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5月22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護理安全管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5例,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包括危險因素辨識評分、風險預警評分、風險處理評分、護理滿意率和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在危險因素辨識評分、風險預警評分、風險處理評分等指標上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7.7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研究組患者發生2例護理不良事件,對照組患者發生9例護理不良事件,研究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4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護理時,必須正確識別護理不安全因素,加強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以此加強安全管理效果。合理應用預見性護理以及安全隱患處理,能夠有效保障臨床外科護理安全。
關鍵詞:臨床護理;安全管理;探索與思考
引言
護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護理的全過程中,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廣義上講護理安全是與護理工作相關的所有安全問題。安全管理是指為保證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對各種不安全因素進行有效地控制。由于臨床病種繁多,病情復雜,住院患者往往需要手術治療,因此存在一定的護理風險,并且對于護理人員的專業性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故在臨床如何減少和控制護理安全不良事件的發生,降低醫療風險,提高護理質量至關重要。對此探討臨床護理安全管理的應用效果。
護理人員評職知識:臨床護理課題如何選題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5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53~78歲,平均(65.7±4.3)歲。研究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55~80歲,平均(66.8±4.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則可以進行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研究組采取安全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1)成立護理安全管理專項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專項小組組長,責任護士和護士擔任組員。采取三級質控管理,一級由護士自控,二級由責任護士負責,三級由護士長對整個護理管理實施過程進行質量監督。護理安全管理專項小組成員臨床經驗豐富,熟悉的中西醫護理知識。
(2)開展護理安全專題培訓:采取講座和案例討論的形式,內容涵蓋護理安全不良事件處理、護理安全隱患登記、給藥安全管理、中醫護理操作安全等。通過安全專題培訓,強化護理人員護理安全意識,提高護理人員風險防控意識。
(1)藥品器械管理。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藥物使用方法,包括用藥時間、用藥劑量及給藥途徑等,為防止患者遺忘,可以將用藥方法記錄在藥品包裝盒,家屬做好監督,確保患者按時、按量用藥。觀察患者用藥期間有無不良反應,若出現不適要及時告知醫師,調整用藥方案,減輕不適。發放藥物要認真核對姓名、性別,避免出現人為差錯。急救藥品要定位放置。護理人員加強自身專業知識水平,了解不同藥物配伍方法及藥性,保障患者用藥安全。醫療器械使用前均檢查其性能,使用完畢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出現交叉感染。
(2)病區環境管理。保障病房、走廊及衛生間等燈光充足,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視線,走廊及衛生間安裝護欄,為患者提供便利。保持地面清潔、干燥,及時清除地面水漬、污漬,防止跌倒事件的發生。衛生間及開水房鋪設防滑墊,并張貼警示標識,提高患者安全意識。(3)合理放置物品,走廊及病房進行無障礙設計,配置安全扶手,降低跌倒風險。病房、衛生間內配備緊急呼叫系統,遇到緊急情況能夠及時救治。病房配電視、專用陪護椅,減少不必要物品的擺放。茶壺、水杯等易碎物品放在遠離患者位置,增強患者舒適度。定期檢查基礎設施,確保處于正常運行狀態,針對故障設備及時維修。夜間關燈,調低報警音量,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環境。
(4)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根據科室特點,需對各項規章制度行進一步的完善,內容包括交接班、查房、健康教育、藥品管理、醫囑核對、中西醫護理操作規范和無菌操作等,確保各個環節有制度可循,使護理安全管理更加具有規范性和科學性。(5)護理人員合理資源調配:根據病區患者數量和護理特點制定合理的護理人員排班,使護理人員具有充分時間休息,避免護理人員因疲勞而影響護理質量。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危險因素評價結果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比較,兩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對研究對象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對數據進行校檢;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危險因素評價結果比較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在危險因素辨識評分、風險預警評分、風處理評分等指標上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比較
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總滿意率為97.7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護理過程中,研究組發生2例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44%;對照組發生9例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0.00%。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護理安全管理始終是醫院的核心內容,也是醫院發展之本。醫療質量和安全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加強質控和安全管理,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各科室要制定發展規劃,確定發展方向,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素養及安全管理意識。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從管理體制、服務流程、規章制度等查詢缺陷,不斷轉變觀念、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護理規范及常規,運用“技術、教育、管理”三大對策,從根本上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把差錯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創建一個安全高效的醫療護理環境,確保患者安全。
加強護理安全文化建設是保證患者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護理管理者面臨的挑戰。對護理不良事件現狀和原因分析,發現護理安全文化建設的突破口,通過對全院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精神文化建設、護理安全制度文化建設、護理安全管理文化建設、護理安全協作文化建設,將安全意識扎根到每一位護理人員心中,將安全行為落實到每一項護理操作中,從而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保證患者的安全,增加患者對醫院的信任感和滿意度,增加醫院的核心競爭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安全管理模式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有效應用可使臨床護理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時對發生醫療糾紛事件也起到較大的預防作用,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王玉芹,劉玉平,王晶,樊桂蓮,王娟.基于問題導向的臨床護理安全管理方法的探索[J].全科護理,2019,17(25):3141-3143.
[2]吳丹.臨床護理缺失與患者護理安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9):275-276.
[3]陶偉麗.臨床護理安全管理中行精細化管理的作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33):158.
[4]陳菲菲,楊新會,蔡銀科,黎婉斌,林曉嵐.臨床護理工作中正確使用安全型留置針及并發癥的原因及對策[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9,8(02):171-172.
[5]游莉,吳焰,涂宗靈,尹一鴻.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與管理對策[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17):156+167.
作者:張玉龍 宋蕾 王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