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2月0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析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 推薦本站最受歡迎刊物:《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本科醫學畢業論文下載 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及北京市衛生局主辦,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同仁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編輯出版的國家級學術期刊。
摘要:鼻內鏡下施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可明顯減輕對鼻中隔的損傷,防止鼻中隔穿孔,最大限度保留其生理功能,并為同期實施內鏡下鼻竇手術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我科自2005年9月~2010年12月共施行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248例,取得了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關鍵詞: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鼻內鏡,鼻中隔偏曲,矯正術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48例患者中,男149例,女99例;年齡18-56歲;同期施行鼻內鏡下鼻竇手術67例。全部施行內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
1.2 手術方法
切口:一般多作鼻中隔左側皮膚黏膜交界處弧形切口。后部偏曲可于偏曲前方作L形切口,切口最好位于篩骨垂直板前方。高位偏曲,單純嵴突可于偏曲前方作略向后下傾斜的前后弧形切口。向右側較局限的偏曲可作偏曲部前方的右側切口。如同時施行鼻竇手術,切口盡量避開竇口鼻道復合體相對的同側鼻中隔黏膜。
鼻中隔軟骨的處理:充分剝離切口側黏-軟骨膜,對側不予剝離。“(”、“)”、“S”、“Z”形偏曲可作條形切除,使保留軟骨呈“田”形[1]。單純嵴或棘突可作偏曲軟骨切除,切除時用鉤突鐮狀刀切開軟骨全層2/3,再用鼻中隔黏膜刀切開全層。高位偏曲可作一個或多個扇形切除,重點矯正竇口鼻道復合體相對處的偏曲,下方保留柱狀軟骨條。
矯正偏曲的骨性部分:先用鼻中隔剝離器離斷軟骨與骨質交界處,剝離偏曲對側黏-骨膜,以確保一側黏-骨膜完整,再剝離偏曲側。用中鼻甲剪自偏曲上、下緣剪斷骨質,再用直篩竇咬切鉗扭轉,咬除偏曲骨質。尖銳棘突可先剝離基底部,折或剪斷、咬除基底部,最后剝離尖端。
篩骨垂直板、梨骨、腭骨鼻嵴交界處常偏曲明顯,彼此錯位連接,黏-骨膜較薄且粘連緊密,剝離時更應細致。上頜骨鼻嵴自后向前剝離較為容易,充分剝離到鼻底后用中鼻甲剪自偏曲下方剪斷后取出。如上頜骨鼻嵴偏曲部過寬,可用中鼻甲剪剪除兩側突出部分,再剪除中央骨質;或用篩骨咬骨鉗咬除。盡量少用燕尾鑿鑿除,以減輕患者的恐懼感和術后頭痛,還可避免損傷鼻底腭大動脈出血。如果書中切除大塊鼻中隔軟骨或篩骨垂直板,可用直血管鉗將其自凹面向凸面反折,多能使之變直而不完全折斷,邊緣修整齊后回置入黏膜瓣內。鼻中隔皮膚黏膜交界處切口可縫合2~3針或不縫合均可。
2 結果
248例患者術后鼻中隔均基本居中,無穿孔,未見鼻梁或鼻尖塌陷,鼻中隔未隨呼吸氣流煽動,67例同期施行鼻竇手術順利,術后未見鼻中隔與鼻腔外側壁粘連。
3 討論
鼻內鏡為鼻中隔偏曲矯正提供了充足的光源,使鼻中隔手術全程均在清晰的視野下完成。靈活的切口方便了操作,縮小了手術范圍,簡化了操作步驟,減輕了對鼻中隔的損傷,并節約了手術時間。運用鉤突鐮狀刀、鼻中隔黏膜刀切透鼻中隔軟骨,因其體積小,不過與鋒利,可方便地對鼻中隔軟骨作任意形狀的切除,且不會切穿對側黏-軟骨膜。高位偏曲采取扇形切除的方法。保留拱形切緣和下方的柱狀軟骨條,可減輕殘留軟骨承受的壓力,防止鼻梁和鼻尖塌陷。偏向切口對側的鼻中隔軟骨,用槍狀鑷可準確定位,避免盲目切除。運用中鼻甲剪、直篩竇咬切鉗剪或咬除偏曲骨質,較鼻中隔咬骨鉗體積較小,不妨礙視野,在較小的空間準確咬除偏曲骨質。取出的鼻中隔軟骨和篩骨垂直板,用直血管鉗可在任意方向自凹面向凸面反折,使之充分變直又不致完全折斷。而手術刀在切透軟骨全層2/3后再使之變直的分寸較難掌握,對偏曲篩骨垂直板則不能用手術刀使之變直[2]。以上操作真正做到了安全、損傷小,并盡可能保留了鼻中隔的生理功能,體現了現代微創手術的理念,并為同期施行鼻內鏡下鼻竇手術創造了條件,消除了鼻中隔偏曲對鼻竇手術的不良影響,減少了分次手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3]。也減輕了鼻中隔在鼻竇術后的沖洗、換藥中受損而發生粘連、穿孔的可能。
參 考 文 獻
[1]黃選兆,王吉寶,實用耳鼻喉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95-198。
[2]韓德民,周兵。鼻內窺鏡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40-144。
[3]王榮光,內窺鏡下鼻中隔成形術。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0,35(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