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12月1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很多教師都認為課題研究是很高深的事情,都是一些專家或者學者才有能力完成,普通教師沒辦法做,其實不然,普通教師也是可以申報課題的,只要選對選題,課題研究并不難。只是教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比較麻煩,課題的周期較長,需要教師們具備堅韌的毅力和決心,在課題研究的整個探索過程中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的自身的理論修養,那么教師怎樣進行個人課題研究呢?
課題來源
研究課題通常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來源于實踐。如現在很多學校、老師都在進行課堂有效性的研究,那么我們提出“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關注什么?”等問題。再比如聽了某個老師的課后,感覺:好又不算好,差又不算差。所以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他的課堂教學這么普通?怎樣的課堂才有靈性?在實踐中我們也會常有一些迫切解決的問題。你就可以把這些問題轉化成課題進行研究。
二是來源于理論文獻。即從書本中找課題。就是從現有的教育理論體系中去發現空白,揭露矛盾,把理論上還沒有人研究過的問題、或者是別人研究過但仍有爭論的問題,或者是別人已有研究的結論,但自己有不同的看法的問題,作為課題研究。進行比較、判斷等多方面思考,最后確定一個選題。
怎樣選題
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提出問題,再轉化成課題進行研究,比如:總有些學生不愿意業,讓你感覺頭疼。我們就可以提出“小學生厭學問題的研究“作為選題。可參考各級教育科研部門提供的課題選題指南,要注意切合自己的實際,因為這些課題都比較空泛,不夠具體,不太適合教師去研究。如,06年省電教館的“十一五”規劃課題,總課題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下面還給了一些子課題,當時我在考慮選題的時候,把課題指南上所給的課題一一考慮,覺得還是比較空泛,不夠具體,不太適合我們去研究,思考了近半個月的時間,最后自己選了個課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整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實踐與研究》來做,在結題驗收時市電教館賀玉海館長從課題的選擇上就給了我們選的這個課題一個很高的評價。當然選題的時候還是得圍繞總課題組給出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這個總課題來選子課題,不然的話,總課題組也不會給立項。
推薦閱讀:小課題研究怎樣表達研究成果
研究報告、論文是小課題研究成果的主要表達方式,中小學教師自始至終是生活在教育科研的現實場景之中的。其研究也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日志、敘事、案例、反思等,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那么,小課題研究怎樣表達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