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6月24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目的:總結我國護士災害準備度水平及影響因素。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EBSCO、WebofScience、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維普和萬方數據庫從建庫至2020年3月31日的文獻,納入關于我國護士災害準備度影響因素的研究。2名研究者獨立完成文獻篩選、質量評價和信息提取,使用RevMan5.3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共納入9項橫斷面研究,護士災害準備度處于中等水平;Meta分析結果顯示,災害培訓、救災經歷、學歷、性別為護士災害準備度的主要影響因素。結論:現有證據顯示,我國護士災害準備度處于中等水平,災害培訓、救災經歷、學歷、性別為其主要影響因素,管理者可根據不同影響因素制定干預策略,提高護士災害護理能力。
關鍵詞護士;災害準備度;影響因素;Meta分析;循證護理
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規模增加使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和經濟受到重大影響[1]。護士是災害救援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災害應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護士災害準備度是災害護理能力的基礎。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TheUnitedNationsInternationalStrategyforDisasterReduction,UNISDR)將災害準備度定義為政府、組織、社區和個人有效預測和應對災害的知識和能力[3]。
國內對護士災害準備度的研究顯示,影響護理人員災害準備度的因素較多,但缺乏全面系統的證據總結和歸納。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統回顧我國護士災害準備度影響因素的文獻,以期識別影響護士災害準備度的主要因素,為提高護士災害護理能力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EBSCO、WebofScience、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WangfangData)、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關于我國護士災害準備度影響因素的研究,并追溯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補充,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0年3月31日。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中文檢索詞:“災害準備/災害護理/災害救護/災難護理/災難救援/災難救護/應急準備/救援準備/救援護理”“護士”“中國/我國/香港/澳門/臺灣”。英文檢索詞:“disaster*/emergenc*/rescuecare/disaster*rescue/disaster*relief”“nurs*”“readiness*/prepar*”“China/Chinese/Taiwan/HongKong/Macau”。
1.2文獻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①研究類型:關于我國護士災害準備度影響因素的橫斷面研究;②研究對象:臨床注冊護士;③結局指標:護士災害準備度及影響因素;④中英文文獻。
1.2.2排除標準①重復發表文獻、綜述、病例報告;②數據不全或通過各種途徑無法獲得全文的文獻。
1.3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2名研究者按照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閱讀文題、摘要和全文后獨立進行文獻篩選,若意見不一致進行討論,必要時咨詢第3名研究者。閱讀全文后提取納入文獻的信息,主要包括作者、發表年份、地區、研究對象、樣本量、抽樣方法、研究工具、影響因素。
1.4文獻質量評價2名研究者對納入文獻獨立進行方法學質量評價,意見不一致時咨詢第3名研究者。參照澳大利亞循證衛生保健中心(JoannaBriggsInstitute,JBI)橫斷面研究質量評價標準[4],由我國胡雁等漢化后形成的中文版橫斷面研究評價標準,該量表共10個評價條目,每個條目采用0~2分進行評分,0分為不符合要求,1分為提到但未詳細地描述,2分為詳細、全面地描述。總分>14分可納入研究。
1.5統計分析應用RevMan5.3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數據以標準化均方差(standardizedmeandifference,SMD)及95%CI作為評價指標。通過χ2檢驗判定研究異質性,若I2<50%或P≥0.1,表示研究異質性較小,選用固定效應模型。若I2≥50%或P<0.1,表示研究異質性較大,則使用隨機效應模型。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敏感性分析。
2結果
2.1文獻檢索結果
共檢出文獻649篇(中文598篇,英文51篇),剔除重復文獻后為272篇,閱讀題目和摘要后,排除文獻249篇,剩余23篇,閱讀全文后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14篇,最終納入9篇文獻。
2.2納入研究文獻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
納入文獻9篇[5‐13],共2698名臨床護士。主要抽樣方法為便利抽樣,9篇文獻明確列出研究目的、樣本特征、結局指標評估方法等,總體質量較好。納入9項研究均使用DPET作為評價工具,該量表由Tichy等[14]編制,李真等[5]翻譯漢化后形成,包括災害知識、災害技能和災后管理3個維度,共4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6級評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計1~6分,量表總的Cronbach's系數為0.865,信效度較好。
2.3Meta分析結果
2.3.1災害培訓8項研究[5‐9,11‐13]分析
災害培訓與護士災害準備度的相關性,結果顯示異質性較大(P<0.0001,I2=80%)。進行敏感性分析并排除此異質性來源后,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7.17,P<0.00001,I2=55%),表明參與災害培訓的護士災害準備度得分高于未參與災害培訓者。
3討論
3.1護士災害準備度情況
納入9篇文獻,研究結果顯示,護士災害準備度處于中等水平。9項研究均從災害知識、災害技能和災后管理3個維度對災害準備度進行評估,李真等7項研究[5‐6,8‐10,12‐13]顯示,護士災害知識得分最高,護士災害知識儲備較好。鄧先鋒等[11]研究顯示災害技能評分最高,馬靜等[7]研究顯示災害管理評分最高。
3.2護士災害準備度的相關因素
3.2.1參與災害培訓可提高護士災害準備度有研究強調災害培訓課程的重要性,通過災害培訓護士可獲得大量災害管理知識和技能[14‐16]。張清等[17]認為護士參加災害培訓課程,可加深救災認知,提高救援技能、綜合素質和災后恢復能力,能積極參與災害救援工作,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災害救援團隊。因此,我國相關機構和院校應根據地域、災害種類及嚴重程度、護理人員災害護理水平定期組織災害救援培訓并開設相關課程,社交軟件和網絡平臺是促進災害護理知識傳播的有效途徑。
3.2.2具有救災經歷的護士災害準備水平較高Usher等[18]通過對757名護士的調查發現,曾參與緊急救援的護士,具備較高的應對急救事件的能力,面對突發災難有自信開展護理工作。救災經歷是護理人員獲取災害救護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護士在救災過程中可積累救護經驗,提升救護能力,為將來參與救援工作做好準備[19]。救災經驗是備災的基礎,經驗豐富的護士能在緊急情況下迅速開展救護工作[20]。提示相關管理者應鼓勵護士積極參與災害救援工作,認識災害救護的重要性,促使其主動提高災害護理水平。
3.2.3男護士災害準備更具優勢護士災害準備度在性別方面存在差異,男護士備災程度優于女護士。男護士沉著冷靜、善于溝通和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等特點,使其能從容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災害護理工作中更具有優勢[21]。提示管理者應重視男護士在災害救援中的關鍵作用,加強應急救援培訓,提升其備災意識及素養。
3.2.4工作年限影響護士災害準備度工作年限對護士備災的影響尚存爭議。
3項研究[8,10,13]均顯示,工作年限與護士災害準備度呈正相關,工作時間較長的護士災害準備水平優于工作時間較短者。與上述研究不同,徐曉華等[15]研究指出,工作年限<5年的護士災害準備水平較高;馬靜等[7]研究指出工作6~9年的護士災害準備度得分較高。研究顯示,工作時間與護士救災知識、技能和災后管理能力有關,護士的臨床護理能力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呈現逐漸上升趨勢[22‐23]。有學者認為,工作6~10年護士的備災水平較高[24],可能由于其具有較強的生理、心理素質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面對突發事件能迅速運用專業特長實施救護。有研究顯示,工作時長<5年護士是災害救援的主要培養對象,應給予護士更多機會接觸救援培訓[14]。未來還需進一步研究護士工作年限與備災關系。
3.2.5學歷影響護士災害準備度
學歷對護士災害準備度影響的研究結果尚不統一。3項研究[5,8,10]均顯示學歷與護士災害準備度有關,護士學歷越高,災害準備度得分越高。徐曉華等[15]研究表示,較低學歷護士的災害準備度優于較高學歷者。有研究指出,學歷較高的護士經過長期、系統學習,更易于掌握備災、應對和災后恢復3個階段所需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25]。但有學者認為備災水平與學歷呈負相關[26],原因在于研究生學歷護士臨床經驗不足,災害培訓機會較少。未來還需對二者關系進行進一步探討。
3.2.6職稱影響護士災害準備度
職稱對護士災害準備度影響的研究結果尚未達成一致。2項研究[6,13]均顯示職稱越高,護士災害準備水平越好。而薛超莉等[12]研究顯示,初級職稱護理人員得分較高。職稱可一定程度反映護士工作能力和水準,職稱較高的護士擁有大量臨床經驗和較高綜合素質,能夠運用評判性思維評估突發事件,冷靜實施救災工作[23]。
但有研究顯示,職稱較低的護士備災情況優于職稱較高者[12],原因可能在于機構注重對職稱較低護士的緊急救援培訓,定期組織教學活動并進行考核,強化了備災和災難管理相關理論和技能。因此,相關醫療機構或管理者 應有針對性地制定持續、有效的災難救援計劃,從理論、實踐和科研等方面進行培養,激發護士潛能。
護理護士評職知識:基層護理副高評審需要準備什么材料
4小結
本研究結果顯示,災害培訓、救災經歷、學歷、性別是護士災害準備度的影響因素。由于僅納入9項橫斷面研究,文獻數量有限,結果可能存在偏倚,缺乏論證等級較高的縱向研究探討護士災害準備度及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LEEACK,BOOTHA,CHALLENK,etal.Disastermanagementinlow-andmiddle-incomecountries:scopingreviewoftheevidencebase[J].EMJ,2014,31(e1):e78-e83.
[2]HUTTONA,VEENEMATG,GEBBIEK.Reviewoftheinternationalcouncilofnurses(ICN)frameworkofdisasternursingcompetencies[J].PrehospitalandDisasterMedicine,2016,31(6):680-683.
[3]NationsInternationalStrategyforReduction.Terminologyondisasterriskreduction[EB/OL].[2020-08-25]. http://www.unisdr.org/files/7817_UNISDRTerminologyEnglish.pdf.
[4]胡雁.循證護理的理論與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99-102.HUY.Theoryandpracticeofevidence-basednursing[J].JournalofNursesTraining,2010,25(2):99-102.
[5]李真,繩宇.急診護士災害準備度現況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6):699-703.
作者:李雙,蘇靖雯,睢琪玉,王功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