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7月07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教育扶貧是高等職業院校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能夠行之有效地解決學生群體的就業問題以及輟學問題,進而更為有效地達成教育公平的重要目標,這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但就目前來看,我國高職院校在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的過程中尚且存在不足之處,具體表現為物質扶貧為主要,思想扶貧為次要,因而使得學生群體存在的本質性自卑問題無法受到解決,這對于其未來成長發展而言,顯然是弊大于利。鑒于此,相關高校有必要全面強化對思想扶貧工作的重視,尋求相應的戰略發展路徑,以此來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支撐。
關鍵詞:思想扶貧;高職院校;精準扶貧;價值及路徑
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便一直將扶貧工作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極大程度地推進了我國區域進步發展。精準扶貧戰略更是極具時代意義,尤其是在高等職業院校中,可以借助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法,公平、公正、公開地選擇出特困以及困難兩個等級的貧困生,并為其提供相應的教育援助。但是從本質上來看,貧困問題不僅僅表現在物質層面,而且還會對學生群體的心理思想造成些許影響,也就是在實行精準扶貧戰略的同時,加強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扶貧。鑒于此,研究思想扶貧在高職院校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中的價值以及相關路徑就極具實際應用意義。
思想扶貧論文投稿刊物: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以繁榮科學文化、促進學術交流、發現和培養人才、踐行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為宗旨,刊登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學術論文。特別關注學科發展前沿,鼓勵學術創新,支持對重大學術理論和現實問題的探索及對不同學術觀點的討論和爭鳴。
思想扶貧在高職院校是是精準扶貧戰略中的價值
現階段,社會競爭越發激烈,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都產生較為顯著的改變,受到了諸多方面的影響,人們存在的心理問題也越發增多。對于高職院校的貧困生來講,由于其所處家庭環境以及生活條件特殊,因此往往存有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部分學生存有較為嚴重的自卑感,生活困難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學生往往感到無所適從,從而喪失敢于挑戰的信心。此外還有部分學生不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由于自卑情緒的作祟,稍有談及自身的事情就會變得極為敏感,進而引發情緒和心理上的強烈波動。部分貧困生有融入群體的愿望,但卻因自身問題而受到諸多阻礙;部分貧困生希望能夠得到周圍環境的強烈支撐,但是卻又不希望他人同情或憐憫自己。總的來講,高職院校貧困生大多存有自卑、多疑、焦慮、煩躁等負面心理。物質扶貧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群體存在的經濟壓力,但是不能從本源上解決貧困生的思想問題,因而全面推進思想扶貧工作的進行就顯得極為重要,思想扶貧能夠切實有效地強化對貧困生的人格教育、思想教育以及挫折教育,注重從精神層面改變學生的心理,從思想層面感化學生,進而完成思想層面的脫貧。
思想扶貧在高職院校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中的路徑
加強針對性教育,開展心理援助工作
為行之有效地開展思想扶貧工作,學校應該充分提高對其重視,增加針對性教育活動的教學占比。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群體的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愈發提升,對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等工作也在不斷加強。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存有自身獨特性,因而學校應該針對貧困學生的心理特征,將教育引導落實在日常工作中,這是有效開展心理援助工作的前提要素。一方面,高校應該不斷加強對從事日常學生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使其能夠擁有良好的心理咨詢以及心理輔導能力,能夠在日常管理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問題,并給予良好的干預與引導。另一方面,高校需要不斷引導學生更新自己的觀念,使其能夠自主的接受相應的心理咨詢輔導。
引導自我調適,端正情緒心態
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自我調適是開展思想扶貧工作的主旨。貧困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大多源于自卑,學生具有過分自尊并且自我封閉等特征,因此開展針對性的教育輔導存有較多阻礙。各種外因只是條件,而真正起作用的則是內因,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引領學生端正自己的心態,能夠行之有效地認識自身所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為自己的學習動力,這是最為理想化的思想調適方向。貧困生應該擁有遠大的志向,能夠將短暫的困難轉變為自己的學習動力,能夠將獎學金的獲取作為解決困難的首要渠道,同時也能夠將自身的努力以此種程度展現出來。
優化教育環境,積極開展思想互助活動
對高職院校的貧困生來講,思想層面的自卑與抑郁很有可能帶來諸多其他問題,導致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以及人際交往受到影響。所以,高校在執行教育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全方位的加強班級以及宿舍的整體性建設,充分展現出校園內部學生會的作用,積極地舉辦相應的心理互助活動,用以為貧困生創造出更為良好的教育環境,解決其存在的諸多心理問題,使其能夠更為有效地融入到班集體中。
積極了解助困渠道
就根本上來看,貧困村所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思想問題大多都是因為經濟困難引發,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切實有效地拓寬助困渠道,這是幫助學生解決其生活困難,調節思想的重要輔助工具,貧困生應該深刻了解所在學校的助困措施,及時向校內有關組織反映自己所存在的生活困難。高校應該開設更多勤工儉學崗位,通過國家資助、參加勤工儉學項目來解決貧困學生所存在的生活困難。如果不能拓寬助困渠道,那么必然會導致困難學生失去接受資助的機會,進而便會陷入到更為嚴重的思想困境中。
結束語:
總之,高職院校學生已經初步形成相應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因而更加關注于自尊,但由于所處生活環境或生活條件較差,常常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在強烈的自尊心以及自卑心的矛盾影響下,學生的學習成長勢必受到影響,而物質扶貧僅僅能解決學生物質層面的問題,無法解決學生的心病,因此開展思想扶貧工作就顯得極為重要,高職院校應從多方面著手,助力學生思想脫貧,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小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與實踐探討[J].智庫時代,2020(01):24-25.
[2]汪莙霞.習近平精準扶貧戰略思想對鞏固民族關系的意義——以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7(06):7-9+14.
[3]司武林,王恕橋.論新時期我國扶貧思想的形成及實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9,21(06):96-100.
作者: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