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6月1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中華詩詞淺談李白詩中的水意象 推薦本站最受大家歡迎的詩詞雜志:《中華詩詞》創刊于1994年。它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中華詩詞學會主辦。國際刊號ISSN:1007-4570;國內刊號CN:11-3453/I,郵發代號:82-827。從一開始,它就把“切入生活、兼收并蓄、求新求美、雅俗共賞”作為辦刊宗旨。它最大特點是“學術理論與創作并重,以創作為主兼及評論”。雜志的任務是“推出精品,推動詩詞創作,繁榮祖國詩壇,活躍詩詞評論”,方向是“走向大眾,為大眾服務”在雙百方針的指引下,振興中華詩詞。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養育了萬物,也滋養了藝術的精華——詩。水無處不在,在自然世界中,也在精神世界中,更在詩中。詩因水的存在而增靈氣,水因詩的參與而生靈魂。本文分析了李白詩中的水意象。
【關鍵詞】中華詩詞,李白,詩,水意象
李白詩中,水是隨處可見的意象,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山澗小溪,既有波瀾壯闊,也有輕漣潺潺,可謂意態多姿,風情萬種。綜觀太白詩,從功能的角度看,太白詩中的水意象大體有如下幾類:
一、動水壯勢,清水造境
李白詩“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致的描述”,常常是全詩氣勢奔放,豪情奪人。那些奔騰不息的水便起了積極的作用。比如《公無渡河》中的“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比如《司馬將軍歌》中的“揚兵習戰張虎旗,江中白浪如銀屋。”黃河勢不可當,沖破昆侖山的重重阻攔,一瀉千里,一路咆哮,沖向龍門;江水巨浪滔天,浪花如銀,色彩攝人。這些水壯大了詩的氣勢,磅礴壯闊,震人心魄。再如,“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橫江詞六首》)“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這些大水創造了雄偉奇特的氣勢,增添了李白詩的豪情。
水有澎湃的,也有寧靜的。寧靜的水烘托出詩歌優美的意境。李白的詩充滿了天真樸素之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詩中的靜水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清。清清的河水,清清的溪水,清清的澗水,清清的江水,共同為我們營造出一幅幅優美的畫卷,營造出一個個清新自然的意境。比如《送友人》寫道:“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一條清亮的河在城邊曲折地流淌,遠處是一帶青山,綿延在人們的想象之中,共同描繪出送別時清幽寧靜的環境。而《古風》中則有“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那綠水更襯托出秋花之新麗妖嬈,使得意境清靜自然。再如,“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清溪行》)“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淥水曲》)均如此。
二、流水寄情亦托理
以流水寄寓詩人的情感,自古有之,李白在寄托離情時使用更是樂于用那永遠流不盡的水來表達對朋友的思念眷戀,表達依依不舍。“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傍。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勞勞亭歌》)“流水無情去,征帆逐吹開。相看不忍別,更進手中杯。”(《送殷淑》)“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江夏行》)“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有情的水傳達著有情人的愁,無情的水襯托著多情人的憂,水多情盛,水長情更長。
水有情,亦藏理,因為水是變的,因為時刻在流動;又是不變的,因為永遠在流動。用變動的水喻變動的人事,用永流的水寄托永恒的人生哲理。“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輝,浮云無定端。”(《古風》)即是說榮華不定,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則在講時光永逝不回的現實,“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難收。”《妾薄命》這又以水比喻時過境遷,破境難圓。更有那著名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喻指愁難斷,志難酬。
三、水流今古,志在水外
李白思想中有著道家色彩,當他在現實中遇到挫折時,就會尋找一方精神的棲息地,釋放自己的不滿。比如,“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古風》)“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山中問答》)這兩首詩就化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當然桃花流水并不是李白理想之所在,向往世外桃源只是他暫時的自我安慰罷了,更多的還是表達郁悶。借古今不變的流水襯托世事的變遷寫自己懷才不遇,更是李白愛用的,而且用得自如。比如“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登金陵鳳凰臺》)“江自流”三個字,與“鳳去臺空”相結合,便寫出了鳳凰臺現在的冷清、寂寞,寫出了六朝繁華已經不再,只有大自然是永恒的現實。而“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經下邳圯橋張子房》則寫出圯橋蕩漾的碧波自古到今都沒有變化,變化的是自已卻不能有張良遇到黃石公那樣的機遇,借此表達懷才不遇之情。同樣的手法也在《夜泊牛渚懷古》中使用:“牛渚西江月,青天無片云。登高望秋月,空憶謝將軍。”李白在清靜安寧的江面,望著皎潔的月光,想到了當年在這樣的水面上“高詠”的袁宏得到名士謝尚的賞識,聯系到自己雖有曠世才華,卻沒有人能夠賞識,惆悵之情立現。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