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2月1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為了解翻譯圖書的市場狀況及其翻譯環境,本論文采用網上調查和文獻考察的方法,調查比較了近年來中日年度圖書暢銷榜中翻譯圖書所占比例、中日翻譯圖書報酬標準、譯者身份背景,以及我國翻譯前輩對譯者地位、翻譯水平提高的論述,提出出版社應普遍實行翻譯版稅,尤其是對重印、再版圖書,以保障、促進譯者的經濟權益,而在職稱、學術考核方面,建議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提高翻譯圖書的學術地位,使原創、翻譯與學術研究三足鼎立,進一步促進學術的創新與繁榮,同時出版社應加強翻譯圖書選題甄選,從源頭上保證原作品質量,并加強翻譯書稿的校譯、編輯加工環節,使翻譯圖書從語言上真正實現本地化,最后提出譯者應加強中文修養和學術研究能力,努力走出由翻譯而學者、作家之路。
關鍵詞:翻譯圖書;版稅;稿酬;重印;再版
0引言作為曾經的英語專業,后自學日語,現在又是出版社編輯、翻譯,不可避免地要編輯翻譯圖書,甚至直接引進、校譯、翻譯圖書,當然也關注市場上的翻譯圖書,并購買、閱讀。而對翻譯圖書,讀者直接面對的是譯者的文字,書的內容精彩,是原著者的功勞,書的內容晦澀難懂,或空洞乏味、條理不清,挨罵的自然是譯者,更不用說譯文不像中文,讓人看不明白,滿紙翻譯腔時,譯者更是理所當然地要挨罵。譯者似乎成了橫亙在原著者與讀者之間不得不有卻又恨不能去之而后快的雞肋。
那翻譯圖書的市場接受度究竟如何,譯者的境遇如何,出版社該如何架起讀者、譯者與原著者之間的橋梁呢?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對翻譯圖書進行了網上、文獻調查,參考、比較了中日兩國翻譯圖書的實際狀況,并結合自己實際的圖書翻譯、編輯、校譯工作,初步探討如何改善圖書翻譯環境,從而吸引更多優秀的翻譯人才、專家、學者、作家投身圖書翻譯行業,從文字表達、學術能力、創造性表現上使翻譯圖書質量上一個新的臺階,從整體上推動、提高翻譯圖書水平,繁榮翻譯圖書的出版市場,也進一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讓翻譯圖書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可,讓更多讀者受惠。
1翻譯圖書的市場地位
與一般人對翻譯圖書的復雜情緒相反,翻譯圖書在中國市場上可以說勢頭相當強勁。在2013-2018年,中國圖書引進版權的合同登記每年都在1.6萬種以上,在2019年也同樣。而在2014-2019年,中國每年出版新書在20萬種以上,也即引進版權圖書略占年出版新書的0.8%,還不算新出版的進入公有版權的外語翻譯圖書。
再看翻譯圖書(包括引進版權、公有版權)在市場上的實際銷售狀況。從中國最大的網上圖書銷售平臺———當當網的年度圖書銷售排行榜來看,在2017-2020年,在年度銷售排行榜前15的圖書中,翻譯書至少占1/3以上,最少的為2018年6本。2020年受疫情影響,新書出版少,翻譯書在前15名中達到11本,毫無疑問,翻譯書已成為中國圖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近鄰日本,翻譯書的情形又如何呢?在2016-2019年,日本年出版新書7萬種以上,但在每月20本的月度銷售排行榜上,翻譯書最多一兩本,有的月份甚至難覓蹤影,顯然翻譯書在日本的接受度低于中國。
2翻譯圖書的譯者構成
從根本上說是原著成就譯著,但翻譯圖書能否被市場接受,與翻譯質量密切相關,與整個社會大環境對翻譯的態度也不無關系。在當當網2017-2020年度及2021年1-8月圖書銷售排行榜中進入前15的圖書中,翻譯書有譯者介紹的寥寥無幾,有的封面上譯者名幾乎難以辯識。
在網上,有的譯者也找不出任何個人信息。而關于譯者身份狀況,從圖書上的譯者介紹和網上搜索的結果來看,譯者中有高校外語類教師、兼職譯者,更多的譯者除了姓名,搜不到其他信息,想來也不乏專職譯者。再來看日本的譯者狀況。在日本,翻譯圖書一般按虛構類、非虛構類分類。虛構類要求譯文表現力強,其翻譯多為文學研究者、作家、一流譯者。非虛構類中專業圖書的翻譯則多為研究者、科普作家、相關學術、行業期刊的編輯,普通圖書的翻譯則多為專兼職譯者。在日本圖書翻譯中,有兩個引人注目的現象:一是學者、作家加盟,二是由譯者而成為學者、作家。
3圖書翻譯的報酬
按國家版權局1999年發布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翻譯圖書屬于演繹作品,可采用一次性稿酬標準為千字20-80元;或基本稿酬千字20-80元,加印數稿酬即每千冊按基礎稿酬的1%;或版稅按定價的1%-7%,至少按起印1000冊算。
20多年來中國物價、個人收入的變化有目共睹,但該指導性標準未做修訂。那字數稿酬是什么概念?如果圖書中等難度,譯者平均每天翻譯3000字,一個月工作22天,翻譯6.6萬字,收入5280元,且沒有社保、醫保,以及其他任何福利待遇。顯然按字數稿酬做專職圖書翻譯會相當清苦。那圖書翻譯的版稅收入又如何呢?假設一本10萬字的翻譯圖書,定價50元,版稅按7%印數,首印冊數按現在新書一般3000冊,版稅收入是10050元,相當于1.5個月的收入。與按字數稿酬差不多。在2012-2018年,中國圖書重印、再版率達由40%出頭升至50%以上。如果譯者的翻譯圖書重印或再版,則收入可能超過字數稿酬。再來看日本圖書翻譯的報酬。
日本資深譯者一般按版稅4%-8%付酬,近年來多為7%,但出版社會確保首印5000冊的版稅。現在日本單行本平均定價約1200日元,則首印稿酬42萬日元。一冊圖書平均翻譯2-3個月,即月收入不到20萬日元,大大低于日本家庭年均600萬日元左右的收入。日本翻譯圖書的重印率一般20%左右,如果幸而重印,甚至成為暢銷書,譯者報酬也許會稍好吧。而通過翻譯公司承接圖書翻譯一般為一次性稿酬,每頁400字的稿子(約等于300漢字),報酬約500日元(約等于人民幣30元),與中國的字數稿酬差不太多。
4圖書翻譯環境的改善
4.1提高圖書翻譯的報酬
圖書翻譯報酬低,幾乎無人可以此為專職,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這已是業界共識。那具體該如何提高圖書翻譯的報酬呢?對引進版權圖書,出版社耿耿于懷的是除支付原著者版稅之外還得額外支付一筆翻譯費用,加大了圖書成本。希望出版社在重印、重版時向譯者讓利,給予4%-8%的翻譯版稅,從而鼓勵譯者更加注重翻譯質量,吸引更多優秀的翻譯人才。對進入公有版權領域的外文經典名著,也希望出版社重印時給予4%-8%的翻譯版稅,以吸引相關學者、優秀譯者和作家群體翻譯,從整體上提高翻譯質量。日本的巖波書店就一直組織相關學者翻譯出版世界名著,成為名副其實的暢銷書。
4.2提高翻譯作品的學術地位
當今譯者地位的尷尬有目共睹,正如詩人、翻譯家余光中(1928-2017)所說,“主要的原因,是譯者籠罩在原作者的陰影之中,譯好了,光榮歸于原作,譯壞了呢,罪在譯者。”散文家、翻譯家思果(本名蔡濯堂,1918-2004)更是說得直白,“真正的通人或者創作力強的人不屑翻譯。他們有自己的事要做,犯不著替別人做牛馬。犯不著替別人做牛馬。
譯者應該受到別人的尊敬和同情的原因在此。”這還是出自卓有建樹的翻譯家之口,而且他們在其他領域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其他普通譯者的地位更是可想而知。譯者不是專家、作家,卻要求有專家的學術修為、作家的文字表達。同樣,翻譯作品的學術地位也尷尬。余光中表示,“我國文化的傳統,由于崇古和崇拜權威,頗有鼓勵人‘述而不作’的傾向。
目前大專教授升等,規定只能憑籍論述,而不得用創作或翻譯代替,正是‘述而不作’心理在作崇。”那是中國臺灣教育、學術界的情形。同樣,詞典編纂家、翻譯家陸谷孫(1940-2016)也憤而表示,“口頭上承認翻譯重要的人不少,實際上把它邊緣化的人更多。一個稿費低,一個翻譯不算學術成果,把大批能做翻譯、善做翻譯的人驅趕得遠離翻譯。”總之,希望有關部門、有識之士呼吁、改善翻譯作品的學術地位,讓更多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將對外國名著的研究轉化為翻譯作品,從整體上提高翻譯圖書的學術水平。
4.3提高翻譯圖書的編輯加工質量
翻譯圖書最大的弊病莫過于翻譯腔了,但在翻譯前輩如王佐良、思果、陸谷孫的譯作里是看不到翻譯腔的,毋寧說有的作品本身就是“絕妙典雅的散文”。“要翻譯像中文”是對譯文的最基本要求,翻譯圖書出現翻譯腔,責任非出版社、編輯莫屬,至少是識人、用人不明。
其次,翻譯書稿有其翻譯特性,譯者首要任務是準確、明確、一致地傳達原文意思,但是否需要“擺脫原文桎梏,大膽刪、增、改、寫”呢?相信一般譯者都會躊躇,畢竟譯不是編。所以,編、譯要分家,譯稿該編輯加工、統籌的地方,一定不能強求譯者。再次,翻譯書稿還應有譯審或校譯環節,但現在市場環境有困難,譯審、校譯環節就只能求諸責編了,也即責編最好懂翻譯圖書的原文,代行校譯之責。
4.4提高圖書翻譯水平
圖書翻譯的質量,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譯者的翻譯水平。現在國內各大高校都開設翻譯專業,專兼職翻譯學習、教學、研究、實踐的人不少,相關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不容筆者置喙。在此,筆者想引用思果的話,“我教翻譯,時常發見改學生的翻譯不是改翻譯,是改他們的中文”,還有余光中的話,“能成正果的翻譯家,學問之博不能輸于學者,文筆之妙應能追摹作家”,與翻譯同仁共勉。
5結語
筆者考察了翻譯圖書的市場中地位,探討如何提高翻譯圖書質量環境。希望有識之士進一步考察引進版權圖書的選題、營銷等市場方因素,使翻譯圖書更好地走近讀者,同時也希望學術界將圖書翻譯作為研究的一個領域,幫助提高圖書翻譯水平。
參考文獻
[1]老子著,(日)蜂屋邦夫譯注.東京:株式會社巖波書店,2008.
[2](美)布克爾華盛頓著,思果譯.力爭上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3](加)阿瑟黑利著,陸谷孫,張增健,翟象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作者:徐廷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