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9月13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本文主要提出了友善價值觀的養成,重點從文化層面來進行介紹,提出加強培育踐行友善價值觀,以使之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選擇,是實現這一根本目的的關鍵之舉。從文化層面培育踐行友善價值觀,就是要讓友善成為人的文化內核,讓傳統友善文化實現創新型轉化重煥生機,形成黨和政府、知識分子、普通群眾三者共同參與的培育踐行友善價值觀的合力機制。
關鍵詞: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要使之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1]42。這一要求從根本上指明了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標所在,即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自覺,成為支撐我們文化自信的核心力量。文化作為人的內在屬性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著人的生活方式,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格外堅韌的生命力、格外廣泛的覆蓋力和格外強勁的滲透力。
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范疇,一個人的觀念和行為實際上與他的文化修養是分不開的,因此從人的文化涵養維度來探討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筆者認為從文化層面培育踐行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讓友善成為人的文化內核
從文化層面培育踐行友善價值觀,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將友善價值觀置于重要的位置上,引起人們的重視。友善價值觀應該成為人的文化內核,成為我們辨識各種暴力、仇恨、沖突背后的真實人性的一面鏡子。友善作為人的文化內核,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通過人的生活方式體現出來。一個有文化內涵的人,也必然會有溫雅的舉止、友善的言行。正如作家龍應臺先生所說,“什么是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2]。
“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只長了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推人?一個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帶?他怎么接過賣菜小販找來的零錢?他獨處時如何與自己相處?”[2]
這種源自生活卻觸及靈魂的深刻拷問,將人的文化本性展露無遺。透過這段關于文化的樸素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人的文化境界并不止于積累知識的多少,還包括德行修養的深淺、文化品位的高低,于是是否具有友善美德就成了文化境界高低最為常見的評判標準。人們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與社會、如何對待自己所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從根本上說都與友善價值觀密切相關。一個人能否做到自尊、自愛、自重、自強,能否做到尊重他人、大愛無疆,能否做到尊重自然、心懷萬物,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評判人的內在文化素質高低的具體標準,構成了文化層面踐行友善價值觀的基礎。
首先,對于自身而言,友善意味著自尊、自愛、自重、自強。擁有友善品質能夠進行自我維護、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超越,有著基本的羞恥心,進而推動自身自覺克服和揚棄不完善的狀態,積極實現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積極追求自我生命的豐滿潤澤。自輕、自賤、自顧不暇,便會因缺少追求善的意志,陷入道德虛無主義的陷阱,其典型表現就是道德冷漠、犬儒主義、極端利己等。其次,對于他人和社會而言,友善意味著尊重他人,不霸道、不蠻橫、不任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做人的道德底線,它在本質上是一種愛的情感[3]。
人的發展離不開他人的幫助,離不開社會提供的條件,正如馬克思所言,一個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那么,一個人應該如何行動才能確保將自身置于與他人、集體相處良好的關系之中呢?友善價值觀無疑為此提供了關鍵性的倫理指引。友善意味著與他人建立一種和諧友好的關系的可能性。
友善價值觀指引我們對他人保持一種開放、尊重、承認和愛的心態,能夠以他人的利益為重,能夠主動替他人著想,并通過慈善、志愿服務等實際行動來積極幫助他人,并在此基礎上建構利他精神的道德根基,涵養深厚的道德義務感。特別是在當前從傳統熟人社會向現代陌生人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該以友善價值觀為指引,以此來動員整個社會力量,為陌生的他者提供必要的幫助,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道德水準的現代轉型與全面提升。
再次,對于我們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來說,友善意味著一個人能夠尊重自然,懂得愛惜自然的一草一木,能在自然山水之中盡情舒展自己的靈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學的重要內容,正如有關論者所指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自然具有客觀的規律,人具有自覺的能動性,可以發現和認識規律。人應該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尊重并利用規律,使自然界在不遭受破壞的前提下造福人類。”[4]
如果人類忽視了自然環境的生態限制,無節制地開發、掠奪自然,肆無忌憚地向自然界排放廢棄污染物,這必將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導致生態危機的發生[5]。針對這種情況,就特別需要對全社會進行生態啟蒙,加強環境教育,提升公眾生態意識,推動整個社會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科學的生態道德倫理[6],特別是涵養包括生態友善、生態節制、生態公平在內的生態倫理美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存共榮[7]。
可見,從文化層面上看,友善價值觀的培育踐行首先就應將友善內化成為人的本性,讓友善成為人的文化內核。唯有如此,人才能成為有文化內涵的人,以友善為內核的文化也才能真正占據社會主流,以此夯實國人文化自信的人性基礎。
二、讓傳統友善文化重煥生機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友善品質的修煉與提升,植根于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友善價值觀在今天也仍然有著巨大的道德感染力與現實生命力。在當代傳統文化中的友善思想不僅隨處可見而且深入人心,其主要表現就是胸襟開闊、寬容待人,互諒互讓、扶貧濟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這些思想在新的時代仍然閃耀著動人的光輝[8]。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友善思想,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從認知、認同和踐行三方面入手,讓傳統友善價值觀恢復活力,重煥生機。首先,提高個人對傳統友善觀的認識。要避免將傳統友善價值觀簡單地等同于好人主義、無原則主義,從人性善惡的高度深刻把握傳統友善價值觀在涵養人性、教化人倫方面的獨特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傳統的友善文化不僅存在于儒家文化傳統之中,而且也存在于道家、釋家文化傳統之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頑強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表現出的包容、仁愛,這也正是友善價值觀的獨特魅力所在。
對此我們應該有一個清晰的、明確的認識,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理性平和地將傳統友善價值觀的合理成分據為己有,為我所用,這應該是我們對傳統友善觀的應有認知態度。其次,增強個人對傳統友善文化的情感認同。出于種種原因,人們對傳統文化充滿了不少偏見,特別是近現代以來西方文化的涌入更是加深了這種偏見。具體到友善價值觀,有人更是主觀片面地認為中國人的仁愛友善精神比不上西方宗教中的上帝之愛,中國人的友善在西方理性精神的顯微鏡下無非就是一種不值一提的偽善之談①。
但事實上經過百年來中西文化的無數次碰撞交流,至少我們可以斷定一點,西方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在宣傳無私的上帝之愛的同時,永遠都夾雜著唯我獨尊式的宗教仇恨因素在其中。今天,恐怖主義在西方世界幾乎無孔不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不同宗教文化基礎上的宗教仇恨、敵視心態的具體表現。因此,為數不少的知名人士、文化學者都非常認同21世紀必將是中國的世紀,必將是中國文化拯救世界的世紀。
對此我們固然可以置之一笑,但我們絕不能無視人性中友善的力量。在當今世界文化版圖上,沒有其他任何一種文化能夠如同我們的友善觀這般真正將一種大愛精神貫穿始終,無論是在日常人倫中,還是在內政外交中,這種富有濃郁友善色彩的大愛精神,支撐起了中華民族的綿延不絕,也支撐起了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3]。因此,我們應該在比較鑒別的基礎上,充分認同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所在。
再次,充分汲取傳統友善文化精華,并使之發揮潤澤人心、和諧關系的功能。與古代的人相比,雖然我們今天所生活的時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特別是不少精神層面的困惑卻與他們有相同的地方,傳統友善文化精華對于紓解我們今天遭遇的人際困境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傳統友善觀注重克己、利他,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人為善,善莫大焉”“守望相助,出入相友”“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等,對于今天的人們仍有不容忽視的教化作用,這種教化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營造出一種人人和善的社會文化、道德文化。今天,中華傳統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國人的認可,我們也有必要通過深入挖掘、繼承這種文化遺產,讓友善等傳統道德精華重新迸發出與時俱進的生機與活力。
三、形成培育踐行友善價值觀的合力機制
友善價值觀要想從一個感性的日常生活習慣提升到理性的基本倫理準則,還需要形成培育踐行的合力機制。在這一合力機制中,執政黨和政府、知識分子以及普通民眾在其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對于執政黨和政府來說,由于其特殊的角色定位,應承擔起培育踐行友善文化的主體責任、領導責任。
首先,執政黨和政府應當制定較為完善的培育踐行友善價值觀的文化政策,特別是要加強、加快與培育和踐行友善價值觀密切相關的系列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工作,如關于志愿服務在國家層面的立法工作、關于民法總則中保護見義勇為行為條款的細化以及有中國特色的“好人法”立法工作、關于慈善法的具體執行細則等。友善價值觀的培育踐行、友善文化的傳承弘揚,依靠執政黨和政府從政策、法規層面的正確引領和規范,我們的黨和政府也應承擔起傳承友善文化的偉大使命,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擔當精神,為營造整體友善文化氛圍夯實制度基礎。
其次,執政黨和政府應通過頂層設計,將能夠體現友善精神的志愿服務活動、扶貧支教活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等系統化、規范化,使之能最大限度地成為展示人們高尚品質、友善精神的精品活動。
再次,執政黨和政府也應做好國民教育體系設計工作,將友善價值觀培育貫穿國民教育始終。目前已經有了相關行動,例如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成立了國家教材委員會以加強大中小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材編撰工作、發布了《新聞信息報道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等舉措②。
當然這方面的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最后,通過加強黨風、政風建設,促進共產黨員、公務人員帶頭做友善價值觀的堅定踐行者,這對友善文化氛圍的形成至關重要。目前通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加大反腐敗力度等舉措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們也期待著這一良好態勢能長久保持下去。知識分子站在時代的前列,引領著時代發展的潮流,是時代發展的先驅和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在培育踐行友善價值觀中發揮著模范帶頭作用。知識分子是“文化水平較高、知識比較豐富的人”,他們“對知識、對技術掌握得比較多,對自然、對社會了解得比較深,在推動經濟發展、社會文明進步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9]。
知識分子對社會懷著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和責任意識,一如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所言,作為學者的知識分子的真正使命就在于“高度注視人類一般的實際發展進程,并經常促進這種發展進程”,他們應該成為人類的“教養員”,應該將提高整個人類道德風尚作為自己全部工作的最終目標,更應當使自身成為時代“道德最好的人”“他應當代表他的時代可能達到的道德發展的最高水平”[10]36-45。在此意義上,知識分子在培育踐行友善價值觀、營造友善文化氛圍方面作用巨大。如作為知識分子重要代表的教師群體,其首要精神標簽就是愛與奉獻,他們對友善價值觀的認知踐行程度的高低,無疑會深刻影響著圍繞在他們身邊的無數學子。
對于教師這一群體而言,他們應該“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凈化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11],他們應當做友善價值觀的踐行典范。對于廣大文藝工作者而言,他們是知識分子群體中的佼佼者,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擔負著友善文化資源的源頭供給重任,他們通過文藝手段塑造的道德楷模既源自人民的日常生活,又反過來深刻影響著人們對友善價值觀的理解與踐行。
因此,一方面他們應該主動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藝術涵養、道德修養,強化其“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他們所創作的優秀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也應該植根于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應該充滿對光明的歌頌、對理想的抒發、對道德的引導,要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12]。
此外,全體青年學生也是知識分子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11]。人民群眾是歷史前進的推動者,是精神文明的創造者和踐行者,在友善文化氛圍的營造乃至最終形成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雖然普通民眾相對于社會精英來說屬于沉默的大多數,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友善文化建設就無足輕重,相反,如果友善價值觀不能讓普通民眾接受,不能在普通民眾中間扎根,如果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這個社會友善程度的改善,那絕不意味著友善價值觀培育踐行的成功。事實上,普通民眾才是友善價值觀的培育踐行主體和真正受益者,他們作為人類歷史的創造者,從根本上推動著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真正進步。
首先,普通民眾是傳承傳統友善價值觀的主要力量,他們習慣性地、頑強地保存著傳統中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之初性本善等最為樸素的友善美德,沒有普通民眾對傳統道德的這種堅守,今天我們所謂的傳統友善價值觀顯然是無從談起的;其次,黨和政府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盡其所能地滿足群眾合理需求,全力以赴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也多了自信與從容、優雅與寬容,這也為友善文化的營造創造了條件;再次,普通民眾對友善價值觀的認同、踐行與信仰,也進一步彰顯了友善價值觀無形卻巨大的力量所在,這一力量推動著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個社會不斷地向好向善發展。萬丈高樓平地起,只要地基牢固了,這個友善社會的大廈就能拔地而起。
雖然在建造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困難,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一經形成就很難再倒退回去。我們堅信,普通民眾對友善價值觀共同的選擇,既是普通民眾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必然結果,也是促進社會進步、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的根本動力。正是普通民眾對友善價值觀的這種天長日久的踐行,才從根本上決定著中國人民的友善精神氣質,也才從根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寬容博愛風范。此外,通過加強社會道德輿論和媒體宣傳以形成濃郁的友善文化氛圍,也是從文化層面上培育踐行友善價值觀的一個重要途徑。
社會道德輿論是“社會公眾的道德評價意見和道德評價活動,集中表現了社會大眾共同的道德意識,是社會道德意識的突出表現形式”[13]。社會道德輿論要正面引導宣揚友善價值觀,旗幟鮮明地對各種關乎友善美德的行為、事件進行輿論裁決和引領,各種媒體宣傳也要緊緊圍繞日常生活中的友善典型,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推動諸如同情、尊重、互助等富有友善蘊含的社會公德的形成,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友善文化氛圍,有效引導全體公眾自覺參與到友善價值觀的培育踐行中來。
四、結語
從文化層面上展開對友善價值觀培育踐行路徑問題的探討,最終是為了達到將這一核心價值觀深深植根于人心之中、人性之中這一根本目的。唯有讓友善真正生發成人的文化內核,讓傳統友善文化重煥生機,通過構建培育踐行友善價值觀的合力機制,營造出濃郁的友善文化氛圍,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才能將其格外堅韌的生命力、格外廣泛的覆蓋力和格外強勁的滲透力真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去,并更好地發揮其思想引領作用。
注釋:
、倏档屡c黑格爾都認為中國儒家倫理道德具有偽善性,特別是康德對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黃金法則進行了批判。我們認為從理論理性角度來說,這種批判不可否認有其合理之處。但一條好的倫理準則,不僅在于理論上的合理性,更應該有實踐中的可行性,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類的傳統儒家倫理準則在我們今天的日常道德實踐中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作用,說明其具有合理性。
、谥档靡惶岬氖,文明用語、遠離語言暴力也是營造友善文化氛圍的重要一環,在新華社最新修訂發布的《新聞信息報道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中,就對此一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文明用語是文明社會的一個縮影,語言使用的文明情況也反映了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水平,進而展現出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龍應臺.什么叫作文化[N].南方周末,2005-02-24(29).
[3]馮正強,何云庵.中國大愛:理解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維度新探[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6(6):83-88.
[4]張麗媛,李桂花.馬克思恩格斯“兩個和解”的生態思想與習近平的生態文明觀[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6(3):15-20.
[5]李世書.生態風險發生根源與防范對策的倫理文化分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6(3):1-6.
[6]張冉.生態文化自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6(3):7-10.
[7]馮正強,何云庵.習近平的生態倫理思想初探[J].社會科學研究,2018(3):130-136.
[8]文豐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核心價值觀營養[N].光明日報,2014-11-16(07).
[9]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02).
[10]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學,沈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1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01).
[1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1).
[13]李宏斌.試論道德輿論的功能及本質[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9(4):17-19.
相關范文閱讀:法學理論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建構的影響
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推進中,我國共產黨在這條道路上也在不斷探索,在有效的治國方針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帶領下,只有根據我國國情,并且參考外國的先進經驗,建立有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學理論是社會主義文明社會發展的前提,也是社會主義文明社會的需求,只有這樣我國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堅持社會主義發展觀,才可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面文章就主要探究法學理論對社會主義發展的影響及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