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28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 要】近年來,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傳統戲劇的表現形式與舞臺藝術語匯逐漸豐富。新的照明技術以及現代投影與激光的應用為戲劇的表現注入新的靈魂。與此同時,戲劇本身的藝術性卻逐漸被消解。文學性思維逐步被舞臺性思維所替代,劇目內容與演員表演被忽視,戲劇的發展道路似乎越走越偏。再加上商業利益的誘惑,嘩眾取寵的外在形式受到追捧,這不禁引起我們對現代科技在戲劇舞臺中應用的思考:是“錦上添花”還是“喧賓奪主”?
【關鍵詞】現代科技;舞臺美術;話劇;舞臺性思維
從1896年德國慕尼黑首先發明出機械轉臺實現轉動轉臺進行場景更換,到現今復雜的舞臺機械裝置逐步完善并用于戲劇舞臺,以及自19世紀以來舞臺燈光技術經歷的蛻變可知,戲劇藝術緊跟時代潮流,將現代技術融于劇作創作與演出,方便技術人員操控以及舞臺機械穩定運行的同時,更是為觀眾帶來了新的視聽享受。
戲劇論文范例:戲劇藝術傳播的移動媒體應用方式探析
一、戲劇對現代科技的利用
戲劇對現代科技的利用主要體現在舞美設計與舞臺技術操作方面。舞美的設計主要包括:燈光、布景、裝置等。技術操作主要集中在技術人員對舞臺裝置的操控:燈光控制、音響控制以及大型舞臺機械控制等。
(一)演出的舞美設計當今社會,人們對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斷增強,在欣賞舞臺藝術作品時,對于舞臺呈現的效果也提出更高的標準要求。當代舞臺美術的創造,其主要功能在于“狀物”、“敘事”、“抒情”:“狀物”是在舞臺上模擬客觀事物的形象;“敘事”是通過人物和景物造型來說明角色的身份、地位以及所處的環境、地點、時間和時代氣氛;“抒情”則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通過形象,利用感覺,向觀眾說話。①在這里,無論是“狀物”、“敘事”還是進入到更高創作層次的“抒情”,舞臺美術都離不開現代科技。燈控設備、各種燈具的推出和改革,增添了舞臺藝術的綜合表現力與藝術作品的生命力。
(二)演出的技術性操作文藝復興后,戲劇演出移入室內,燈光的作用至關重要。雖然在19世紀前,長期的演出實踐已經積累了較多營造舞臺氣氛的方法,但燈具仍以蠟燭和油燈為主,亮度不夠且無法有效控制明暗程度的變化以及光區的位置與大小,使得燈光的作用僅限于照明。現如今,現代科技帶來的便捷操作,一個控臺就可以解決演出的燈光、音響、舞臺機械等技術性操作問題。
二、現代科技對戲劇的影響
(一)錦上添花
1.演出的技術性操作更加穩定簡易據記載,1850年發明了煤氣控制臺,通過開關,分支管道和噴嘴,可以把舞臺上各個部位的燈都集中在一處操控臺加以控制。在法蘭西歌劇院中,就裝有88個開關,控制著960個噴嘴。②燈光的漸明漸暗、突明突暗以及光區的大小、色彩變化都可由操縱員通過旋鈕系統進行控制,燈光的可控性達到空前的自由,燈光的效果也豐富起來。隨著燈具、控臺以及各種設備的更新換代,對于舞臺的技術性操控變得更加簡易,一個開關或按鍵就可以迅速變換舞臺的燈光、音響效果甚至是舞臺布景的切換。同時,設備的安全性能逐步提升,極大地保證了演出技術性操作的安全與穩定。
2.新穎的戲劇觀演效果對于藝術形象的觀賞總是這樣的:眼睛對具體景物直觀的終了并不意味著藝術感受的終止,而是導致欣賞進入一個更為深邃的思想感情方面的領悟。③換言之,戲劇觀賞就是一個由“境”到“意”的過程。在這之中,“境”的表現方式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意”的傳達。在舞臺意境的創造中,景物形象不僅要描繪環境、劇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它還需反映事件、行動、體驗等的情緒。這種獨特的狀態就是舞臺氣氛。舞臺氣氛直接作用于戲劇的演出效果。在舞臺“境”的表達與“氣氛”的營造上,現代科技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其獨特的作用。煙機制造的“仙境”、燈光渲染的氛圍、投影美化的舞臺布景等科技配合下新穎的舞美設計,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將作品的“意”與“情”悄然輸送至觀眾內心。
(二)喧賓奪主
1.泛技術化帶來的“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胡鬧’”技術過多參與戲劇創作,使得戲劇作品流于形式。戲劇的欣賞群體無外乎愛好戲劇的普通大眾及戲劇專業人士。面對技術堆砌的藝術作品,對于外行人來說,會感嘆于種種技術帶來的感官刺激,叫好于一次次絢麗的光影處理,驚嘆于各種舞臺機械帶來的新鮮感。而對于內行人來說,劇情、演技被技術遮蓋甚至代替,呈現出一個既不是戲劇又標榜戲劇的雜糅藝術作品,有的甚至不能稱之為藝術作品。看似“熱鬧”非凡,實則卻是“胡鬧”至極。
2.戲劇的文學性思維到舞臺性思維的轉變文學性思維的基本媒介是文字語言,舞臺性思維的基本媒介是直觀“形象”,前者的組織原則以語法規則和情節性篇章結構為標尺,后者的組織原則更強調感受性和即興性。④具體戲劇實例如莎士比亞的經典之作《哈姆雷特》本身就是文學性思維很強的作品,其中“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更是每一位哈姆雷特扮演者都會精雕細琢的部分。日本版《哈姆雷特》則更多地將戲劇的文學性思維轉化為舞臺性思維。如劇中巨大的“鐵籠”設計就是一種另類的宮殿處理,導演似乎在嘗試表達一種壓抑的氛圍以及禁錮的感覺,但對于這樣的文學性思維到舞臺性思維的轉變,觀眾更多注重的是舞美設計、舞臺機械帶來的視聽感官刺激。雖然劇中演員的表現可圈可點,但終究抵不過時隱時現的“大鐵籠”對觀眾的影響。
3.戲劇本身具有的獨特藝術性被消解
現代舞臺科技僅僅是藝術創造的一種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更豐滿地表現人物與劇情,而不是代替戲劇藝術本身。如果創作過程中過分依賴舞美科技,必然會分散戲劇藝術創造的精力。反觀傳統戲劇,雖然沒有聲、光的華麗處理,沒有新奇的元素運用,更沒有先進的舞臺機械輔助演出,但也并不影響其藝術魅力的展現。彼德·布魯克版本的《哈姆雷特》極大程度保留了戲劇本身的藝術性,在整部作品的呈現過程中,導演極力追求服化道的簡約。在這部作品中,哈姆雷特并無穿帶任何華麗的服飾,也沒有用任何外部手段輔助角色闡述,但演員一出場眼神中前路未卜的憂傷,時而伴隨著的勇敢與倔強,卻將一個王子的氣質體現得淋漓盡致。演員出色的表演將劇情向觀眾緩緩鋪陳開來,觀眾由此體會到了人物的情感、命運。這種充分信任觀眾想象力的表達,將戲劇本身與觀眾緊密相連,帶給觀眾的是一個更加廣闊的充滿想象的戲劇世界。
三、反思及對策
(一)解決戲劇的專業化與商業化問題
1.專業化問題格洛托夫斯基認為,“……演員的個人表演技術是戲劇藝術的核心。”⑤一部戲劇作品沒有了表演,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便無法存在。他曾在自己的導演實踐中,將那些他認為不必要的成分從戲劇演出中刪掉,強調一切交由演員即興表演。實踐后他得出結論:去掉燈服道效化等因素,戲劇仍可存在,只不過其面孔有些難看。因此,在反思現今戲劇藝術的發展形態時,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戲劇的專業化問題以及我們如何去解決。
2.商業化問題現如今,大小劇團無不在金錢的誘惑下“掙扎”。金錢堆砌下的“大制作”,娛樂至上的要求,戲劇打得不是專業仗而是金錢仗。現代科技的使用,更為戲劇的商業化推波助瀾。新穎的表演形式、舞臺炫技吸引著無數好奇的觀眾一探究竟。但淺層的流于表面的事物往往無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之科技一直在進步,新舊事物日益更新交替,看似新鮮感十足的戲劇作品很快就會被更大的制作、更具新鮮感的作品所替代。這一過程中,這些作品都將被時間的巨輪碾壓,為人所遺忘。因此,戲劇的商業化問題也應該得到重視。
(二)現代科技做好“輔助”本尼迪克特版
《哈姆雷特》是筆者認為現代科技與戲劇結合相對成功的一部作品。演員表演有深度、有張力,角色塑造準確且有特點。同時,演出并未著重現代科技的運用,舞美也很好地服務于演員表演。以下從燈光和舞臺機械使用方面進行舉例說明:
1.燈光。燈光在最初僅為演出提供照明,時至今日它卻可以為人物景物造型,渲染舞臺上的視覺形象,也可通過色彩、形狀、明暗的變換,加強舞臺景物、戲劇人物角色的視覺沖擊力。同時通過燈光局部明滅,引導觀眾視線,在舞臺與場景切換無縫銜接的情況下順暢闡述戲劇內容。在該版《哈姆雷特》中,燈光發揮了極大的輔助作用。哈姆雷特父親靈魂出現時,舞臺四周昏暗,中央緩緩亮起綠色的燈光,燈光色片的選擇緊緊貼合“鬼魂”這一元素,創造出陰森、壓抑的舞臺氛圍。劇中最妙的燈光使用在于局部明滅處理,舞臺表演空間的轉換與戲劇內容敘述的順暢得到保證。
2.舞臺機械使用。哈姆雷特的叔父讓哈姆雷特去英國,實則在給英格蘭王的公函中讓英格蘭王處死哈姆雷特。在這部分,該版本利用舞臺機械做了如下處理:伴隨音效舞臺上的三道門突然打開,從門中沖出了三股黑色煙霧,在這里將哈姆雷特叔父內心的陰暗無限放大,增強了戲劇的表現力,烘托舞臺氣氛同時也帶給觀眾視覺上的沖擊。由此可以看出,現代科技在戲劇中可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現代科技融入戲劇創作,一定要分清主次,現代科技要發揮好其“輔助”作用。
四、結語
戲劇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是大勢所趨,且戲劇發展需要現代科技的輔助。一味只追求戲劇藝術本身以及其文學性思維的體現與演員的精彩呈現是不夠的,面對科技滲透日常生活的大環境,戲劇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但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科技給戲劇帶來的應該是“錦上添花”的效果與作用,如果在戲劇演出中,現代科技“喧賓奪主”,占據了舞臺呈現的主要部分,那么這樣的演出還能算得上是戲劇演出嗎?筆者并不一概否定科技的作用,適度的“藝術化包裝”對于觀眾來說也是一種尊重,但在舞臺上要謀求生態平衡,戲劇藝術發展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
注釋:
①蔡體良.中國當代舞臺美術論稿[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167.
②鄭國良.西方舞臺設計史——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223.
③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41.
④格洛托夫斯基.邁向質樸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84:5
⑤袁聯波.新時期中國實驗性話劇文體研究[M].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33.
參考文獻:
[1]黃永健.藝術文化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化出版社,2016.
[2]濮波.全球時代的空間表演[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