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2月1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以及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基于此,以林語堂英譯《莊子》為例,分析其譯本所表達的翻譯理念與文化觀念,最終總結出能夠利于文化保真及跨文化傳播的翻譯策略。
我國自20世紀以來一直支持中國典籍英譯以及對外傳播事業。至今,中國典籍英譯不斷發展,產生的譯本眾多。以《莊子》為例,國內外已有超過20種全譯本或選譯本。其中林語堂譯本力求中西文化的“和諧統一”,“以譯者為中心進行適應與選擇”,以最大限度地傳達中國文化。
這不僅有助于中國文化傳播,也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國民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的現代背景文化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廣義的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的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指人文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與精神財富。文化自信本質上是一種自覺的心理認同以及信念的堅守。黨召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曾多次在各類大會上強調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則成為一大時代熱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扎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與歷史積淀,同時熔鑄于黨和人民的偉大斗爭歷程中,蘊含了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從舊石器時代開始至今日,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文化源遠流長。
在外來異質文化的影響下,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讓我們在站穩腳跟的同時兼收并蓄。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精神的命脈,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量之源,在新時代依然對發揚民族精神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中華文化典籍凝聚了眾多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中國優秀文化典籍的輸出是加強跨文化交流、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中國文化走出去”與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要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特色,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等彼此相融。典籍外譯工作有利于中國典籍對外輸出,在典籍外譯的過程中,合理的翻譯策略可以讓目的語讀者精準地把控著作的內容和價值。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典籍英譯翻譯實踐成果符合時代需求,可以更為有效且保留特色地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視角下的《莊子》外譯中國典籍浩如煙海,其中《莊子》無疑是意義重大的經典著作。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經文,以奇詭多變的意象、豐富多彩的修辭玄妙絕倫的哲思成為先秦諸子百家散文中最具藝術價值的著作之一。
以林語堂英譯《莊子》為例,從詞匯、修辭、結構、意象等多個方面可以看出,其譯本有效保留了中國文字特色,體現了本土文化底蘊。林語堂作為中西雙語言、雙文化的熟練運用者,其譯作體現了哲學的辯證思想,以及其個人“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跨文化觀點。將林語堂文本與國內外《莊子》英譯本進行選擇對比,其翻譯風格就顯得愈加鮮明。具體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文化元素的翻譯及詞匯翻譯。《莊子》中往往會涉及許多文化負載詞,它們具有獨特性和難以匹配性,在西方文化中難以找到對等的表達。
第二,林語堂譯本注重在結構上保留原文的形美,同時兼顧國外讀者的接受程度。《莊子》的文字注重節奏韻律,結構對仗工整,多種寫作技巧及修辭的運用令其充滿了詩的美感,語言表現也十分強烈。
第三,文化意象內涵保真度高,在吸引目的與讀者的條件下依照個人取舍重視原文。基于文化自信視域,對比分析《莊子》中重要文化意象在不同譯者不同譯本中的翻譯情況可以看出,林語堂的譯本體現了文化自信在典籍跨文化傳播時應該發揮的正面作用及帶來的積極效果。
林語堂英譯《莊子》的文化保留文化負載詞的轉化文化典籍具有高度的語境性,即大量的信息存在于環境,或者內化于個人思維中,只有少數信息蘊含在語言編碼內。因而,對文化負載詞的轉換成為許多譯者進行典籍翻譯時面臨的重大難點。《莊子》作為中國文化中重要的典籍,蘊含著大量特色鮮明的文化負載詞。林語堂在譯介這些文化負載詞時,廣泛運用了“音譯+”策略。
例如,黃帝(YellowEmperor),堯(EmperorYao),道(Tao),莊子(ChuangTzu)。林語堂在保證文本可讀易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在此類詞匯上保留中國文化特色。例1:原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莊子·逍遙游》譯文:Inthenorthernoceanthereisafish,called theKun,Idonotknowhowmanythousandliinsize.Thiskunchangesintoabird,calledthePeng.此處的“鯤”“鵬”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特有的形象。
“鯤”的釋義經過歷代眾多學者的討論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其一為“小魚子”,其二為“大魚”,其三為“鯨”。莊子將首次在詩經中出現且本意為“小魚”的“鯤”作為逍遙游中大魚的名字,這體現了他獨特的哲學思想,具有深意。“鵬”由于《莊子》的開篇定義,在《辭源》中已經成為固定的義項,即“傳說鳥類中最大的鳥,由鯤變化而成”。而H.A.Gilies在譯本中將“鯤”譯作“Leviathan”,其在西方《圣經》中指“averylargeseamonster”;將“鵬”則譯作“Rukh”,其在阿拉伯神話中表示“abirdofenormoussizeandpower”。
顯然,林語堂的譯本是在不影響讀者理解含義的基礎上對原文進行了更忠實的轉換,保留了文化特點。例2:原文: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莊子·人間世》譯文:WhenTaoprevailsonearth,prophetswillfulfilltheirmission.WhenTaoprevailsnot,theywillbutpreservethemselves.《莊子》中的意象以奇詭多變、廣闊縹緲、汪洋恣肆為特點,具有豐富的哲學意蘊。
在《莊子》中,林語堂先生將“道”音譯為“Tao”。“道”是《莊子》研究的中心意象,它是一個哲學概念。莊子賦予“道”以宇宙論和本體論的含義,并以“道”為中心建立了道論的哲學體系。因此,如果要對“道”這個獨特且重要的概念進行英語轉譯,無疑會牽涉到豐富的中國文化要素。西方漢學家常采用的將“道”譯為“Way”的翻譯方式會將規訓、指引、歸宿、信仰等宗教成分融入“道”中;林語堂先生將其翻譯為“Tao”,采用音譯異化法,輕松地指向了萬物齊一、適性逍遙的“道”的美妙境界。修辭與結構的還原《莊子》的文字具有言簡義豐的特點,講究形式優美,結構整齊。
修辭手法的運用是莊子散文詩般語言的重要表現形式,也令其具有強烈的外在美。林語堂在進行英譯時,也注重保留原文的形美,注重與原文風格相似,句式相近。林語堂譯本對于莊子原文哲學色彩的隱喻大多進行了流暢的轉化,且運用頭韻、尾韻、平行結構等多種修辭,令句式朗朗上口又富于變化。例3:原文: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莊子·齊物論》譯文:Yourmindlikeburnt-outcinder?“cinder”的含義是“asmallpieceofashorpartlyburntcoal,wood,etc.thatisnolongerburningbutmaystillbehot”,此處保留了原文明喻的修辭手法,直接體現了“心的狀態”。此外,這里的用詞也比較考究,“burnt-out”在英文中不僅有燒壞的意思,還有精疲力竭的含義,此處對“cinder”加以“burntout”修飾更能體現出“死灰”是對南郭子心理狀態的比喻,比直接譯為“likecinder”更為生動貼切。例4: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子·齊物論》譯文:Onceuponatime,I,ChuangChou,dreamtIwasabutterfly.Iwasconsciousonlyofmyhappiestasabutterfly,unawarethatIwasChou.SoonIawaked,andthereIwas,veritablemyselfagain.Now IdonotknowwhetherIwasthenamandreamingIwasabutterfly,orwhetherIamnowabutterfly,dreamingIamaman.Betweenamanandabutterflythereisnecessaryadistinction.Thetransitioniscalledthetransformationofmaterialthings.譯文中,林語堂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其想象力體會《莊子》中的意象,出色地展現了事物的形象美,并詮釋了其內涵哲學的抽象意義。
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又用通俗的目的語作進一步的闡釋,令讀者通過上下文描述可以猜想出物象的具體樣貌。本句運用了擬人隱喻的修辭手法,對比西方著名譯者華茲生的譯本“ChuangChoudreamedthathewasabutterfly,abutterflyflitteringandflutteringaround,happywithhimselfanddoingashepleased…ThisiscalledtheTransformationofThings”,林語堂使用了第一人稱視角,使讀者能夠更加清晰地體會到夢境,將想象和感受以及莊子后來的疑惑都展現給讀者。
這里敘述的時態有兩個,其一是用過去時態表示對夢的回憶,另一個則是以現在時表現夢醒之后的困惑,最后一句更是讓讀者感受“物我兩忘,物我齊一,莊即是蝶,蝶即是莊”的意象美。文化自信視域下的忠實原文與地道翻譯——“和而不同”林語堂作為一個享譽中外的文學家和翻譯大家,其獨特的文化態度得益于其雙語言和雙文化的教育經歷。
傳播中國文化是林語堂進行翻譯創作的主要目的,因此林譯本往往體現著“和而不同”的翻譯理念。林語堂英譯中國文化信息時善于采用音譯與其他譯法結合的方式,如“音譯+注釋”“音譯+意譯”“音譯+直譯”等。對于“不可譯”的源語言,林語堂則保留中國特色,又用通俗的目的語作進一步的闡釋,令讀者結合上下文描述可以更深入地體會到物象與意象的含義。
林語堂求同存異的思想確保了譯文保留異域特點,又和目標語文化相融通,使多元文化和諧統一。這種多元融合的文化精神,顯示了林語堂整體性和超前性的文化觀念,在現代譯介進程中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和文學意義。通過譯本賞析也可以看出林語堂翻譯理論新穎且包容性強,對前人理論有繼承發展并為后人留下了豐富價值。
他在《論翻譯》一文中總結道:“翻譯是一門藝術”,將翻譯從單純的“語言學”中解放,令其具有“美學”“生態學”等多方面價值。以“為西方揭開古老東方的神秘面紗”為目的,林語堂堅守中國文化輸出的新概念,傳播中國先賢的思想精髓。在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林語堂先生以地道的英文展現東方文化魅力,創造性地進行典籍英譯工作,呈現與發揚中國古代哲學智慧,有利于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
中國典籍蘊含的豐富傳統文化根植于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人的思想理念和行為表現。中國典籍對外英譯對于現代中國的文化輸出具有重大意義。立足于文化自信的根本基點,充分理解并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有利于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煥發活力生機,讓世界讀懂中華文明之美。中國典籍對外英譯要秉持“和而不同”的辯證思想,創造性地對文本進行取舍與轉化,尊重段落篇章方面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保持原著文化與思想上的核心意味,才能真正做到傳神達意,弘揚中國文化。
作者:曹穎胡嘉豪李玉意萬佳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