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1月2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美的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藝術與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教師的語言修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效率。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語文教學首先是語言藝術。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在運用語言時,有哪些藝術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以實感人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不要夸夸其談、不要信口開河、不要含糊不清、不要空發議論、不要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并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舊知識與新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成語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做到言之有物,以實感人。例如,講《散步》一文,就要結合作者生平來講;講《雪》一文,就要結合時代背景來講。
二、言之有德,文質兼美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德育因素,在講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把思想教育結合學生的實際,水乳交融地滲透出來,并通過自己的情感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從而把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地統一起來,對學生起到積極的教育。同時要注意使用禮貌文雅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在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時,又不失文學色彩,盡力做到言之有德,文質兼美。例如《星星變奏曲》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美麗的星空,其景象豐富迷人,令人遐想,讓讀者隨著作者的思緒,回味和領略宇宙的浩瀚與縹緲,給人以不同的美感和情趣。通過對這些精美語句的分析,使學生心胸豁然開朗,會激發他們的生活情趣和斗志!度龒{》則可分析出另一番意味:那懸崖峭壁、激流險灘,形成一種雄渾豪邁的氣勢,讓學生在驚心動魄的氣勢中,感受到祖國山河錦繡如畫,作為國家未來建筑者,有責任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把祖國打扮得更加美好。這樣,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操得到陶冶,建設祖國的雄心得以激發。
三、言之有理,領悟其中
俗話說,有物講理,理清楚;無物講理,理難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言之成理,論之有據,以理服人,注意從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一,要用言語的力量征服學生,使學生從中領悟道理,并心悅誠服地接受指導。
四、言之有序,條理清楚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及其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哪些應該先講,哪些應該后講,哪些應該貫穿課程始終,怎樣結尾。這樣在“序”上多下點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講解就會條理清晰,使學生在重點、難點、疑點等關鍵問題上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五、言之有啟,探究反思
思維規律告訴我們,思維啟動往往以驚奇和疑問開始。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設意境,使學生不單純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這樣就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并發展智力。為此,教師課前要精心備課,設計好預習習題和課前提問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課中要注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還要注意運用發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橫生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講授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當規范、鮮明、洗練、準確、形象、生動、流暢、合乎邏輯,饒有情趣,寓莊于諧,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語文教師自己有較好的語言基本功和廣闊的求知興趣,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心智活動,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密切聯系的笑話、故事、游戲、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順口溜、民間諺語、俗語、當地方言、群眾口語、歇后語、古語詞、外來語、術語等均可引入課堂,隨心所欲,調動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是一種簡單的灌輸,而應該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通情達理。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講課,做到情動于衷,形諸于外,教師還要善于創設情境,以形象為手段,以美育為突破口,以情感為紐帶,激生情,啟其疑,引其思,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審美創新教育,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八、言之有韻,抑揚頓挫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本身雖無意義,但它是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物質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獨立的音響美因素,而且還可以靠此提高語言的感染力、鼓動力,也有助于傳情達意。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結合,疏密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錯落有致,聲情并茂,有一定節奏感和旋律美,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其優勢興奮中心能隨著教學語言的聲波和聲調不斷得到調節、轉移和強化,提高教學效果。
九、言之有體,絲絲入扣
語言豐富多采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主要表現之一。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文體、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如對七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九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雋永、有哲理性。講議論文,應多用議論分析的語言,要嚴密,有力度;講說明文,應多用說明介紹解釋的語言,要樸實,有條理;講抒情文,應多用深情的語言,要華麗,有激情。朗讀課文,高興、激昂的時候,聲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聲音就低一些。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章前一部分寫的是百草園里的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后一部分寫的是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深受約束的生活,兩部分表達的內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講課時,不論是范讀,還是講授,都要用兩種不同的語調和語速,前一部分用歡快、活潑的語調,速度可稍快一點,后一部分用低沉、苦悶的語調,速度可稍慢一點。這樣,不僅使得課堂教學富于變化,而且能啟發學生較好地把握課文地特點和主題思想。
十、言之有輔,生動形象
人們彼此之間傳輸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聲的口頭語言和無聲的書面語言外,還可以借助人們的表情、體態、動作。這些體態語,能很好地輔助有聲語言,增強表達效果,更好地突出重點。如教師講授感情成分濃厚的觀點和事件或課文時,假如能在情感、語氣、語調、語速變化的同時,再輔之以憎惡、興奮、喜悅等面部表情,或輔之以相應的手勢動作,則能加強語文教師情感信息的發射和傳遞,加深學生對教師有聲語言內涵的理解。
在語文課教學中,僅用語言教學已略顯單調,可將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作為手段,在語文教學領域里使用,作教學語言的輔助和補充,如圖片、圖表、實物、模型、音樂、錄音等,都將使語文課更加生動形象。
總之,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
教學語言是貫穿教學過程的一根導線,語文教師必須下苦功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要讓教學口語和態勢語兩者自然結合,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我們相信,每一個語文教師,只要從各方面認真努力,刻苦鍛煉,就能獲得成效,并能成為學生運用語言的表率,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