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年10月2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尊重,不是一種形式
施渭妃
摘要:杜威說:“尊重的欲望是人類天性的最深刻的沖動。”也許尊重優生并不難,難的是對特殊學生也同樣的尊重。為人師者,如果把學生的喜、怒、哀、樂都裝進了自己的心靈與生活空間,那就會用長者的風范去尊重每一個學生。
關鍵詞:觀察 尊重 四步教育法
臨別時,他一定要送我一個由他親自選購的“玉觀音”,我把它掛在辦公室的書架上,它時刻提醒著我:尊重,不是一種形式,對每一個學生都應該精心觀察,潛心分析,再因材施教。
一、觀察是尊重的開始
他是我在十多年教書生涯中遇到的又一個特殊的學生,同學們稱他是高手中的高手,他自稱“真的男子漢”;他從一個讓所有老師頭痛的“問題學生”轉變為一個懂事又受人歡迎的“小男子漢”,點點滴滴讓我難以忘懷。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精彩的現實世界中吧!
(一)我不痛,你打吧
課間,幾個女生急匆匆地跑進辦公室,大叫:“不好了,晶晶在用溜溜球打小江了。” 晶晶是班級中的乖乖女,六年中一直是每個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是同學們學習的好榜樣。而小江則是一個個性特強、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闖將”。“你們是不是把話說反了?”我來不及多問,將信將疑地趕到教室走廊。只見這里熱鬧非凡,晶晶邊流著淚邊用溜溜球瞄準小江的頭部,向他砸去。小江一點也沒有躲閃,還笑嘻嘻地調侃著:“不要把我打成腦震蕩哦。”這樣戲弄的場面,既象一個大人在和一個小孩玩耍,又如同一對情侶在打情罵俏。
事因很簡單,小江在男生的慫恿下,先用溜溜球打了一下晶晶,看到她哭得傷心,就叫晶晶打自己10下,反正自己是很厲害的“男子漢”,不痛的。這種小打小鬧的事情隔三差五的會發生在小江的身上。
(二)我很孤獨,想交一個異性朋友
每天的課間十分鐘,總是不見小江在教室里,學生告訴我,他在三5班的教室門口;學校運動會期間,我回辦公室的路上,看見二樓三5班的走廊口有一個熟悉的身影,靠在走廊的扶欄上,用手托著下巴,一臉的失落和憂傷。調皮的小王拿著一封小江讓其轉交的信正看得入神時,被我發現,原來是小江寫的情書。我品讀了全文,為他的文采叫好。是呀,這是六年來他寫的最優美,字跡最端正的一篇文章。只是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一個小學生不應該有的“早戀心理”。
(三)我全懂了,不用你擔心
數學課堂上的小江是一個很安靜、很有個性的學生,他能夠完成每天必須上交的數學作業,但是課堂中的練習題,他從不打草稿,我會發現他歪著頭,看著窗外或者天花板,但是手在自己的大腿上不停地劃著算式。他從來不主動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偶爾叫他回答問題,就象蚊子在低語——聲音輕得根本聽不見。是沒有懂還是故意要引起同學的注意?我不當面指責或者給予否定性的評價,在大家做作業時,我走過去輕聲詢問,他的回答又是令我很吃驚——我全懂的,你不用擔心!
(四)母親心語,我是越來越看不懂他了
為了全面了解小江心理和生理上的一些特性,我及時和他母親取得了聯系。從中了解到,小江從來不讓其父母檢查回家作業,不和家長交流,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小房間里,父母想看看他在干什么事情,他總說在做作業;從六年級開始,每天搞個人衛生的時間至少是每天2小時。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洗頭發,把頭發梳理得整整齊齊的,對著鏡子照了又照,之后才會準備上學;每天晚上必須洗澡,每天換衣褲;雙休日,整天可以不說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叫他吃飯他就從來不主動來吃東西,好象不知道肚子餓。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真是越來越不懂他了!
二、“四步”教育法彰顯尊重的實效
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接連不斷地發生在小江身上,讓我對這個進入了青春期的學生發生了很大的興趣,我相信,憑著我對他五年的了解和教育,我一定能妥善解決好他的心理健康問題。再則,他的“成人意識”和“自以為是”的表現不過是想證明自己長大了,想引起別人的注意,讓大家來認可他,關注他。于是,我對他采用了“四步”教育法。
第一步:尊重他,讓彼此靠近
著名教育家愛默森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 只有在親切、融洽的師生關系之下,才能建立起情感與信任的橋梁,而尊重和了解學生就是基礎。我樂于深入到同學之中,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當他在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而“走神”時,我悄悄提醒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而不是點名批評。當我想找他談話了解情況時,我會說“小江,請過來一下,老師有事想跟你說”而不是一句命令的話“小江,你馬上出來!”在談話時,我不會在教室眾目睽睽時,也不會在辦公室,因為這些地點會讓學生會產生反感或對立情緒,我喜歡在離教室稍近又很安靜的走廊處,看起來很隨意地和他交談。當我問及“練習時不打草稿,錯誤率也很高”的情況時,他還很自信地保證,學習成績一定自己管住。我們笑著結束了彼此的“約定”,其實這樣輕松愉悅的談話更象是朋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我感覺到,他沒有把我排斥在“心門”之外,我已經走進了他心中。同時也發覺:他絲毫沒有他母親所說的不肯與人交流的癥狀。在這樣的關系中教師就可能及時把一些不良傾向,消滅在萌芽狀態。
第二步:利用紙條,引導其正確處事
在期中考試時,小江的成績一落千丈,英語和數學考了全班倒數第二名。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情書事件”和“自以為是”心理也是不容忽視的。我隨即給他寫了一張小紙條:“失敗雖然是一時的,但是假如不吸取教訓,那將會永遠伴你左右。恕我直言,你想交異性朋友是可以的,但已經影響到你的學習了!你該怎么辦呢?”下午,他就給我回了一張紙條,承認是自己的懵懂感情影響了學習,他以后會注意的。我慶幸用寫紙條這種自然的方式把這一敏感的話題提出來了。再輔以借給他看一些青春期教育、正確處理同學間的關系的書籍,使他很快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學習成績又穩定了,在數學畢業考中還考出滿分的好成績。一張小小的紙條載著我對他滿腔的熱情和希望,伴隨著他的學習、生活。
第三步:多點寬容,讓他輕松改過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懲罰更強。”學生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問題學生,犯錯的機會更大。當他有過失或偏激行為時,用幽默的言語多點糊涂裝點糊涂,可以避免動怒,同時也給自己留有余地。一次,小江把一本書拋給同學時,不小心把教室后門上的玻璃打破了。同學們都以“看好戲”的心情等待著老師的宣判,我走進教室問清原由后說:“小江是在練習拋物線的時候一時失手,人人都有不小心的時候,小江自己會處理好這件事情的,對嗎?”小江點點頭。此事我很糊涂地沒有追究亂拋書是一個不良的習慣,在眾學生面前給他臺階下,也等于給自己臺階下,因為憑小江的吃軟不怕硬的個性,他肯定能給自己找出很多條理由來,在同學面前耍威風。當第三天,玻璃換好了以后,再回頭討論“拋物線事件”的不良后果,哪怕夸張一點只要是——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同樣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步:勤聯系,讓家長與他同成長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95%的家長沒看過心理學方面的書,72%的家長沒有看過教育方面的書。”他們不了解如何更科學地教育孩子,小江的父母就是如此。因此,我多次和家長溝通,讓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齡特點,懂得教育自己孩子的正確方法。使他們了解小江正處于一個特殊年齡階段,他情緒反復,行為多變,對此要有心理準備,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對他的教育既要鼓勵,也要適時批評、引導,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規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學生都是天使,他們就是純“善”的化身。讓我們選擇好最合適的時間,用最恰當的方式,牽起他們的手,共同跨越每一閃“成長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