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7月1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西夏是我國古代黨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唐朝中和元年,拓跋思恭占據夏州,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西夏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他們的牲畜也是多種多樣。本文是選自優秀歷史學論文中的一篇關于西夏牲畜的文章。
西夏文小型辭書《番漢合時掌中珠》,共收集詞語七百余條,內容涉及西夏社會各個方面,主要牲畜有馬、牛、駱駝、騾、羊、轱[羊+歷],山羊、綿羊、豬、狗等。(1)西夏文百科全書《文海》載其牧畜主要有馬、駱駝、牛、犛牛、山羊、羊等。(2)西夏仁宗天盛年間頒行的軍事法典《天盛律令》第十九卷《畜利限門》記載的牧畜主要有馬、牛、羊、驢、騾、牦牛、轱[羊+歷]、犛牛。(3)內蒙古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雜字》共26部,將馬、駱駝、牛、羊各列一部。編號為Ⅱx—2825俄藏西夏文本《雜字》,以事門分類,禽獸部第十四記載的牲畜有馬、牛、羊、驢、騾!端问·食貨志下·互市舶法》中載:“宋以繒帛羅綺易駝、馬、牛、羊、玉、氈毯、甘草。以香藥、瓷、漆器、姜桂等物易蜜蠟、麝臍、毛褐、原羚角、硇砂、柴胡、巫蓉、紅花、翎毛,非官市者聽與民交易。”這則史料則提到了馬、羊、駱駝、牛等牲畜。綜上所述,我們基本上可以認定馬、牛(犛牛)、羊、駱駝為西夏的主要牲畜,茲作簡考。
一、馬
“馬者兵甲之本,國之大用。”(4)對于古代的戰爭,“軍隊中擁有足夠數量的馬匹,就仿佛(現代軍隊)裝備相當數量的坦克車一樣。”(5)
1.1馬匹的地域分布
我國自古以來馬匹即產自北部草原地區,而西北草原產品尤為精良,直到今天河西草原依然繁衍優良品種馬匹。因其重要,元吳時專門設立群牧司“司內外九牧國馬”(6)專門負責國馬蕃息。
據記載,東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甘肅西北養馬達30余萬匹門(7)。公元五世紀,北魏統一北方(包括今甘肅西部和青海東部),馬匹的數量大增,“馬乃至200萬匹”。(8)隋唐繼承北魏養馬之基,雖然馬匹的數量有所下降,但規模仍相當可觀,在山丹大馬營基地和祁連山麓草原養馬達十余萬匹。(五代史)稱“河西、隴右三十州,涼州最大,土沃物繁,唐置八監,牧馬三千匹”。(9)唐末,河西失守,馬政一蹶不振。宋時,河西納入西夏版面。終元一代,河西養馬依然不振。明代養馬主要分布在莊浪衛(今永登)、鎮藩衛(今民勤)、山丹衛(今山丹)、甘肅衛(今張掖)等。清代在河西各縣駐馬步綠營。官辦馬廠,其中以今武威縣黃羊川、肅南裕固族自治區黃城灘、山丹縣大馬營、張掖縣人宗山、民勤縣扁都口、臨澤縣紅灣寺最為著名。歷史上,河西是傳統的重要牧馬之區,西夏也不例外。
縱觀歷代養馬,大致可以看出馬匹主要分布在肅州(今甘肅酒泉)與蘭州之間,以及祁連山麓一帶的廣大區域。西夏時馬匹分布可能超出這個范圍,當延伸到今新疆交界的甘肅西部與西北部。
此外,宋夏的界山一一橫山一帶,亦是養馬所在。唐王朝曾在這里設苑養馬,但在西夏時期,無論其養馬的數量、規模均不如河西一帶,因這里是宋、夏戰爭頻發區間。(10)
1.2馬匹的品種、來源(11)
河西介于草源廣闊、產馬眾多的青藏、蒙新高原之間,因此這里的馬匹最初當從南、北、西三個方向的產馬區擴散而來。但歷史地看,東南的馬匹也有人為進入的可能。南面的馬,是青藏高原原始居民馴養而成,秦時稱“西蕃馬”,唐宋時稱“河曲馬”,當是河西馬最早的品種。因河西是青藏高原邊緣地帶,距離最近。西南的
馬,產于今新疆伊犁、塔城一帶,史稱“天馬”。北面的馬,產于內蒙古草原,蒙古馬當是從公元前121年進入河西,這里曾是匈奴牧馬之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12)
由于古代河西馬來自三個不同地區,無血緣關系,各自獨自的種質,其體型、外貌、役用性能……各有其特點,經過混群繁殖,到了漢代,便形成“馬踏飛燕”的名馬模式。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這里漢馬的特征雖有些改變,但是一些基本特征還是被保留下來。直至明代,這里的馬仍然是向朝廷土貢之一(13)。
黨項,原游牧古賜支(今北緯三十四度黃河曲折北流之處)之地,后遷徙到陜、甘、寧一帶,因此青藏高原的馬當是其馬的主要品種。從地緣上分析,蒙古馬、新疆馬依次次之。
二、羊
羊是西夏牲畜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用途僅次于馬的第二類家畜。關于其地域分布,我們僅擇其要者而述之。
2.1羊的地域分布
西夏的羊主要產于興靈草原、鄂爾多斯草原一帶。
興靈草原位于賀蘭山的南麓,地處溫帶,氣候適宜,熱量充足,雖牧草稀少,但豆科牧草、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豐富,《后漢書·西羌傳》曾記載這里“沃野千里,谷稼殷積,鹽產富饒,牛馬銜尾,牛群塞道。”(14)今聞名于世的灘羊就產于此。鄂爾多斯草原,畜牧業亦十分發達。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李繼遷逃往地斤澤(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馬彥淖爾),尹憲與曹光實計曰:“地斤澤,四面沙漠,兵難聚進。……大破繼遷……獲牛羊、器械萬計。”(15)
2.2羊的品種、來源
羊的品種,《文海研究》載有綿羊、山羊、*[羊+古]*[羊+歷]等。(16)
綿羊,當為興靈草原之灘羊,由內蒙古羊選育而成。灘羊不僅具有產肉能力,而且還以二毛裘皮著稱。所謂“二毛皮”就是生后30—35天左右屠宰的羊羔皮,毛長7厘米,彎曲7—9個左右,均勻一致,毛束不粘邊,板質柔軟,花穗優美,毛色潔白而富有光澤可做各種裘皮,輕暖美觀。“[羊+古][羊+歷]”,《文海》釋為:“此者羊也,小羊也,山羊之謂。”(17)“轱糲,音古力,北人訛呼鬟為骨。”(18)“糲羊亦有褐色,黑白色者,毛長尺余,亦謂之[羊+古][羊+歷]羊,北人引大羊以此羊為群首”。(19)它主要產于北方,“轱櫪羊出陜西、河東,尤狠健,毛最長而厚,人藥最佳。”(20)山羊,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之一,它最適宜粗劣的生活條件,以劣質草、枯樹葉便可維持正常的發育,在荒漠、半荒漠地區,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羊的來源,從今天的羊系來看,當屬于蒙古羊。西夏的綿羊,當今的寧夏灘羊,是由蒙古羊選育而成。如今分布在桌子山與千里山的阿爾巴斯山羊,是內蒙古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品種,因主要產于內蒙古伊盟鄂托克旗到阿爾巴斯蘇木得名。如今的鄂爾多斯細毛羊是以內蒙古羊為母本,新疆細毛羊為父本,雜育而成的一個新品種。當然,也不排除,其有藏羊品種的可能性,西夏時曾經分布賀蘭山、焉支山上牦牛,和如今的藏羊同屬于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牲畜。因氣候、植被的變化而遷徙于青藏高原之上。
三、駱駝
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是荒漠、半荒漠草原牲畜,分單峰駝和雙峰駝。西夏時,駱駝不僅用于運輸、耕地,還用于戰爭,“凡正軍給長生馬、駝各一”(21)。《天盛律令》規定,群牧司“舊馴之公駱駝年年當分離,當托付行宮司,人雜分用中。”(22),可見,駱駝還是國家御用的主要役畜。
3.1駱駝的地域分布
西夏時,駱駝主要分布于肅州(今甘肅酒泉)以西至玉門關以東及阿拉善高平原上。“酒泉西望玉門道,千山萬磧皆白草”(23)“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24)白草,俗稱駱駝刺,是戈壁上生長的一種多刺植物,冬季成白色,駱駝喜食。阿拉善牧區的東北部及附近西涼府(今甘肅武威)亦有駱駝分布。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王延德出使高昌,經鄂爾多斯渡黃河,穿越烏蘭布和沙漠時,“沙深三尺,馬不能行,行者皆乘駱駝”(25)。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遼興宗率軍伐夏,北路軍突入西夏的右廂地區,“至西涼府,獲羊百萬,囊駝二十萬,牛五百。”(26)另外,張掖一帶的駱駝,數量恐怕不多,主要役于耕地“以駱駝耕而種”。(27)
3.2駱駝的品種、來源
西夏時的駱駝當屬于阿拉善駝、蘇尼特駝。阿拉善駝主要分布于今內蒙古的阿拉善盟、巴彥淖爾盟及鄰近的甘肅、青海等地。其背短腰長,四肢干燥,骨骼堅實有力。蘇尼特駝主要分布在今內蒙古的錫盟、烏盟,以東蘇旗、西蘇旗、四子王旗和二連浩特為中心。這一帶草原較好,兩峰發育良好。新疆駝主要分布新疆的北部、南部,距西夏較遠,當不是西夏的主要駝種。
駱駝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內蒙古“駱駝之鄉”的阿拉善盟年產駝毛達80萬公斤,每峰駝年產駝毛的價值,約相當于8只綿羊或15只山羊產絨毛的價值。(28)駱駝肉、奶、油都是牧民常用食品。尤其是駝峰.歷來被列為中國酒宴的“八珍”之一,唐代詩人杜甫用“紫駝之峰出翠釜”來贊譽它。(29)
四、犛牛
犛牛是大型哺乳動物,它采食性能好,吃粗草,忍耐能力幾乎比得上駱駝,抗病力強,所以能夠在終年積雪、植被生長季節短、一般牲畜難以生活的高寒草原上正常生活并繁殖后代。
犛牛,是牦牛之屬種,“犛之角勝于牦,而牦之毛尾勝于犛也”。(30)據考證,早在殷、周之際,居住在我國西部邊疆的古羌,就已把野牦牛馴養成乳、肉、毛、役兼用的家畜。犛牛能負重,跋山涉水,如履平地,毛可以制披衣、繩索,絨可制毯。黨項人用其皮毛覆蓋房屋,“織犛牛尾及羊毛覆蓋之。”(31)西夏時,犛牛主要分布于賀蘭山、焉支山一帶,“犛牛在燕支山、賀蘭山兩地中,焉支山土地好,因是犛牛地,年年利仔為十牛五犢,賠償死亡時,當償實犛牛。賀蘭山有犛牛處之數……”。(32)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公元11—13世紀我國北方氣候較現在寒冷。
如今,牦牛已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牛種,生活在海拔3000—3500米的世界屋脊上。當地人民不僅吃、穿、住、燒離不開它,而且作為識途運輸工具也不少了它。牦牛奶呈黃色,味甘甜,含脂率高。每年每頭產犢母牛,能產奶7.5公斤,干酷素11公斤。藏民用牦牛牛奶打成酥餅與炒熟的青稞拌和,再加茶水,制成一種混合食品一一糌粑。
注釋:
(1)(西夏)骨勒茂才:《番漢合時掌珠》第33頁,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史金波、白濱、黃振華:《文海研究》第]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3)史金波、聶鴻音、白濱譯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第576頁,法律出版社,2000年。
(4)《后漢書》卷二十四。
(5)史念海:《河山集·第七集》第133頁,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6)《西夏書事》卷一一。
(7)《后漢書·食貨志》。
(8)《魏書·食貨志》。
(9)《新五代史·回鶻傳》。
(10)王天順:《西夏戰史》第324—366頁,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本節主要參考崔培溪先生:《甘肅河西古代養馬史和漢墓銅奔馬模型的考證》,《隴右文博》1999年第2期。
(12)《史記》卷一一0。
(13)胡汝礪:《嘉靖寧夏新志》卷一。
(14)《后漢書》卷八七。
(15)《西夏書事》卷四。
(16)白濱:《從西夏文字典<文海>看西夏社會》載《西夏史論文集》
(17)《文海研究》第452頁。
(18)(宋)洪皓:《松漠紀聞》卷二。(19)蘇頌:《本草圖經·禽獸部》卷一二。(20)(宋)寇宗爽:《本草衍義》。(21)《宋史》卷四八六。(22)《天盛律令》卷一九《供給馱門》。(23)(唐)岑參:《贈酒泉韓太守》,《全唐詩》卷一九九。(24)(唐)王維:《出塞〈時為御史監督塞上作〉》,《全唐詩》卷一二八。(25)《宋史》卷四九。(26)《西夏書事》卷一二。(27)《西夏書事》卷三八。(28)張明華:《中國草原》第83頁,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29)(唐)杜甫:《麗人行》,《全唐詩》卷二一六至二一七。(30)(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十一。(31)《舊唐書》卷一九八。 (32)《天盛律令》卷一九《畜利限門》。
小編推薦站內最受關注歷史期刊:《安徽史學》雜志一直保持較高的學術品位。復刊之初,就刊登了徐川一先生就太平天國科舉考試的開始時間與著名歷史學家羅爾綱先生商榷的論文,羅先生很快致函編輯部,要求在訂誤稿前加編者按語,“以我為的”!豆饷魅請蟆贰段膮R報》相繼發表專論,贊揚羅爾綱先生這種虛心求教、修正錯誤的精神。1999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