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0月1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正如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教育以養成和健全人格為根本方針”,高等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極其可貴的人格教育思想,在當前社會轉型、利益調整、文化嬗變,價值多元的時代背景下,針對大學生中出現的理想信念失重、主體價值錯位、理性黯淡、意志薄弱、誠信缺失等諸多問題,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和發展人格教育的內涵和形式,對于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等教育期刊征稿,創新發展,大學生,人格教育
一、優秀傳統文化是創新和發展人格教育的動力和源泉
人格作為古今中外眾多學者關心的重要話題,雖然眾說紛紜,難以形成公認的界定,但其社會性、文化性和道德性的本質特征依然清晰可見。而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千百年的嬗變傳承至今, 其優秀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標志,在引導、規范、教育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建樹人格具有傳統的優勢。
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審視人格教育的新視角。由于人格研究的綜合性和多視角性,長期以來的大學生人格教育尚未擺脫西方人格理論和現代化理論范式的窠臼,尤其在“健康人格”這一基礎性研究上一定程度忽視了當前中國社會文化背景,割裂歷史文化的傳承。如運用引進自西方的人格量表去研究“中國心”、判斷“中國人”,用他國的“現代人”特征規范中華文化陶冶下的中國人,其結果很難真實反映中國人的人格特點和人格狀況。雖然我國傳統文化中并沒有衍生出“人格”這一概念,但對人格培養的重視是主智主義的西方教育所不可比擬的。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健全的人格,內分四育,即: (一)體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我國傳統文化重視人格完美的教育,將知識、意志、情感及相應各類學問與價值統一于人格的全面發展與完善,是以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在潛移默化塑造著中國人的人格。探索塑造當代大學生健康的人格有效途徑,把傳統觀念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以傳統文化的精髓審視和重構人格教育就成為了必然趨勢。
優秀傳統文化還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資源。在當前國際化、市場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更加凸顯,其不僅契合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為構筑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人格提供了價值標準。而傳統文化中學思并重、慎獨自律、省察克己、道德踐履、知行合一等自我修養方法也為拓展人格教育渠道提供了思路。正如總書記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二、優秀傳統文化的缺位制約了人格教育的功能和實效
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代大學生人格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因歷史和現實復雜原因,傳統文化長期缺位于大學生人格教育之中,其豐富的思想教育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對此,有學者指出,現代教育對于傳統文化的否定,放棄了“仁、義、禮、智、信、忠、孝、勤、公、省”為核心的人格教育,但又未建立與現代“公民人格教育”體系,導致人格教育的空白和缺失。
當前,雖然高校已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對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重要意義,正在有意識地推進傳統文化入校園、進課堂、進教材,但整體情況仍不盡人意,呈現出渠道單一、內容零散、不成系統的困境。如在課程建設上,仍然是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擔負著人格教育的主要任務。這些課程雖然對人格的塑造有積極意義,由于著眼點不同,其中人格教育范疇的興趣、性格、能力、情感、意志、自我調節等方面的內容不足,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更為缺失。各高校雖已嘗試采用通識教育的形式,通過開設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來塑造大學生人格,促進全面發展。但因各高校師資水平差異,課程設置校際冷熱不均;修讀方式多采用選修形式,覆蓋面亦相當有限;課程內容多關注經典名著導讀和歷史文化等社會熱點,少有傳統美德和文明禮儀等方面內容,很難形成對大學生的人格培養系統全面的影響。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傳統文化的元素也多為點綴,如傳統文化藝術進校園等學校的活動,以及學生自發組織的傳統文化社團活動較為零散,難成規模,收效有限。與具有深厚人文內涵的博大精神的優秀傳統文化相較,這些呈現出碎片化、表面化的教育形式,雖然對于傳授傳統文化知識有著積極意義,但難以系統地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無法滿足當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成才實際需求。
在對清華大學等八所高校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的認同,近90%的受訪者表示,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當代中國的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超過60%受訪者提到自己受到忠孝義等傳統道德的耳濡目染,并將其作為自己的道德標準。但與之相對應的是,大學生群體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仍局限在知識水平,對傳統文化內容了解大量的為歷史文學知識及傳統藝術,只有不及30%的受訪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釋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能夠了解和予以區分。出現這種情況,無疑是和當前偏重知識、注重實際的教育理念有關。對此,絕大多數受訪同學表示出積極學習、并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愿意。超過60%愿意選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課程,進行深入學習,80%的受訪者認為應當重視“四書五經”等經典名著的修讀。由此可見,現有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對大學生的人格培養和全面發展而言,其內容和形式已經嚴重滯后于學生的成才需求,亟需創新和發展。
三、優秀傳統文化融合人格教育的路徑和措施
社會發展和高校育人的現實需要呼喚著優秀傳統文化回歸和融入大學生的人格培養,因此立足現實,依托傳統,挖掘、借鑒傳統文化中關于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以及品德修養等精華資源,構建出推陳出新,古今融合的契合當代大學生成才需求的人格教育就成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以優秀傳統文化拓寬人格教育的路徑。實踐證明,政治化、口號化、簡單化的宣教形式已經無濟于事。而具有深厚人文底蘊和內涵的傳統文化所提倡的“以德教人”和“教人成人”的價值取向,重視修養履踐、知行合一的全面系統教育方法,具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在人格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創造能力,在學習中提高品德意識,在思考中提高品德心理,在實踐中提高品德行為,以知情意的高度統一,構筑完美人格的精神支柱。
以優秀傳統文化彌補當代大學生人格之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之源和民族之本,其對人格的影響核心在于塑造理想人格。面對當前大學生中出現的人格問題,就是要重拾傳統文化饋賜的智慧靈光,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塑造大學生的遠大理想信念;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國家民族意識,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以“厚德載物”、“貴和持中”的仁愛觀念,構建大學生團結和諧的人際觀,以“貴德重義、堅守氣節” 的思想境界,提升當代大學生的人身修養;構建起體現時代特征、以愛民愛國、守信守法、團結互助、博學篤行、自立自強、弘毅創新為特征的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為大學生發展成才提供目標和動力。
以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大學生培養教育之中。人格教育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優秀傳統文化應當體現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中。暢通課堂主渠道,深化通識教育。加強“兩課”教學中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力度的同時,改革課程設置,增加人文素質課程的設置,系統全面地傳授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促進全面發展。豐富校園文化,倡導傳統美德。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以讀經典、聽講座、接觸傳統藝術等方式傳統美德滲透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之中,大力倡導發揚仁愛、誠信等優良傳統價值觀,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養成良好道德規范。密切學校、家庭、社會合作,實現育人合力。人格作為社會化的產物,其也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巨大影響。在全社會范圍內運用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以優秀傳統文化引導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為培育大學生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