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1月1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人們對于日常生活的探尋就本質而言,可以看作是對于命運的探查和想象。 在窺探到荒誕生活的情感之后,小說通過暗流涌動的情感迷茫來闡釋生活的羈絆,并借此傳遞生命的哲思。 從這一角度來說,生活是情感的敘事詩。 魯迅論及悲劇社會性沖突時提到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作品中的情感之于讀者而言,則是最直接產生心靈共鳴的觸發點,而帶有缺陷或遺憾的情感,更能引發讀者內心對悲劇性的悲憫情懷,也在現實生活的底色之上增添戲劇性的悲愴色彩,溫吞如水的生活之下傳遞出令人悲慟的情緒體驗。 [1]因此,雷默的小說始終著筆于生活,在其所營造的細膩而熟悉的環境及情緒氛圍中,讀者能夠因此對自身的生活和情感進行同理的反思,雷默筆下所描寫的生活,也就因此有了意義。
一.日常生活表象之下的暗流涌動
由父權所引導的家庭關系乃至情感羈絆向來是東方文化議題之下不變的深沉討論,而當女性角色地位逐漸提升之后,這種對于男性情緒在家庭中的書寫也形成了一定的書寫格局。 從小說《你好,媽媽》來看,小說借助了父子、兄弟這兩種完全男性概念下的親情關系來展露了家庭關系中的彼此傾軋乃至容忍共和。
事實上,家庭格局中女性角色的缺失必然產生失衡的沖突局面,而生活維持正常和諧的制衡要求也影響著家庭中成員的行為改變,父親在作為父親的同時,也兼合著母親的角色,父子之間的交流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不可避免地摻雜母性必須考慮的細致之處,而兩性之間不可忽視的區別也讓后天轉移的責任在個體身上呈現出相當的排異性,這種排異性并非不可接受,但在接受過程中與性別天性和情感羈絆的斗爭展現出的自我內部及與外界的矛盾感,在雷默對為人父的男性的隱忍描寫下流露出一種隱秘的沖突,這種沖突來自于責任與愛,比之于外化的沖突更凸現出人格的高度。
以金乙的視角對故事進行的敘事則為小說蒙上一層陰霾色彩,既顯露出命運無常的沖擊,同時也更凸顯了失衡關系之中的自我修補。 金乙的身份是家中的第二個兒子,他的出生伴隨著母親的死亡,這一點讓他在這個家中的處境顯得無所適從,他的到來意味著家庭中另一重要角色的離去,而離去的重要角色相較于他來說在當時更能為這個家庭所熟悉和接受。 母親的死亡滲透進金乙的新生,蓬勃的生命在一開始就似乎被籠罩一層沉重的責任,情感的羈絆聚集在金乙身上具有典型的雙面性。 母親的去世和哥哥的受傷無不將矛盾點集中于年幼的金乙身上,但雷默也正以金乙的年幼視角作為故事的切入點,展現出懵懂稚嫩而帶有淺淡悲傷的意境,而矛盾的集中所產生的沖突更像是火山的嗚咽,轟鳴之后歸于沉寂,卻依然不失戲劇性的強烈沖擊,并且在沖突之后的回歸更彰顯出小說中對人性暖意和親情溫暖主題的表達。
封建迷信中的風水說通過情感的羈絆牽動男人理性思維的感性轉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荒誕意味。 這也牽扯到女性角色在家庭中的缺失所導致感性因素的補償,以及對親情羈絆中所造成損失的態度,在一般情況下,封建迷信在生活中的突然介入往往意味著生活的不盡如人意,人力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命運需要依靠寄托非自然力量來給予慰藉,更加增添命運悲劇的色彩。 而迷信的出現于這個家庭而言也是對損失責任承擔的一種轉移,矛盾的集中和責任的承擔在小說《你好,媽媽》中體現出一種不可抗拒的宿命感,宿命的意味也造成無法苛責的局面,而通過迷信的轉移似乎是父親所能與宿命所做的最后斗爭,不忍責怪的理性體諒流露出拳拳父愛的深沉偉大。
顯然,非自然力量在家庭關系中的籠罩遠不止是在悲劇命運下的修補,更多的是融合在東方文化之下虛無縹緲卻沉重如山的改造與異變。 雷默顯然注意到在深邃的中國文化中產生了這類鬼神效應,于是在小說《祖先與小丑》和《飄雪的冬天》中,他都以兒子視角為切入點描寫父親葬禮,并且在文字風格上流露出細膩的觀察視感,這種細膩的觀察有點類似于加繆的小說《局外人》中對母親葬禮的描述,體現出一種冷靜的,甚至邊緣的旁觀感,但又完全不同于小說《局外人》的情感表達,把這種狀態置于中國式家庭父子關系的背景之下,則更像是男性之間的爭斗意識與惺惺相惜的失落感,包裹在冷靜外表下的,不僅是作為一個親人的悲傷,更是作為一個成年男人的隱忍。
葬禮儀式中在生命隕滅時對生命未來的展望,呈現出對生命輪回的一種哲理思考。 在生命的兩端完成一種血緣親情上的跨越聯系,荒誕不乏流于儀式之中,但又充滿對生活終結與延續的深刻思考。 從葬禮參與者的角度來看,對于葬禮中“紅喜”的定義本身就具有矛盾的態度。 一邊是對死者生命解脫的釋然,一邊是對死者生命終結的離別傷感,在這種矛盾的態度之下所展現出來的行為狀態,也給葬禮本身增添了一絲荒誕意味,但這種荒誕卻極其結合生活的真實,人類的悲喜或許并不相通,充滿人情聯系的儀式在生活中也不僅是一場送別而已。
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情感上的流通。 小說《蒼蠅館子》中對銀燦燒面的描寫可謂頗具市井小巷的獨特個性,同時又展現出實惠質樸的地道美味,蒼蠅館子的燒面所傳遞的不僅是食客們舌尖上的垂涎,也展現出市井小巷里街坊四鄰的生活圖景。 家常味十足,是雷默小說取材的一大特點,正是人間煙火氣,最撫世間凡人心。
小說《蒼蠅館子》中,傳承的聯系主要以銀燦為中心,上承祖先匠心,下啟兒孫手筆,代代相傳的手藝往往會被熟客拿來比較,“一代不如一代”的不僅是燒面的味道,還有做面的用心。 雷默試圖通過蒼蠅館子的興衰,來探討對中國傳統匠心的思考,在小說中,燒面所帶來的蠅頭小利一度為刀鋒所不屑,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下,人性的欲望也隨之增長,樸實的地道家常或許漸漸滿足不了那些新鮮的舌頭,也滿足不了年輕一代日益膨脹和浮躁的心境,老一輩人所流傳下來的手藝在工業化的滾滾車輪下顯得笨拙無力,但手藝中的“用心”卻始終會以極精明而嚴肅的姿態刻印在見者的眼里心上,技藝可以被復制,但心法卻是品質的精髓。 現代社會中缺的不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為此付出的諸多用心,銀燦教會刀鋒燒面只是技藝上的傳授,而刀鋒的回頭是岸,才是“用心”的傳承。 真正的傳承,是屬于手藝人的情感表達,懂得了傳承的真諦,也明白了祖輩的良苦用心。
食物在情感上的流通不只體現在傳承的技法上,還體現在舌尖的習慣上。 事實上,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與重視經久不息,并且常以味道寄托思念,生活中對食物的迷戀可以通過藝術的手段上升到對生命本源的回溯。 在小說《大樟樹下烹鯉魚》中,成年人的世界似乎總是處于身不由己的忙亂中,甚至抽不出空閑的時間來好好對待自己的生活,而吃作為生活日常的必要程序,則承擔起了忙碌人生中的調味作用。 小說《大樟樹下烹鯉魚》以“我”的回鄉為故事的開始,在與蛋哥和老刀的相處中流露出久別重逢的欣慰與懷念,小說中不止一次提到吃飯的氛圍,而氛圍的形成正是依靠情感的烘托,回憶和過往都可以是食物中的調味料,調出最合適自己心境的口味,不僅是食客,小說中作為廚師的老莊也是在用自己過往回憶凝聚而成的心境進行烹飪。 食物在這方面和人一樣,氛圍感在于其中的氣質,而這種氣質里藏著一個人的過往閱歷,也正是區別于其他一切的關鍵。
小說《密碼》中“我”與蘇梅都各自有屬于自己的家鄉味道,東北的餃子和廈門的肉燕,包括胖嫂酒家的菜,也將會成為他們今后人生的回味,這些味道代表著某一時期的經歷。 每一個日日夜夜的生活,伴隨著所有難忘回憶而滲透進舌尖,包容進習慣,最后變成人生的一個影子,一個人的習慣隱藏一個人的過往,對食物的思念亦是對過往的懷念,而所有留在回憶中的味道,都是一場無聲的告別,是歲月的遺憾,也是人生的注腳。 雷默用試探后的最終離別來加深這種遺憾,也用開啟人生下一段的留白給讀者帶來反思與觸動。
二.苦難廢墟下的生命脈搏重建
相較于平淡生活的荒誕性展現,雷默顯然更注重挖掘荒誕之下的渴望與革新。 他擅長于在鋒利的表達之中不斷地挖掘底層人物對于慘淡生活的改造。 在這種絕對的熱烈之下,小說以懷戀且感傷的情緒,完成了對于日常生活中人物命運的完滿書寫,他將諸多小人物置放在文明的渴望之下,延續出自由情感之下的精神世界重建。
首先的重建便是由食物起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從古至今,食物都與人性的需求相關,食物滋養生命的旺盛生長,對食物的欲望,不僅是對情感的寄托,也不失為是一種對生命的渴望。 在小說《祖先與小丑》中,得了食道癌的父親在生命倒計時之際還惦記著滋滋冒油的豬肉,對食物的欲望似乎來自于對生命枯竭的恐慌,而在這種恐慌的氛圍之下更加凸顯出對于生命的渴望。 俗話常說“人是鐵,飯是鋼”,食物對于延續生命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衰弱的身體無法品嘗到食物的美味不失為是將死的遺憾,生命的活力一定程度上在于對食物的攝取,在自然界的法則中,旺盛的生命需要更多的養分滋養,而衰竭的生命因為枯竭的流逝而如枯葉凋零,沒有斗爭的力量,從此了無欲望,生命也就此結束。
而另一重對生命的渴望也來自于對生活本身的熱愛,直接地形成了生命空間的重塑。 小說《盲人圖書館》中的盲人體現出在逆境中也感恩生活饋贈的積極心態,頗有伏爾泰《飛鳥集》中“生活以痛吻我,讓我報之以歌”的領悟。 盲人在黑暗視野中對于色彩的渴望夸張地體現在外形的搭配上,灰暗空間與繽紛浮夸形成對比與反差,產生奇異的荒誕感,但又能在細思之后回歸生活中人性對于不可觸及之物的熱忱渴望。 同時,盲人的原生家庭關系本身就如同痛苦炸彈把其人生摧毀得如同一片廢墟,自身的缺陷與家庭的支離交織成其人生的荒誕色彩,也正是這層荒誕加深了生活的悲劇性意味,在此荒誕的悲劇性襯托下,盲人對于生命的渴望以旺盛的姿態凸現出來。
而到了小說《著名病人》中,生命結尾的壓迫與恐慌則成為了碎片化書寫生命茫然的另一重視野,常在醫院里出沒的“著名病人”這一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典型的荒誕意味。 一直覺得自己生病的“杞人憂天”的人物形象在初出場時,確實具有奇怪的喜劇色彩,甚至從其略帶執拗和別扭的行為舉止中讓讀者不免對這一人物摻雜嫌煩的諷刺情緒,同時也從形象的特點方面直接地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而后又在荒誕形象的行為基礎上,立足生活來解釋荒誕行徑的原因,荒誕的行為在生活中常常產生于人們對于生命的頓悟,頓悟的突發性和通透性導致生命軌跡的突轉,在生活題材的小說創作中,人物生命軌跡的突轉也意味著敘事情節在戲劇性上的突轉。 雷默通過立足生活的方式切入生命流逝的主題,對人物角色的荒誕行為進行生活化解讀,在對生活的通俗理解中拔高到生命的高度,也讓讀者對自身生活及生命進行同理反思,荒誕由此變得合理,且富有意義。
時間的流逝作為客觀規律無法被改變,但雷默在小說《祖母復活》中,以未來社會為背景的科幻題材,在設想的基礎上提出“生命鴻溝”這一論題,刺激在科技高速發展下對親情倫理的影響的反思。 科技的發展可能對人類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產生沖擊,在《祖母復活》的設定背景下,人類生命的生長出現了凝固和保留的狀態,這種對于客觀規律的主觀能動操控在現今的觀念看來必然會遭受客觀自然的反噬,而在小說中,反噬的結果體現在生命停留導致人生顛倒所帶來的荒誕親緣,在生命的縱向維度上產生的停頓,造成了生命橫向維度上的偏差,因此所謂的“生命鴻溝”就是在這種停頓和偏差之間產生。 雖然是科幻題材,但代溝卻實實在在存在于我們現今的家庭生活中,這也是雷默在藝術創作中對于現實生活的深切關照。 雷默通過科技和親情展現“生命鴻溝”的荒誕,可以看作是對現今家庭關系中,親情代溝的夸張化處理,包裹科幻和未來的外衣,探討的卻是正在發生的社會問題。 家庭是由幾代人組成的,時代的差異讓代溝成為家庭生活中必然產生的困局,而隨著現今社會的發展速度的大步邁進,時代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由于不同時代認知的偏差,親情的裂縫也隨之拉大,無話可說的沉默充斥當代家庭。 時代的快速奔跑撕扯認知的差距,對不同年紀的人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壓迫感,蹣跚向前的姿態成為時代的荒誕注腳,但高速發展的趨勢是時代不可抗拒的步伐。
三.主體命運在矛盾沖突下的寄托與找尋
戲劇沖突必須反映生活矛盾,而生活矛盾是戲劇沖突的基礎,生活矛盾是生活的原始狀態之一,一般是進展緩慢而錯綜復雜的,有的矛盾沒有激化成沖突就轉化了,而戲劇沖突則是把生活矛盾進行集中,概括和提高后的具體形象表現,一般來說,戲劇沖突要比生活矛盾更加集中,典型和理想化,因此也更具有特殊性。 [2]雷默的小說就不斷地將這類生活矛盾轉化成戲劇沖突,從而以生活為藍本,在矛盾選擇的過程中達成了對于藝術作品中沖突的預示。
人生非坦途,變化的軌跡是生命的常態。 每一個選擇于人生而言,如同多米諾效應,在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小說《蒼蠅館子》中刀鋒的選擇預示著他人生的走向,在社會課上刀鋒的回答不是冠冕堂皇,但是能夠暴露出他的真實欲望,刀鋒的欲望充滿物質的滿足而缺乏精神上的滋養,所以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引下,刀鋒在繼承燒面技藝之后卻因為沉迷賭博導致身敗名裂,蒼蠅館子的破敗衰落并沒有讓他在第一時間意識到自己真正的使命,他選擇沉淪,命運就給予他流亡的生活,最終刀鋒幡然醒悟,重歸家鄉小巷,蒼蠅館子也重新支撐起來,熟悉的燒面味道回到了食客們的舌尖,在刀鋒的再一次選擇下,命運給予他反思的時間,以及回頭的機會。 命運不會阻止你做出的任何選擇,但是它會對你的選擇給予相應的經歷,讓你在人間經歷浮沉,思考選擇于你而言的對錯,從此人就有了所謂的閱歷,對人生也有了更加通透的思考。
小說《大樟樹下烹鯉魚》中的老莊本身也是一個具有荒誕意味的典型人物。 老莊性格執拗倔強,隨性又瀟灑,堅守著自己的一套原則,作為一個廚師,明明做的就是人間煙火氣的事,但卻有一種不流于世俗的超然氣質,這種超然氣質中還因為其執拗而帶有古怪的味道。 老莊對于食物的態度不只在于作為廚師對美味的追求,還流露出與蛋哥老刀等吃貨之流不同的克制,在這個鄉野廚師身上綻放出制衡有度的禪意光輝,廚師亦是殺生的行當,把魚眼睛像珍寶一樣收集,是一種對生命的懺悔與憐憫,后來選擇不做鯉魚,也是對這種情緒的深化。 但生活的現實無法蒙蔽雙眼,生活的法則最終會把所有的超然拉回世俗的輪回,老莊的選擇,更像是一種意志的表達,是在精神領域為自己樹立的一面旗幟,萬物逃離不了物競天擇的法則,如同生命終會有終點,輪回的命運籠罩在自然界的萬物之上,所有世俗中的超然所能做的只是渡自己,但這些力所不及也掩蓋不了憐憫之心所帶給人性的慈悲之光,雷默在對老莊這一人物的塑造上,是從荒誕的基底中,衍生出生活的圣人。
生命的變化同時也會反作用于人生的選擇。 小說《著名病人》中,時間的流逝讓高先生意識到生命的脆弱,這一變化對高先生的人生選擇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年輕時的生命如夏花燦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力拼命揮灑,生命力之旺盛往往讓人們忽視時間的存在,但時間終會在生命的某一時刻給予你一記響雷,而你的人生也會在這一響雷中反思自己的過往與將來。 雷默通過高先生的轉變來呈現人生的選擇時刻,也通過選擇,來探討時間流逝在人身上所留下的痕跡,以及對生命的思考。
在小說《祖母復活》中同樣也有選擇的情節,首先在是否冰凍大腦上是選擇挽留生命重生的機會,還是尊重生命解脫的規律,關勝父子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前者是一種希冀和挽留,青春短暫流逝,即使是渺茫的希望,也要保留生命繼續的機會,后者則是一種順其自然的解脫,人生終有歸宿,宿命不可違抗,順其自然地接受命運給予人生的安排,避免在漫長的歲月中持續孤獨,雙方折磨。 雷默在小說中相當于給選擇者設計一個任務,替自己最親密的人做出有關人生的選擇,這種選擇包含了雙向的思考,在無法得知對方真實意愿而必須決定對方生命的時刻,這種抉擇時刻即是故事情節中的高峰時刻,不同的選擇將故事引向不同的結尾,也將人物的人生引向不同的結局,這種轉折性給予了選擇一定的儀式感,有關生命,有關自然。 雷默將選擇的意義提升高度,給讀者以一定的心靈震撼。
同時,小說《祖母復活》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選擇情節即是關勝對于復活后的林紅的態度,在生命的選擇之后,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人物又面臨著倫理的選擇。 在這一情節中體現出人的一生在時代面前的無所適從,時間的痕跡充斥著生命的每一個縫隙,每一條痕跡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生的軌跡,無法并駕齊驅的人生在時代的飛速發展面前,即使在地理空間上近在眼前,但在精神空間上卻是隔著無法跨越的時間長河,“生命鴻溝”的尷尬境地由此產生。 雷默在小說的結尾處并沒有給關勝的選擇下對錯的定義,如同命運不會定義選擇的對錯,而是交給故事中的人物細細品味,也留給讀者以空間思考。
即使著眼于人生的局部,也為生活瑣碎的世故想法所牽絆,人們在這種情況下猶如提線木偶,每一絲牽絆都牽動著行動的選擇。 在小說《密碼》中,“我”和蘇梅迎來畢業時刻,大學畢業意味著開啟人生的新階段,從校園走向社會,人生的選擇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這個時期所有的想象都會自然地回歸到生活的實處,在什么地方開啟人生下一段? 大城市還是小地方? 家鄉還是遠方? 除了工作外,小說還在選擇中添加了對愛情婚姻的思量,其中考慮的因素涉及到兩個家庭的交織,愛情的所有浪漫成分在婚姻面前不得不考慮到世故生活的現實可行性。 在“畢業”這一話題中,如同將人從理想的放飛拉回現實的思量,雷默通過“畢業”這一生活中常見的話題,對人生選擇的現實性進行深度探討,并在其間穿插“我”原生家庭中母親患有阿茲海默癥的情節,將步入社會的負重前行展現得更加全面形象,并且流露出在所有現實考量中不可割舍的親緣聯系。 小說以蘇梅回到哈爾濱為結尾,在故事中兩人的愛情確實稍顯遺憾,但將這種遺憾放置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下,就無所謂對錯,也顯得輕微,透露出的更多是無奈的思量,使小說結尾處的選擇流露出淺淡的悲傷,猶如哽咽。
雷默的小說集《大樟樹下烹鯉魚》立足于邊緣生活,彌漫著淺淡的憂傷氛圍,但又不乏對生活的積極與希望。 小說中人物在生命面前的行為通常表現為一種妥協,但這種妥協并非為展現人的無力,而在于體現出人對生命的敬畏,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通透道理,在對日常生活的描寫中傳遞對生命的哲思智慧,呈現出人類情感的聯接與糾葛,在人生選擇的時刻預示著命運暗中的引導。
在雷默的小說中,我們常常能夠窺探到其超越生活語境之下所實現的對于生活的突圍以及超脫理解,他并不書寫過多對于生活的翻盤,而是從生活的本源出發,追尋更加本真的表達。 這種深層次的逃離實際上是作者在生存境況抉擇之下的命運探查乃至升華。 荒誕生活的構建在這一層面上,形成了錯位的語境置換,也就形成了對于命運意識覺醒的更深層讀解。
雷默小說中的人物不乏有痛苦或悲涼的經歷,但小說中所傳遞出來的人物態度從不是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一種對于命運的冷靜思考。 每個人都是人生的參與者,但在雷默的筆下,每個人亦是生活的觀察者。 在荒誕中找尋生活的意義,生活是荒誕,生活是藝術,生活亦是經歷,生活的悲涼無法逃避,人生的道路需微笑向前。 在充滿人間煙火的生活氣息,依托邊緣的生活傳遞生命的哲思,立于生活的高度洞察情感的流動,而又在生活的外殼包裹下隱藏著凝煉沉重的思想蘊涵,體現出雷默作為小說家對生活的細致理解,和對生命的深刻關懷。 同時,在雷默的小說中,將日常的生活升華為儀式的莊嚴,又能自然地歸于生活的氣息之中,在生活中包容荒誕,又能在荒誕中延續生活的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