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0月12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通過闡述了紅色資源的內涵,進一步指出了目前紅色資源教學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效的途徑與方法,指導學生參加紅色文化省情知識學習,師生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關鍵詞:紅色文化;創新教學;文化資源
一、引言
2016 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而立德樹人.首在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強基固本、凝魂聚氣的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高職院校學生的理想信念正遭遇不同思想文化交鋒交融的沖擊和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的嚴峻挑戰,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刻不容緩。九十年前爆發的八一南昌起義鑄就了彪炳史冊的八一精神,其所蘊含的豐富的理想信念教育因子, 是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將八一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可以培養和引領他們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奮斗的信心和信念。
二、當前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困境
新時代下,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具有內在統一性,對于創新思政課教學具有重大意義,但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卻存在諸多困境和瓶頸。
一是教學內容的銜接不到位。紅色文化主要是以紅色故事、紅色歌曲及革命遺址遺跡等為載體,以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為主要內容,在思政課中既屬理想信念教育, 也是德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在實際運用中往往出現僅呈現紅色文化素材、文化元素,沒有將其真正融入到思政課中, 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效果不突出。
二是教學方法的選擇太單一。思政課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通病,純理論型課程易枯燥無趣。大部分以課堂教學為主, 采用傳統“灌輸式”教學,很少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讓思政課束之高閣,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實踐教學較少,在實踐教學中,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熱情,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參與度低,課程感染力不強。三是教學體制機制不完善,亟待解決。
三、紅色文化資源對于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意義
挖掘、利用紅色資源,依托紅色文化開展實踐教學,是增強高職院校思政課感染力的重要舉措,也是新時期思政教學的重要課題,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首先, 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的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斗爭史、不畏犧牲的血淚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大學生思政教學的一本活教材, 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優質教學資源。其中蘊含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道德情操、意志品格、價值觀念等豐富內容,極大地豐富了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其次,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實效性。實踐教學主要以體驗式、參與式等形式展開教學,紅色文化資源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著物質載體作用,充分利用并挖掘紅色資源,能促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各方面的進一步改革,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依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文化,推進了多種教學形式的開展,諸如“唱一首紅歌”“講一個紅色故事”“讀一份紅色家書”“看一部紅色影片”等課堂實踐教學,以及參觀革命紀念館、慰問老紅軍等社會實踐活動。
再次,促進教學改革,利于思政教育發展。近年來,全國高校思政課都在積極探索教學改革,其中利用紅色資源,針對思政課教學實施、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開展教學內容與形式的改革是大趨勢。新時代,隨著文化多元化、思想多樣化對思政課提出的新挑戰和新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符合課程思政有力推進的要求,利于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和發展。
四、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開展“課堂—學校—校外”的實踐模式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在課堂實踐課上, 通過開展“五個紅”教學活動,講一個紅色故事、讀一份紅色家書、唱一首紅色歌曲、看一部紅色電影、背一首紅色詩詞,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課堂,讓思政課活起來。校園實踐活動中,結合每個學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開展實踐活動,如“兩會時期
—學生暢談祖國發展”“弘揚紅色文化—傳承中國精神系列活動”
“青春心向黨—紀念五四運動微視頻比賽”“歌頌新時代—思政課實踐教學成果匯報演出”等校園文化活動。校外實踐活動,開展模擬體驗式實踐教學活動,如“探尋‘紅色故都’瑞金”主題的實踐教學活動。我校打造了“思政課成果文藝匯演”和“模擬長征路,智勇大沖關”兩大品牌活動,通過積極開展課堂內外、校內校外實踐活動,實現知行合一。
(二)依托網絡平臺,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踐教學方法。在當今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和新媒體日益成為了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所具有的互動性、開放性、迅捷性等優勢,更加符合大學生的特點。因此,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充分運用超星“學習通”和“藍墨云” 等平臺,開展信息化手段教學,打造“線上線下雙課堂”。創建紅色文化資源教育網站,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公眾號:思政微課堂等。讓學生隨時能體驗紅色文化的感染力,深深體會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蘇區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
(三)建立保障機制和評價制度,使其制度化和常態化,紅色文化資源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是思政教學寶貴的教學資源,要充分開發并應用。學校應加大資金投入,鼓勵并支持一些校園紅色文化實踐基地建設,給予政策上、財務上的大力支持, 動員學校方力量給予教學支持和保障。在實踐課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教學設計等各方面建立完整的機制體制,并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和考核機制,確保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科學地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讓紅色文化資源更系統、更規范、更科學地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增強教學效果。
(四)提升教師文化素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規范教研室建設,完善集體備課和傳幫帶。每個學期初各教研室為單位開展暑期集體備課,重點討論如何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課,提升教師備課中利用紅色文化的能力。其次,加強師資培訓學習, 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每個時期分派教師參加省級、國家級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相關學術研討會,提高教師自身的紅色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再次,組織教師校外進行紅色文化宣講、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深入中小學講堂、社區服務等進行紅色文化專題講座,用實戰化訓練方式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
黨建論文投稿刊物:山西青年由共青團山西省委主管的,山西青少年報刊社主辦的山西省一級核心期刊。它獲得了共青團山西省委、山西大學等多家權威單位的大力支持。本刊是國內發行較早,影響深遠的刊物之一,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征稿對象:教育、科技、文藝、建筑等各行各業的先進工作者。
五:總結語
最后,組織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各級紅色文化教學競賽,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組織教師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紅色文化相關教學技能競賽,以賽促優,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和素質,同時指導學生參加紅色文化省情知識競賽,師生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鐘莉華,曾悅.紅色文化資源在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研究[J].山西青年,2020,(12):41-42.
[2]周科良.文化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紅色文化教育研究[J]. 戲劇之家,2019,(10):125-126.
作者:陸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