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3月2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建筑學的建構近期有了新的概念內涵,它從建筑的本體性出發,抗衡著當下建筑各種游戲式的形式的表現,本文從辨析建構的概念內涵出發,探討了從本體性認識建筑的視點與辦法。
關鍵詞:建構、節點、詩意
建筑學建構的概念來自于英文單詞"tectonic",但將tectonic翻譯成建構,卻并沒有得到廣泛的統一。我國的英漢字典一般將tectonic譯成"構筑的"、"構造的"或"建筑的",很多時候卻作為地理學上的詞語出現。但詞根"tect-"表明"tectonic"來源于建筑學領域。"tectonic"與類似的詞語"structure(結構)"、"construction(建造)"、"fabric(構造)"、"detail(細部)"在表達的涵義上有所不同,structure、fabric、detail表達的是一種形態和結果,tectonic和construction之間的涵義可能最為接近,都表達一種過程,tectonic更加是表達了一種特指的過程。作為名詞,tectonic意為木匠或建造者。作為動詞,是指木匠工藝和斧工活動。【注1】國內最為詳細論述"tectonic"的著作是《當代建筑構造的建構解析》,它闡述的詞源學解釋是:tectonic源自于晚期拉丁語"tectonicus",希臘語的來源是建造者的"tektonikos",工匠則來自于希臘語"tekton"。將這些意思組合起來,tectonic表示一種由具有特殊手藝的人(主要指木工)完成的,目的是遮蔽的活動。【注2】
把"tectonic"歸納提高到建筑文化層次研究的是美國人肯尼思·弗蘭姆普敦,他始于1986年研究,首先在1993年以德文出版了著作《Study in Tectonic Culture----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在這本著作中,弗蘭姆普敦系統詳細地論述了"tectonic"。它的中文譯本名字為《建構文化研究----論19世紀和20世紀建造詩學》,2007年7月出版了第一版,譯者是南京大學的建筑學院王駿陽教授,他在譯著中將"tectonic"翻譯成"建構",并詳細地闡述了當中的理由。【注3】
于是,按照王駿陽教授的譯法,和馬進、楊靖編著的《當代建筑構造的建構解析》一文一樣,本文將"建構"一詞作為"tectonic"的中文翻譯,"建構"與"tectonic"之間形成一種指代關系。
弗蘭姆普敦在完成《建構文化研究》之前,還有一篇名為《RAPPEL A' L' ORDRE, THE CASE FOR THE TECTONIC》的小文章對建構的概念進行了專門的深刻的剖析。文章根據卡爾·博迪舍和戈特弗里德·森佩爾的觀點,進一步說道:
……the term(refer to tectonic) not only indicates a structural and material probity(真實) but also a poetics(詩的、富于詩意的)of construction, ……【注4】
很明顯,建構(tectonic)至少包含以下的幾個層次的含義:
第一,建筑的結構組成(structural component);
第二,建筑內部結構的外在表現形式(formal amplification),或者可以簡單稱之為"表皮"(surface);
前者對后者是起作用的,因而還需要
第三,傳遞結構作用的節點(joint),這個節點包括了結構內部傳遞作用的連接以及結構框架體系與表皮的連接;
第四,材料。它是以上敘述中隱含著的,但起著重要決定作用的因素。即是指結構體系所用的材料,而且還包括表皮的材料。在建筑的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材料和依據材料不同的特性,結構的組成與表皮的形式就會有不同的表現。
綜上所述,建構就是材料構成建筑的技術表達。【注5】
建構的概念中,擁有以下幾個特性:
第一,本體性。本體性。因為,建筑首先是一種建
構的行為,而不是布景式的活動。對于追求形式主義的建筑行為,意大利的喬吉奧·格拉西寫道:
凡是談到現代主義運動中的先鋒建筑,人們總是將它們與造型藝術聯系起來。……立體主義、至上主義、新造型主義等都是在造型藝術的領域內發展的流派,它們只是后來被轉借到建筑中而已。【注6】
可見,在各種流派中,建筑表現出來的形象并不是建筑自身。它的本體性在于"致力于表現永恒,不言而喻的真理以及建筑知識的固有特點" 【注7】雖然建筑的本質是空間圍合,但圍合空間的材料、結構、構造才是建筑的本身。建構的過程就是材料的選擇、結構的確定、構造的布置過程。材料之間力的傳遞、聯系的搭接、通過構造節點所形成的的形象,就是建筑的本體表現。它在開始并不代表任何意義,所謂的意義都是后來外界強加上去的。用馬丁·海德格爾的哲學語言來說,建筑的建構形象就是建筑的"存在",而不是"符號"。
第二,真實性。建構的真實性來自于它的本體性,并且在于哲學上的美學追求。
弗里得里希·黑格爾認為:"愈是優美的藝術作品,它就愈是具有內容和思想的內在深刻和真實。" 【注8】別出心裁的造型和繁文縟節式的歷史符號拼湊并不能表現建筑的真實,反而將他掩蓋,是建筑的真實意義"缺席"。建筑的真實,存在于建筑的建構過程中,在于對材料和建造形式受力特征的真實呈現。正如馬丁·海德格爾所說:
"……所有這一切得以出現,都是由于作品把自己置身在石頭的厚重之中、置身在木頭的堅韌之中、金屬的剛硬和光澤之中、顏料的明暗之中、音調的叮當之中,詞語的命名力量之中……" 【注9】
第三,技術性,建構的基本特性就是它的技術表現,完成建筑的建構過程就是
一個技術的表達過程。如何由一堆材料轉化成圍合空間的建筑,建造技術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筑的本體真實地通過建構的技術而呈現。技術體現了一種永久,它與隨意的造型、歷史的拼湊以及繁冗的裝飾不同,后者只是一些某個時期的符號,時間的轉移,其含義也隨之變化。建構技術與建筑周圍的地理環境相結合,受當時的社會技術水平所制約,滲透著大眾共同的文化心理,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進化,總是適宜地反映著時代的文化特征。而且,它并不受到各種"主義"束縛,相反是它決定了"主義"的含義,"建筑風格不是時髦的游戲,而是建筑技術發展的邏輯結果"【注10】 ,從這一特性來講,它具有永恒的意義。
同時,技術的特征集中體現在建構的"節點"上。節點在建構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戈特弗里德·森佩爾就強調:
"……the joint implies that fundamental( 基本的)syntactical (語法的)transition(轉變、轉換) may be expressed as one passes from the stereotomic base to the tectonic frame,and that such transition constitute (構成)the very essence(本質、本體) of architecture。" 【注11】
可見,節點在建構理論中,并不僅僅只是一個連接,而是建筑本體性表現的濃縮。雖然不同的建筑理論家對節點有不同的論述,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節點的背后,是建構技術作為支撐,它的表現直接影響建構的下一個特性。
第四,詩意性,這里的"詩意"即"藝術"。阿道夫·海因里希·玻拜恩認為:"建構是連接的藝術"。【注12】弗蘭姆普敦也說:"如果把建構視為結構的詩意的表現,那么建構就是一種藝術。" 【注13】
也就是說,雖然建構集中關注于建筑本身的材料、構造與節點連接,但它并不是簡單的技術展示,而是展示了建筑師對技術的運用和組合,以及對環境和現場的體驗。建構不僅是建筑獲得合法性,而且更呈現藝術性。
結語:
如果把建筑當成一種藝術,建筑師在建構中傾注的詩意就是建筑藝術的體現。這種并不從屬于何種"主義",亦不受限于任何的思想理論,它只是自主地呈現出詩意。建構之于建筑,并不只是建筑材料,諸如石頭、木材、鋼鐵、玻璃等無生命自然物的堆砌,而是于它們的組合附上了人的靈性,從而具有了"藝術美"。黑格爾就認為自然的物體,附上了人的精神價值,才會上升到更高的美的層次。"人類的藝術,就是人模仿神【注14】制造的自然,由于它經過心靈產生,替它的存在獲得了一種符合它本性的顯現。" 【注15】建構的藝術使建筑不再只是構造物,而成為呈現詩意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