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29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至遲在公元前3300年,土洞墓已在黃河中游地區出現;公元前3000年前后,其分布范圍顯著擴大;公元前2500年前后,土洞墓在黃河上游地區廣為流行;公元前3000年以前,土洞墓不用于合葬,亦不見遷葬和對死者葬式進行調整的跡象。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土洞墓應起源于仰韶時代中期黃河中游存在豐厚黃土的地區,其動因應是在存在豐厚黃土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在人類對黃土直立性特點有充分認識并積累了相關開鑿技術的知識技術條件下,在以母系為中心的對偶婚向以父系為中心的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婚姻家庭轉變、套間房和長排房出現的社會環境背景下,在以模仿死者生前住居的思維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模仿套間房、長排房的結構,對豎穴土坑墓進行改造,營造出以象征“廳堂+臥室”的格局。
關鍵詞:新石器時代土洞墓起源廟底溝文化時期黃河中游套間房和長排房
一、引言
土洞墓是一種特殊而重要的墓葬形式,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土洞墓一般由豎穴式的墓道和橫穴式的墓(洞)室兩部分組成。早年見諸報道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土洞墓主要發現于西北的黃河上游甘青寧地區,在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多處墓地中發現有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土洞墓,因其形態接近于窯洞式房屋,而在更早階段窯洞式房屋已在這一地區出現,因此學者們認為土洞墓最早出現并流行于中國西北的黃土高原地區,是人們仿照窯洞式住房為死者營建的陰宅[1]。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雪山一期文化的內蒙古翁牛特旗大南溝墓地、河北陽原姜家梁遺址公元前3000年左右土洞墓發掘資料陸續公布,有學者提出土洞墓應起源于西遼河至桑干河流域的內蒙古東南部和河北西北部,并認為其最初出現不大可能為仿窯洞式住房,而可能由豎穴墓發展而來[2]。最近,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墓地發現大量不晚于公元前3300年的土洞墓[3],將土洞墓起源的時間再次提前,引起了人們關于土洞墓起源問題的新猜想。基于此,本文擬在梳理中國新石器時代土洞墓資料的基礎上,從土洞墓起源的自然環境條件、知識技術條件、社會環境背景方面入手展開分析,就其起源的時間、地區、動因進行初步探討。
二、中國新石器時代土洞墓發現概況
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土洞墓的起源問題,首先需要對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土洞墓資料進行梳理和分析,總結其時空分布、基本特點及發展變化規律。就目前所知,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土洞墓全部發現于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黃土地帶,主要集中分布在黃河中游的渭水流域、西遼河至桑干河流域、黃河上游的甘青寧地區三個區域。筆者曾根據土洞墓墓道與墓室中軸線的關系,將土洞墓分為直線式、垂直式和平行式三型。直線式土洞墓為在長方形豎穴墓道下部的一端挖出洞室,大致使洞室與墓道處在一條軸線上,過去一些報告中所稱的“凸”字形土洞墓,大部分即屬此類;垂直式土洞墓為在長方形豎穴墓道下部的一端挖出洞室,大致使洞室軸線與墓道軸線相互垂直而成“T”字形,過去一些報告中所稱的“凸”字形土洞墓,有一部分即屬此類;平行式土洞墓為在長方形墓道下部的一側或兩側挖出洞室,大致使洞室的軸線與墓道的軸線平行,依據洞室的多少,又可分為兩個亞型,過去一些報告中所稱的偏洞室墓、偏室墓、雙偏室墓大多屬于此類[4]。這種分類方法既能夠較全面的涵蓋已發現的早期土洞墓,又可以從更深層次揭示土洞墓的構建思想和技術體系,因此在以下的分析中,亦沿用這種分類方法。
(一)黃河中游渭水流域
黃河中游渭水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土洞墓集中發現于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該遺址2015至2017年發掘的213座廟底溝文化墓葬中包括173座土洞墓,約占墓葬總數的81%,且均為平行式土洞墓,其余為豎穴土坑墓和帶二層臺的豎穴土坑墓,部分帶二層臺的豎穴土坑墓存在墓主人頭側局部掏挖洞室的現象。墓葬排列有序,方向基本一致,應經過仔細規劃,不同類型的墓葬間并無明顯的分區。該墓地土洞墓的構建方法為先垂直下挖一個長方形豎穴作為墓道,再于墓道一側橫向挖出長軸與墓道長軸基本平行的洞室作為墓室。洞室弧頂、平底;墓道長度與洞室長度多不相同,墓道的底部往往高于洞室的底部,在墓道和洞室之間形成一個臺階。
從墓道和洞室的平面形態來看,整體上構建不太規整。墓主人均置于洞室內,絕大多數為單人一次葬,多仰身直肢。墓主人以成人為主,少量為兒童,成人性別、年齡方面沒有明顯的傾向性。大部分墓葬內未見隨葬品,僅部分墓葬隨葬有少量陶器、骨蚌器、玉石器,多放置在洞室內墓主人周圍。一些土洞墓中隨葬有典型的廟底溝文化陶器,如重唇口尖底瓶、泥質筒形罐(M193)等;另一些墓葬中則隨葬以往多見于仰韶晚期的單耳罐(M222),顯示出該墓地延續使用了較長時間。人骨的測年結果為公元前3600~2900年,也可與陶器的分析相互印證。其中時代較早的土洞墓時代為公元前3600~3300年,隨葬典型廟底溝文化重唇口尖底瓶的土洞墓年代為公元前3300~3000年[5]。結合隨葬陶器和人骨測年結果分析,無疑至少在公元前3300年,渭水流域即應已出現土洞墓,其上限甚至可能達到公元前3600年,這也是目前國內確認的時代最早的土洞墓。
(二)西遼河至桑干河流域
這一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土洞墓的時代也較早,在內蒙古翁牛特旗大南溝墓地、河北陽原姜家梁遺址、內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溝墓地有不同程度的發現。大南溝墓地發掘83座墓葬,多數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有19座明確屬于土洞墓,且均為平行式土洞墓(報告中稱長方形土坑半洞室墓),還有少數墓葬原來可能也是土洞墓,但因洞室頂部已被破壞而不能辨別。墓地也經過仔細規劃,不同類型的墓葬間亦無明顯分區。該墓地土洞墓的構建方法為先垂直下挖一豎穴土坑作為墓道,在墓道近底部靠長邊一側橫向掏挖出長軸和與墓道長軸基本平行的洞室作為墓室。洞室弧頂或平頂,平底;墓道長度與洞室長度相當,墓道底部與洞室底部在同一平面或略高,構建整體上較規整。墓主人置于洞室內,均為成人單人一次葬,仰身屈肢,未見明顯的性別、年齡傾向。隨葬品大部分置于洞室內墓主人周圍[6]。該墓地中的土洞墓沒有直接的測年數據,但通過隨葬陶器可知其屬于雪山一期文化晚期的小河沿類型,絕對年代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7]。
三、中國新石器時代土洞墓的起源
(一)中國新石器時代土洞墓起源的自然環境、知識技術條件及社會環境背景
中國新石器時代土洞墓的起源,主要涉及何時、何地、因何而起源三個主要問題。而要研究這三個問題,首先需要考慮土洞墓起源所涉及的自然環境、知識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背景。通過前文的梳理可知,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土洞墓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的黃土地帶,至遲在仰韶時代中期偏晚階段即已出現,因此需要對中國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仰韶時代中期的人類知識技術和社會環境背景進行分析。就自然環境條件而言,營建土洞墓,首先需要具有直立性好且較厚的土層。
土層不具直立性則建造過程中和建成后易坍塌;土層厚度不夠,則下掘深度不能滿足條件。符合這種條件的土層以黃土為最佳,黃土是極細的礦物質砂粒,具有垂直節理,有很好的直立性特點。而中國北方是典型的黃土分布區,特別是黃河中、上游地區,黃土厚度從數米至數百米不等,大部分地區黃土堆積豐厚。中國北方豐厚的黃土堆積,為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居民建造土洞墓,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
四、結語
綜上所述,關于中國新石器時代土洞墓的起源,可歸納為如下幾點認識。第一,至遲在公元前3300年,土洞墓即已出現于黃河中游存在豐厚黃土的地區;公元前3000年前后,土洞墓的分布范圍已顯著擴大;公元前2500年前后,土洞墓在黃河上游地區廣為流行。第二,大體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土洞墓尚不用于合葬,亦不見遷葬和對死者葬式進行調整的跡象;至遲在公元前2500年,土洞墓開始用于合葬、特別是婚姻家庭的合葬,出現遷葬和對死者葬式進行調整的行為。第三,土洞墓的最早起源,可能與窯洞式房屋無關,其動因應是在存在豐厚黃土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在人類對于黃土直立性特點有充分認識并積累了相關開鑿技術的知識技術條件下,在以母系為中心的對偶婚向以父系為中心的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婚姻家庭轉變、套間房和長排房出現的社會環境背景下,在以模仿死者生前住居的思維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模仿套間房、長排房的結構,對豎穴土坑墓進行改造,營造出象征“廳堂+臥室”的格局。第四,土洞墓應起源于仰韶時代中期黃河中游存在豐厚黃土的地區,以黃河中游的廟底溝文化最為可能。
相關論文投稿刊物:《農業考古》發中文核心期刊需要都少錢 創辦于 1981 年,為國內外唯一的專門發表有關農業考古學研究成果的大型學術刊物。原主辦單位為江西省博物館、江西省中國農業考古研究中心。 1985 年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江西省中國農業考古研究中心主辦; 1994 年起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和中國農業博物館聯合主辦; 2003 年起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