
要做到這些,首先要有用新聞改變社會的崇高信念。南方周末報頭刊登的廣告語“在這里,讀懂中國”即透露出這樣的理念。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含有深意,其“一紙閱盡中國”的豪氣盡顯。讀懂中國,不僅要讀懂中國的歷史和現實,還要讀懂中國的未來。南方周末在選題上很注重前瞻性,從來不局限于對單一新聞的報道,而是對同類事件進行分析歸納,宏觀把握事件發展的動向趨勢。
比如《湖南官員生猛》(2011年11月3 日)一文,這篇報道即將湖南紀委干部陸群和長沙縣委書記公開叫板,司法局副局長廖曜中和局長拳腳相向,環保局副局長張洪峰致力于網絡反腐,城管局副局長龔厚欽實名舉報市長,工會主席胡勁松替弱勢群體說話這些孤立事件聯系起來,給讀者呈現出湖南官場一批敢怒敢言的個性官員的眾生相,從而引導讀者洞見中國政治改革的新趨勢。
(四)引導社會輿論弘揚理性建設性
讀者常有這樣的印象,即連續多年讀那些以“拳頭加枕頭”為賣點的報紙會對社會總體評價越來越低,而長年讀南方周末卻能讓人對社會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這不是因為南方周末總刊登“正面報道”,相反南方周末的批評報道比大多數報紙都多。那么,南方周末有何魔力會對讀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呢? 筆者以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南方周末始終秉承理性和建設性。
同樣以《湖南官員生猛》一文為例,記者并無意渲染那些讀者愛看的“官場斗爭”細節,而是著力挖掘湖南個性官員群體身上所代表的積極因素,以期為未來中國政治改革建言獻策。在操作這個選題時,記者一方面以細膩筆觸勾畫湖南這些個性官員的鮮活形象,另一方面指出了“這些個性官員無人因言獲罪,雖有”領導談話“,但也沒有嚴厲批評,個別官員甚至有被重用的跡象。”這一重要結論。毫無疑問,這則組合式報道透露出的政治信號具有極強的導向性,足以說明中國社會民主進步的喜人趨勢。試想一下,如果更多欲有作為的官員看到這篇報道,一定會深受鼓舞,改革創新的步子也會邁得更大。
二、好選題是如何產生的
好選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為了這些抓人眼球的好選題,南方周末的編輯記者一定經常苦思冥想,夜不能寐。筆者以為要想獲得好選題,至少要在以下諸方面用功。
(一)實現真正意義的同仁辦報
在近30年時間里,南方周末能保持基本恒定的價值觀和基本穩定的新聞質量,這和南方周末堅持同仁辦報的理念密不可分。所謂同仁即是“同人”,指世界觀、價值觀一致,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史載“陶為人居簡,不修小節。所與交友,必也同志。好尚或殊,富貴不求合,情趣茍同,貧賤不易意。”1.這段話是對“同仁”一詞貼切的闡釋。南方周末即是典型的同仁辦報模式。《南方周末》經濟部的陳濤說:“一個典型的《南方周末》人是這樣的:出生在農村或者中小城鎮,有一個談不上幸福的童年,曾做過文學青年,通過個人努力而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樣的人,有一點驕傲、有一點清高、有一點排斥庸俗、有一點顯得有理想的樣子;這樣的人,有社會責任,他無法忘記,雖然自己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但小時候和他一起玩尿泥的小伙伴們現在還在社會底層掙扎;這樣的人,是新聞人中的儒家—千百年來,儒家理想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這些人來說,新聞是他們謀生的手段,更是他們參與社會的途徑”。2.正因理念高度一致,南方周末的選題才會呈現一致的價值觀導向,體現高度的人文性和前瞻性。
(二)堅持“三貼近”,真正“走、轉、改”
所謂“三貼近”是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所謂“走、轉、改”是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這些都是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新聞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它們是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新聞媒體必須遵循的原則,也是新聞報道實現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工作方法。實踐證明,“走、轉、改”和“三貼近”不是空洞政治口號,而是貫徹和落實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其內核的科學的方法論。只有當記者帶著赤誠之心深入生活,才能采寫出真正打動人并指引社會進步的優秀作品。
南方周末多年的選題都很符合這些原則。比如,其每年新年特刊都會做“記者回鄉”的選題,那些春節返鄉的記者總能用飽含真情之筆去記錄中國大地最真實的人和事。可以說,在新聞主管部門提出“三貼近”、“走、轉、改”前,南方周末已經在自覺貫徹這些原則了。可以說南方周末已做到了以新聞價值而非以新聞宣傳為核心,以讀者興趣而非以記者趣味為核心,以普世價值觀而非以報紙自身利益為核心,以普通百姓心聲而非以食利階層訴求為核心,以社會進步而非以曝光假惡丑為核心。所以,南方周末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實現新聞價值和宣傳功能的平衡,實現讀者和新聞管理者的雙重認可。
在中國具體的媒體生存環境中,許多報紙始終都在為新聞和宣傳間的平衡而糾結,那些在市場上無人喝彩的報紙總把做不好的原因歸咎于新聞體制。但南方周末卻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即使帶著所謂的“鐐銬”,也可把新聞之舞跳得精彩。這固然和媒體所在地的文化氣候和政治氣候有關,但關鍵還在于媒體能不能通過智慧找到生存之道和發展之路。
(三)秉承新聞專業主義 用“科學”方法找選題
作為經濟基礎之上,上層建筑中的一部分,新聞無疑屬于精神產品。但報紙作為媒體工業的一種形態,其產品流程卻具有工業化特征。多年來南方周末的品質始終如一。筆者以為,這和其成熟的新聞選題方法不無關系。
1.選題應有常規套路。南方周末編輯張捷曾說“特稿選題大致分為:人物類、人群類、話題類、事件類。”以2011年10月至11月間的南方周末選題為例,其典型選題有《天亮前死去》(人物類)、《逃離北上廣續篇--做沙丁魚還是做咸魚》(人群類)、《地方換屆,削減常委有多難》(話題類)、《真假李開復》(事件類)。要想獲得好選題,必須緊盯新聞熱點,比如方舟子質疑李開復學歷的事件,這樣的熱點新聞無法回避。但《地方換屆,削減常委有多難》這種選題卻不是光盯新聞事件就能找到的,必須有宏觀關照、見微知著的眼光和視角。
2.新聞選題應有原則,有“定律”。張捷提到“南方周末選題原則為:戲劇性高度集中。戲劇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沖突性,沖突并不僅是暴力沖撞,內心掙扎也是沖突。戲劇性高度集中可表述為“四化”,即:“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
3.以《天亮前死去》一文為例,其沖突體現為當事人內心的掙扎。記者始終以人物為核心,用細節凸顯人物性格,用細節勾勒出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當然是悲劇,這種悲劇在中國又具有普遍性,從而引出一個沉重的社會問題,即貧困弱勢人群因病致貧,因貧致命。這一問題無疑也具有深刻現實意義。
因此,獲得好選題既有偶然性,但也絕非可遇不可求。若一家媒體有優良傳統,有科學規范的操作流程,記者頭腦中就會牢記這家媒體獨有的“定律”,即形成心理積淀。無論世事更迭還是人事變遷,只要是在中國大地之上,只要在同一片天空之下,每個孤立新聞事件總會有同類事件的“影子”。只要找到它們之間外在或隱秘的聯系,你就一定會找到精彩的選題。
參考文獻:
[1]黃旦,詹佳如.同人、幫派與中國同人報-時務報紛爭的報刊史意義[J].學術月刊,2009(4).
[2]許知遠.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張捷,南方周末特稿選題研究[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558936f58fafab069dc0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