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9月0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關鍵詞:江漢考古雜志投稿,中文核心期刊,高校,古代文學
1教學中須重視古今情感溝通
當然,這種觀念并不正確。我們要讓學生明白的是,古代文學的“古代”,只是說其產生在古代,但并不意味著它只屬于古代。章培恒先生曾說:“就文學作品來說,它要在自己那個時期里感動讀者,必須與當時的“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相適應,這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然而,如果它僅僅是或主要是與其中的那個時代所需要的、卻不符合“人類本性”的內容相適應,那么,在那個時代過去以后,它的魅力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甚或全部消失;如果它較多地與其中符合“人類本性”的內容相適應,那么,在那個時代過去以后,它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動后世讀者的心。”①此語甚為精辟。經典作品,其生命力綿延不絕,感動的并非是一時一地的讀者。真正經典的文學,是屬于任何時代的。
而之所以如此,從根本上而言,就是因為古今人的情感有著深層的內在溝通。古今并非如楚河漢界,界限分明。時間可以走遠,古今社會也會有很大不同,人類的政治理念、倫理道德、審美風尚等等,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自會有極大的差異。但是,人類一些根本的東西是不會變化的,事實上我們今天的精神、文化與古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簡言之,古今人時代不同,但人心卻有太多的共通之處。文學本為人學,古人在文學作品里所投注的種種情感,今日自然仍可以引起無數人的共鳴。既然如此,我們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就應該有意識地聯系當下,引導學生從自身出發,去體會古人筆下傳達出的微妙情感,從而實現古今心靈的碰撞與融合。如果學生感到原來古人雖然已經遠逝,但其心靈卻與今天相通,則自然會慢慢消除掉對古代文學的隔膜,而產生親切感。在課堂上,除了文學常識、字詞意思、文學技巧的講解,這一點其實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2教學實踐中的兩個方面
2.1對于教師來講,應致力于展現出古代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直至今天仍然與“人類本性”相適應的一面。
如,對幸福愛情的贊美渴望,對失戀的痛苦憂傷,古代人有之,現代人也有。這確實是文學藝術反映人類情感永恒的主題。我們讀《詩經》,類似作品比比皆是。《詩經•野有蔓草》寫一位男子在野外偶遇一位女子,一見鐘情:“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再如寫戀愛中的煩惱的,《詩經•狡童》是一位姑娘與心愛的人嘔氣,氣得吃不下飯:“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而《褰裳》中的女子卻不買男人的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這與今天并無不同。再如反映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這是古代作家作品里的一個重大主題,現代人在生活中也時常有此困惑。古代作家對大自然有著深厚的情感,他們寄情山水,贊美大自然,向往大自然。
作為現代人,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競爭的激烈,我們又何嘗不對孕育萬物、千姿百態的大自然一往情深呢?由于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與以往已經有很大不同。在具體的講解中,可以通過話語的轉換,將古今打通。如《詩經•子衿》寫一位女子焦急地等待心上人的到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不嗣音”,即音信全無的意思。用今天的話講,你人可以不來,可為什么不打個電話、發個短信,或者通過QQ、微信等發個消息呢?這樣的語言,會一下子溝通古今,讓學生感到古人和今人確實并沒有心靈的阻隔,無非聯系方法上古今有不同罷了。
2.2教師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置身于古人的情境當中,去感受其心靈。
比如《戰國策•蘇秦始將連橫》一篇,一般講解無非是疏通字詞、人物形象、語言藝術。但在此之外,我們其實可以將這篇文章當作一篇“求職記”,里面記述的是蘇秦去秦國找工作碰壁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蘇秦堅韌不拔,值得肯定,起初秦王不為所動,蘇秦并未灰心,又用言辭企圖贏取秦王的好感。但是秦王仍然無動于衷。
蘇秦又一連上書十次,直到難以生存,才離秦而歸。他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發憤讀書一年,果然其“合縱”之術令趙王大悅。但另外一方面,蘇秦開始為什么失敗?原因在于其不能審時度勢,當時秦國實力尚不足統一天下,是以沒有采取蘇秦的策略。也就是說,其找工作沒有做到知己知彼,這又值得我們反思自己。如此解讀,我們就會感同身受,感到這篇文字并不是死文字,而是和現實生活有很多相似之處,從此也能夠得到很多啟發。
再如學習《楚辭》時,會涉及屈原的生平事跡,其自殺的結局是人盡皆知,而這一點也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因為大學生自殺在高校中時有發生,那么如何認識屈原的人生選擇也有現實意義。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屈原,也會有人生的挫折,那么你會怎么做?在課堂上,這個問題往往討論的很熱烈。
有人認為可以隨波逐流,有人認為可以到外國去。有人認為可以去“打游擊”,保存實力,待東山再起,為楚國復仇。有人認為可以去做生意,做個陶朱公。無論如何,都可以有很多選擇。然后教師可以交待清楚屈原為什么自殺:屈原是有人生其他選擇的,但沒有這樣,而選擇了投水自盡,一是他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寧可為理想而獻身,也決不中途變節;二是其深沉的愛國精神,他想過離開,但最終仍無法接受。他明知道楚國那么黑暗,政治是那么險惡,實際上也吃盡了苦頭,但他不能離開災難深重的祖國。
深厚的愛國主義之情,感人至深。那么,除了以身殉自己的理想,就別無選擇。同時,師生也會達到共識,即屈原的人生選擇可敬,可以理解,但在當今又不能盲目效仿。在人生碰到挫折時,可以選擇其他路途,不必像屈原那樣殉道。這樣經過化身屈原、為其出謀劃策,有了代入感,屈原也就可親可敬了,更能得到后世的尊敬與同情,學生與其人、其詩的距離也就拉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