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1月2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大學生村官創業能力培養,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從大學生“村官”創業能力的內涵入手,在剖析大學生創業能力不足的基礎上,提出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村官; 創業能力
Abstract: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 business ability, and is thoroughly apply the party congress spirit, to carry ou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has great realistic meaning and profound historic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rom the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 pioneering capacity of the connotation,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ioneering work ability is not presented, based o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in an effective wa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er; Career ability
中圖分類號:B8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的世界宣言》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應成為高等教育主要關心的問題。我國也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目前大學生創業的能力比較缺乏,創業成功還有待于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磨礪。因此,如何開展創業能力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創業能力的內涵
(一)創業能力一詞的由來
創業能力一詞,是在1989年亞太會議期間與會代表與華裔專家朱小奇研究后確定的,王一兵譯為“事業心和開拓技能”。1989年11月底到12月初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針對未來人才素質,埃利雅德博士介紹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關于“三本教育護照”的討論情況,引起了與會代表和觀察員的濃厚興趣,并最終寫進了會議報告。“三本教育護照”的概念是柯林·博爾在1988年向經合組織提交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的,并引起了熱烈討論。他認為,未來的人都應學習和掌握三本“教育護照”,一本是學術性的,一本是職業性的,“第三本護照”則是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過去人們往往重視學術能力和職業能力,而忽視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如果一個人缺乏事業心和開拓能力,學術的和職業方面的潛力就不能發揮,甚至變得沒有意義。亞太會議報告還指出:“要求把事業心和開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學術性和職業性教育護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事業心和開拓技能教育要求培養思維、規劃、合作、交流、組織、解決問題、跟蹤和評估的能力。”[1]1989年12月中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在泰國曼谷召開了“提高兒童青年創業能力的革新教育規劃會議”。會議報告提出了創業能力的概念框架和開發創業能力的策略,并制定了實施這一項目的地區行動計劃。1991年1月,亞太地區辦事處在日本東京召開了“提高兒童、青年創業能力與革新教育”研討會。會上進一步對創業能力的概念進行了界定,提出了在現行課程中滲透創業能力教育的課程模式和評價模式。1999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漢城召開了第二屆國際職業技術大會,會議強調要加強創業能力的培養,并認為創業能力是一種核心能力。
(二)創業能力的定義
創業能力是指目標人口為了能從事承擔風險的開拓性活動應具備的一系列心理特征。這里講的開拓性活動可以是經濟領域的,也可以是政治、文化、軍事等領域的創辦事業或經濟實體的活動,這些活動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有較大的風險性;二是有一定的創新性;三是有強烈的實踐性。創業能力從大的范圍來講,是指人們在各行各業中創立新事業開拓新領域的實踐活動;從小的范圍來講,則是指人們創辦小企業的實踐活動。人的每一種能力都是人的生命力的顯現,而創業能力是人的生命力的綜合表現,更是生命力的一種高級體現。它要融合自我生命的多種能量,將自己的理想(夢想)千方百計變為現實。具有創業能力的人具有一種強烈的“問題”導向、“創新”導向和“實踐”導向,還具有一種強烈的“產品”導向,需要將自己或他人的創意或點子轉化成產品,通過產品服務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同時也實現自己的理想(夢想),獲得快樂成功的生命體驗。這里所說的產品,可以是有形的物質產品,可以是無形的精神產品,也可以是服務性的產品,如信息服務、知識服務、技術服務、咨詢服務等。[2]
二、大學生村官創業能力不足的具體體現
(一)國家的政策、體制不完善,創業扶持不足
大學生村官屬新生事物,對于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中處于一個什么樣角色的問題,在現有的政策制度中并沒有明確的說明,定位不明確,既不是村民,也不是黨政領導干部,這導致了他們身份的尷尬,高不成低不就。另外,大學生村官任職期間能否創辦、領辦私營企業,應當鼓勵還是限制等問題,也沒有現成規章制度可遵循,容易導致基層組織對大學生村官使用的隨意性和培養管理的無序性,嚴重者會陷入僵化局面。雖然各級黨委、政府積極鼓勵支持大學生“村官”創業,縣里也出臺了扶持大學生“村官”創業的具體措施,但從總體上講,對大學生“村官”創業的扶持力度還不夠大。一是扶持政策尚欠細化。許多大學生“村官”認為縣里出臺的扶持政策總體上比較籠統,希望在費用減免、稅收優惠等方面予以明確細化。二是創業精力尚難保證。大學生“村官”大部分時間在鄉村工作,而創業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但在創業援助政策中,雖然允許大學生“村官”占用一定工作時間用于創業,但沒有具體可操作性的規定,難以保證大學生“村官”創業的時間和精力,也不便于對其進行規范管理。
(二)社會支持效應不足,金融支持力度不夠
目前,大學生村官工作存在政府主動性強,社會支持效應不足的局面。新聞媒體、高校、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等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尚不能在輿論宣傳、科技信息、資金扶持、技術培訓、學習交流等方面為大學生村官在農村的廣闊天地干事創業提供強有力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大學生村官創業的穩定社會環境尚未形成。另外,以上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程度有待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社會資源對大學生村官計劃支撐作用的有效整合。以上因素都限制了大學生村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建功立業的渠道,縮小了他們的成長空間,容易使大學生做村官的價值感打折扣。
調查顯示,大學生“村官”在創業方面除了從親戚朋友那里籌集到部分資金外,尚有很大缺口。農村信用社貸款按屬地發放,貸款利率較高,工行、中行、郵儲行也均因大學生村官創業貸款風險較大,貸款額度低,上級行授信審批嚴格,支行權限不足等原因對大學生村官創業的舉措敬而遠之。
(三)大學生“村官” 創業意識不強,創業經驗不足
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和社區工作,思想狀況較為復雜,創業心態各不相同。一是懷著“考”的愿望。一些大學生村官把“村官”崗位當作臨時性、過渡性崗位,一門心思想通過考試進入公務員隊伍、事業單位,根本不想創業。二是存在思想顧慮。部分大學生村官對如何創業、怎樣創業一無所知,更無創業之心,擔心創業失敗,既怕承擔創業風險,更怕影響未來自身發展。三是存在安于現狀的心態。有些大學生村官認為現在就業形勢嚴峻,擔任“村官”,與在企業任職的同學相比,工作比較安穩,近兩萬元的年工資收入也不錯,較滿足現狀。由于受專業、經歷等方面的制約,大學生“村官”“有知識但缺創業技能、有熱情但缺創業經驗”的現象甚為普遍。一是專業限制明顯。全縣78名大學生村官中,所學專業為涉農或經濟管理類的僅占43%,大部分都是法學、中文、物理學、新聞、文秘等,所學專業知識與創業的關聯度較低,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儲備。二是工作經歷缺乏。在大學生村官隊伍中,79%是高校應屆畢業生,從學校直接到農村,工作經驗比較缺乏,創業經驗更是不足。三是創業知識局限。一些大學生村官雖有創業想法,但是大部分同志對創業知識知之甚少,對市場調查、成本核算、營銷策略等一竅不通,對創業過程中辦理手續、程序流程等了解不夠,在與大學生“村官”的座談交流中,許多大學生村官對一些創業的基本知識都不甚了解。上述這些不足和局限,影響了大學生村官創業的有效推進。[7]
(四)缺乏廣闊的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平臺
創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教育課程。近些年,我國許多高校相繼開展“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在大學生中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也為我們開展創業教育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單就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來說,創業教育特別是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平臺與大學生的創業需求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我們的部分創業教育和創業能力培養,由于缺乏活動載體和實踐課程方面的教育內容而顯得蒼白無力,大學生的創業的機會識別和開發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這些關鍵的創業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育和養成。從宏觀上看,政府、社會和學校缺乏必要的統籌安排,如何進一步創設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為大學生培育更好的創業環境,需要政府、社會、學校三方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從微觀上看,有的高校未能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學生的需求,縮短和減少實踐課時,限制了實驗室的開放時間,使得不少創業嘗試者落入了空有創業激情和夢想卻苦于“實踐無平臺”的尷尬境地。[8]
三、提升大學生村官創業能力的對策
(一)政府要為大學生村官創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為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各級政府要對到基層創業有貸款需求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小額貸款擔保或貼息補貼。政府可設立的中小企業擔保基金,為高校畢業生創辦中小企業等自主創業提供貸款信用擔保。在條件許可下,省、市、縣要通過財政和社會兩條渠道建立“高校畢業生創業資金”,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各地政府要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冊登記優惠。一是程序簡化;二是費用減免。(2)金融貸款優惠。一是優先貸款支持、適當發放信用貸款;二是簡化貸款手續;三是利率優惠。(3)稅率減免優惠。(4)員工待遇優惠。一是員工聘請和培訓享受減免費優惠;二是人事檔案管理的優惠;三是社會保險有單獨渠道。
(二)社會各界要為大學生村官創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各級政府應認識到大學生村官創業工作的重要意義,積極營造環境、搭建舞臺、完善機制,鼓勵和引導大學生村官在創業富民的火熱實踐中歷煉成長、建功立業。各級組織管理部門要積極探索完善培養機制,在創業實踐中提高大學生村官創業能力,全力激發大學生村官帶頭創業的潛能。高校要配合做好到大學畢業生農村基層工作的宣傳動員工作,鼓勵大學生到農村成長成才、建功立業,并開展相應的農村工作和創業培訓,加強村官工作中的崗前引導培養與跟蹤指導培訓。社會媒體應多角度多層面地宣傳大學生村官的創業實踐,為大學生村官創業成長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全社會都應積極支持,為大學生村官創業創造條件。
(三)宣傳教育和創業培訓,為大學生村官創業打好扎實的根基
加強宣傳引導,激發大學生村官創業熱情。一要注重思想引導。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推進大學生村官創業的重大意義,引導大學生村官把農村作為自己創業的舞臺,把創業作為服務基層的平臺。二要注重典型引導。選擇一批大學生村官創業重點項目,逐一制定援助方案,落實綜合扶持措施,確保項目早啟動、早見效,努力建設一批有較強示范帶動效應的創業示范基地。加大對大學生村官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切實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使大學生村官創業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三要注重激勵引導。把創業情況作為大學生村官評優評先、培養使用的重要依據,注重從有創業項目的大學生村官中發展黨員,加快選拔政治素質過硬、創業能力較強、深受群眾信任的大學生村官進入村和社區領導班子。
通過加強創業技能培訓,重點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村官動手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創業團隊管理與運作能力等綜合能力。加快優質創業項目庫建設,逐步提高大學生村官創業的檔次和水平。此外,還要加強大學生村官創業風險意識培訓,免費提供創業風險預警信息,提升大學生村官規避風險的能力。
(四)積極開展創業活動,是大學生村官創業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創業活動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高校可結合“實施卓越人才培養工程”,創造條件鼓勵一部分有創造力、有決心的學生,尤其是擔任學生干部、學習成績優良,綜合素質高,有培養發展潛力的學生讓他們加入創業陣營,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業活動。抓住創業實踐迫切需要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通過舉辦相關講座、開展演講比賽和辯論賽、撰寫調查報告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嚴格日常管理,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考察,促進養成誠實善良的道德品質;通過聯歡會、才藝展示等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組織協調和人際交往能力;通過養成鍛煉習慣、參加野外訓練等形式,培養吃苦耐勞、不怕挫折的優良作風和心理素質;通過參觀考察發展較快的企業或地區,使大學生開闊眼界,了解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需求,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校友示范,邀請業績突出的校友回校介紹經驗,使大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需要,汲取校友的成功經驗,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通過舉辦“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創新設計大賽、科技節和勤工助學等的活動,豐富知識結構,培養大學生自強自立、艱苦奮斗的創業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
(五)大學生村官提升個人創業能力,是創業成功的內在因素
想要最終實現創業富民的目標,創業主體——大學生“村官”自身“軟實力”的升級至關重要。他們是否具有正確的創業動機和強烈的創業愿望、是否對未來的挑戰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是否擁有必要的知識技能儲備,無不直接關系著創業的成敗和質量。大學生村官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激情,樹立在創業中實現自身價值的理念,學會在市場中尋找商機,在競爭中增強本領,在創業中追求財富,在奮斗中提升人生價值,真正成為創新創業的主體。大學生村官要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斷補充創業所需的各項知識。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實踐中要學會立足地方找項目,學會組建團隊,學會與當村里已有的大戶或專業合作社共同創業,學會依托當地已有企業鍛煉自己,學會搭名企創業來解決自己在資金和技術上的困難,發展壯大自己。
參考文獻:
[1] 王一兵.學會關心——面向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J].教育研究,1990,(7):5-17
[2] 凌軍輝,陸峰.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在寧開幕[N].揚子晚報,2010-05-03(7):49-54
[3] 朱萬鐘.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初探[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10):12-14
[4] 李紅.創業素質及其培養策略探析[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35-39
[5] 張麗.從大學生村官新政策的實施看加強大學生能力建設[J].經濟參考研究,2009,(12):18-20
[6] 馮華,王振紅.全球金融危機下的大學生創業問題剖析[J].商業時代,2009,(7):45-47
[7] 鄭素娟.大學生當村官利與弊若干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08,(18):34-36
[8] 趙維雙.完善我國自主創新政策的對策[J].經濟參考研究, 2009,(70):9
[9] 余秀華.積極關注:青年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0):54-59
基金項目:新農村建設視野下安徽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證調查與思考 (批準號:2010SK370) ;安徽新農村建設中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研究(批準號:2010SK384ZD)
作者簡介: 程業炳(1972-),男,安徽肥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韋文聯(1965-),男,安徽肥東人,碩士,高級政工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