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6月12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目的探討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聯合護理干預在產科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醫院收治的100例產科術后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予以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聯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1周后護理有效率及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情況。結果護理1周后,觀察組護理有效率、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聯合護理干預預防產科術后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良好,可有效提升護理有效率。
〔關鍵詞〕產科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護理干預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上常見的產科術后并發癥之一,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等,如若不及時接受治療,會導致患者殘疾甚至引發肺栓塞威脅生命,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理健康[1]。故需要合理有效的護理方案干預,傳統護理方案因其護理項目單一、護理內容簡單等原因已不能滿足產科術后患者護理,亟需尋找全面、專業、人性化的護理方案干預。本研究旨在探討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聯合護理干預在產科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醫藥論文投稿刊物:《黑龍江醫藥》以廣大臨床醫務工作者為讀者對象,報道醫療領域內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診療經驗,幫助廣大臨床醫師提高學術水平,解決在臨床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主要刊登醫學教育、科研、臨床的中醫、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公共醫學、民族醫藥、護理、檢驗、醫技、藥學、管理等與醫學相關的學術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產科術后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年齡22~31歲,平均(26.31±1.13)歲;手術時間0.7~1.5h,平均(1.02±0.13)h;子宮切除術12例,剖宮產術33例,其他5例。觀察組年齡23~32歲,平均(26.52±1.36)歲;手術時間0.6~1.3h,平均(0.95±0.23)h;子宮切除術14例,剖宮產術30例,其他6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常見病診斷與治療》[2]中相關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惡性腫瘤患者;心、肝、肺等功能障礙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患者;治療依從性差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方案,包括對患者下肢進行按摩,叮囑患者按時服藥,飲食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應用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廣州市僑鑫醫療器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型號QXD)進行干預,術后30min干預1次,強度15~20kPa,30min/次,2次/d;同時對患者加強護理干預。(1)知識宣教:護理人員應主動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相關知識及術后可能產生的并發癥,使其能夠充分了解手術以及做好心理準備,保持平和的心態面對術后康復,促進患者早日康復。(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誠摯地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內心真實想法以及產生焦慮的原因,然后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工作,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
(3)術后護理:術后嚴密監測患者體征指標,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四肢腫脹或疼痛等異常情況,且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應指導患者及家屬勤換床單及被褥,多擦拭臥床部分軀體,保持皮膚潔凈,以免造成血液不通暢或褥瘡等。(4)康復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著重按摩患肢,在承受范圍內盡量多活動下肢,注意不可過量運動,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兩組均連續護理1周。
1.3臨床評價
比較兩組護理1周后療效與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術后下肢未出現腫脹、疼痛,日常生活走動不受影響;有效,術后下肢出現輕微腫脹,疼痛,患者可忍受;無效,患者下肢出現靜脈血栓情況,影響正常行動;護理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效果判定標準:采用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評估量表(Autar)[3]進行測評,滿分28分,低風險為0~10分;中風險為11~14分;高風險為15分及以上;預防有效率=(低風險例數+中風險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效果
護理1周后,觀察組護理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效果
護理1周后,觀察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發病時患者下肢產生腫脹現象,并伴有劇烈疼痛,影響基本行動能力,遷延不治可能導致患者殘疾甚至威脅生命,已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故如何早期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成為醫學界的一大難題[4]。產科術后患者由于需要長時間臥床,且患者術后體重明顯升高,極易引發靜脈血栓形成,故科學有效的干預手段顯得至關重要[5]。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是一種醫療儀器,主要通過對多腔氣囊進行反復有序的充放氣,形成對肢體和組織的循環壓力,從而達到促進血液流動及改善循環的作用[6]。
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儀器輸出強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避免造成患者不適;與此同時,予以患者護理干預,首先護理人員積極主動與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相關知識及術后可能產生的并發癥,使其充分了解手術以及做好心理準備,保持平和的心態,而后再主動與患者進行深入交流,了解患者內心所需以及產生焦慮的原因,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術后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四肢腫脹、疼痛等異常情況,應勤換床單被褥,多擦拭臥床部分軀體,保持皮膚潔凈,以免造成血液不通暢或褥瘡,最后指導患者適當地進行鍛煉,多按摩患肢。兩者相輔相成,可發揮出更好的療效,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1周后,觀察組護理有效率及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聯合護理干預對產科術后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效果顯著,可提升護理有效率與預防有效率。綜上所述,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聯合護理干預預防產科術后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良好,可有效提升護理有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圓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與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7):1215-1216.
[2]田海梅,王花敏,李喜英.婦產科常見病診斷與治療[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6:78.
[3]李培永,申東峰.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2):1999-2000.
[4]劉林雪.臨床干預對婦科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9):106.
[5]王麗君,曾樂瓊,王曉陽,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心理應激反應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9,22(3):320-324.
[6]凌康,夏清,楊曉,等.空氣波壓力治療儀對健康者下肢深靜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安徽醫學,2017,38(2):136-139.
作者:吳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