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9月2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作為一名中國人,就需要深入了解我國的文化精髓,將中國的文化發揚廣大,為此,下面文章就重點對于云南省藏族家文化善美家風特征進行論述,站在生態倫理學的角度講述云南省藏族家文化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從而可以推動多民族家文化的薪火相傳,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土壤。
關鍵詞:生態文明,藏族,家文化
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構成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五位一體”新格局是十八大報告中的新提法之一,由此足以體現“生態文明”對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傳承家文化的發展,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同時與“五位一體”中的“文化建設”相互融合,共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
一、家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家文化”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范式,全世界只有中國將“家”與“國家”聯系在一起。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環境效益多贏的基礎上,家文化反映了社會文明、社會生產力及生產關系等多方面的發展。
(一)傳統家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家文化中的“家”不僅限于社會學意義上的家,這是一個特殊的概念。在英美國家,“家庭”包括丈夫、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但是在中國費孝通先生認為我們常說的“家里的”可以指太太一個人,“家門”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而“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熱的人物[2]。
從倫理學視角探討,“家”對中國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從家庭到家族、國家、家天下,中國人以“家”為紐帶,安身立命、構建社會、管理國家、治理天下,世代傳承。家庭是中國社會的細胞。中華文明五千年源遠流長,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它所起到的作用異常廣泛深遠:培養親情、穩定社會、處理矛盾、教育后代。家文化為中華民族的世代祥和、延綿傳承做出了獨一無二的卓越貢獻。從哲學視角探討,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經歷了百年的轉型與發展,“家文化”也由原本的傳統文化轉變為現代性家文化。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3]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家文化的傳承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應盡的義務。家文化包含著家風、家訓、家德,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精神尺度,更是家族性格特征和家庭的道德規范。(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特點
學術界對生態文明的內涵、途徑、方法及特點持有不同的觀點。郇慶治等從管理哲學和戰略維度視角分析,提出“綠色革命”[1]觀點,作者在更寬闊的國際與國內政治語境下討論了我國生態文明及其建設的激進變革或革命性意蘊[4]。
“生態”可從兩方面闡釋其內涵:第一,從一般的理解來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的一種普遍狀態,或是一種生理特性或習性;第二,基于“結構-功能-流”[5]的角度理解,是指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一種相互關系而產生的由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形成的功能。生態文明(或文明的生態化)對人類生存發展及社會進步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更多的學者從自然角度、人與自然關系角度、人與自然、人與人(社會)角度三個方面對生態文明加以定義。趙成認為,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在人與自然相統一基礎上的環境文明,它不僅把人類看成是自然界的一員,而且,把自然看成是人類的無機身體和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6]。
歸納總結,生態文明存在兩個基本維度,筆者認為有兩層內涵:一是理論層面上的,包括人類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安全的文化、意思、法律、政策等;二是維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實際行動?傮w而言,生態文明的定義都是強調其正面效應。生態文明是系統化的文明構成形態,體現人類多樣技能的整合性,是復合型生態系統的人文呈現[7]。從馬克思一系列著作中我們不難看到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觀、和諧觀、發展觀思想脈絡,例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德意志意識形態》《自然辯證法》等。
縱觀閱讀文獻,學術界普遍認為生態文明的時代特點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在世界觀上,和馬克思主義觀點一致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將人類與自然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有機體;第二,從文化視角出發,生態文明強調“地球文明”與“人類文明”的統一和諧,反對以犧牲地球來換取人類的生存,提倡發展和保持一個地球作為人類發展文明的前提條件;第三,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實踐觀”,實踐上,生態文明強調經濟、文化、政治相互融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長遠戰略選擇。
二、迪慶藏族傳統家文化中的生態觀念
康巴藏族是藏族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按區域劃分為橫斷山區的四川省甘孜、阿壩,西藏的昌都以及云南迪慶。康巴最有名的就是康巴人,坊間流傳“康定的漢子,丹巴的女子”。藏語里,“康”是邊地的意思,“康”作為地域概念,其范圍為四川甘孜、阿壩、涼山州木里藏族自治縣、昌都;青海的果洛、玉樹;云南迪慶等地?蛋筒刈鍤v史文化悠久,家文化代代相傳。
(一)“善美家風”的康巴藏族
習近平同志強調:“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8]所謂的善是指人們在某種行為規范中養成良好的仁愛、善良以及寬容的優秀品質。所謂的美是指在某種道德倫理的規范下呈現出一種和諧友愛的畫面,體現出禮化的美感。
藏族按照方言分為三大支系,即衛藏、康巴、安多三支;按照地域劃分為“堆巴”(阿里地區)、“藏巴”(日喀則地區)、“衛巴”(拉薩地區)、“康巴”(四川甘孜、云南迪慶、青海玉樹、西藏昌都地區)、“安多”(除玉樹以外的青海其他地區)、甘肅甘南、四川阿壩地區)。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羊拉鄉屬于康巴藏族聚居的地區,這里的藏族人民在生態文明背景下充分體現出“善與美”的家風。
1、迪慶藏族羊拉鄉家風中的“善”
云南省羊拉鄉位于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東北部,金沙江西岸的半山區,處于“雞鳴三省”的特殊位置,羊拉鄉的行政區劃面積以酷似“牦牛角”得名羊拉。羊拉所在的區位是新中國成立后三省交界之地,歷史上羊拉由于大山大江的限制,發展水平及對外交流一直處于邊緣地位,但是在戰爭年代,其特殊的區位又是兵家紛爭之地。歷史上在藏、川、滇之間出現的茶馬古道從附近經過,羊拉鄉的發展及文明的進步受到茶馬古道的影響比較明顯,故羊拉鄉藏族的家文化也隨之有很大的影響,羊拉鄉藏族家風的“善”也隨之體現。
在羊拉鄉藏族家庭中我們不難發現,受藏傳佛教的影響,當地的藏民擁有“仁愛、寬容、公正”的優秀品質。例如羊拉鄉藏族目前為止仍然執行長子繼承制的傳統,要保證長子繼承制順利進行就需要家中其他子女擁有一顆善良、寬容的心。作為本者,不去爭搶家中的財產,寬容地對待長子繼承制這種現象;作為父母,平等公正地對待所有子女,按照當地的理法合理維護家中的和諧友善;作為公婆,以仁愛之心對待自家的媳婦,使媳婦平等地和丈夫承擔家中一切大小事務,將媳婦地看作自己的女兒。仁愛、善良、寬容的統一是云南省羊拉鄉藏族家風“善”的充分體現,以仁愛之心愛家人,以善良之心愛朋友,以寬容之心愛世間。
2、迪慶藏族羊拉鄉家風中生態的“美”
生態倫理是指生態的倫理價值與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行為規范[9]。應該如何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納入尊重自然的軌道中,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形成了藏族關于宇宙、自然、人生的倫理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我們將此稱之為藏族生態倫理[9]。美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體驗,很難用文字加以生動描述,筆者以一種幻想中的畫面加以描述,以此體現云南省藏族生態倫理“美”的特點。自古以來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羊拉鄉藏族民眾,對高海拔生態環境的脆弱與自然資源的珍貴有著深切的感受。
如何在脆弱的自然環境中生存,是羊拉鄉藏族人民自古以來一直面臨的問題。作為生態移民村,羊拉鄉平均海拔3700m,最高海拔5534m,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則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問題之一。程顥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10],藏族生態倫理具有東方民族傳統文化的明顯特征———“美”,即以綜合思維模式為基礎,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在解決好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主張整體和諧、統一、順從。藏族生態倫理中所蘊含的“美”是一種和諧安定的景象。“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11]是生態倫理學領域中探討人際倫理關系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內容。以長子繼承制為例,在云南省羊拉鄉的藏族家庭關系中,無論男女,第一個孩子繼承家中的一切,且找對象回家,也就是“上門女婿”或“上門媳婦”,由此解決男尊女卑的問題。因為長子繼承制的執行,作為子女,繼承家中的一切,同時也要贍養父母親,意味著媳婦與女婿的地位高于其他孩子。一個家庭的安定帶動著幾百戶家庭的安定,羊拉鄉以其安定和諧的外在形態展現著藏族生態倫理中所蘊含的“美”。
(二)藏族家文化中生態倫理價值觀
中國的生態倫理思想傳統主張“天人合一”,遵循天地循環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諧秩序,平等地對待萬物,以此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12]。
1、崇敬自然,尊重生命
崇敬自然。受藏傳佛教文化影響,藏族生態倫理文化認為,我們應該崇敬自然。大自然既具有生物生命特性,又具有精神生命特性。這種尊敬自然,順應自然的思想與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不謀而合。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認為,道是自本自根、先于天地萬物的永恒變化的本體,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終極實在[12]。
順從自然生存的規律同樣是藏族生態倫理價值觀的體現。因此,藏族對自然的崇敬也多以崇拜自然神靈為主。出于對自然的敬畏,藏族地區到處都有神山、神湖、神泉、神河,自然也有神圣的動物和植物。因此,有神山、神泉或寺廟所處的位置,都成為神圣的自然保護區。羊拉鄉當地藏民在生態文明倫理觀的影響下進行朝拜神山、神塔、或寺廟。羊拉鄉地區的佛教屬于格魯派,羊拉鄉境內有7座藏傳佛教寺院(布頂寺、覺頂寺、茂頂寺、則木寺、扎甲寺、扎義寺、扎史曲林寺),為云南省藏區29個鄉鎮中藏傳佛教寺院最多的鄉。
本地日常的宗教朝拜包括:每天早上的燒香習俗;在自家的經堂拜佛、供奉菩薩;每家輪值到本社的小廟供奉菩薩;轉白塔、轉神山、鉆神洞、拜神湖、沐浴圣水及喝圣水、請活佛摸頂等。當地的藏族人民為了朝拜神靈,崇敬自然。尊重生命、萬物一體。天人合一思想認為尊重生命同樣是十分重要的。藏族生態倫理觀認為,不僅要尊重人類社會中一切人的生命,更要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存權。受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羊拉鄉藏族人民認為人對一切生物的生存權利都應是尊敬和保護的,自然界并非只是人類物種的存在。同樣,世間一切生物不可用“好”與“壞”來評判,每一種生物都有其生存的價值。因此,云南省的康巴藏族人民不吃魚肉,不吃活物種,他們認為魚類是人類的朋友,他們尊重每一種物種的存在。正是這種傳統生態倫理觀使得藏族人民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世界都十分豐富多彩。
2、人與自然合為一體
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傳統文化之主干的道家和儒家為基本內容,兩者都強調天人關系的一體性,強調人類來源于自然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物質觀解釋就是物質決定意識,存在決定思維。儒家與道家對天人合一的解釋同樣可以認為人類依賴自然界提供的各種資源,主張維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因而道家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著人與自然關系的豐富生態倫理傳統。藏族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有一定的認識,通過宗教文化,藏族人民擁有自己的宇宙觀,認為“最初從同一源頭產生了自然環境、一切生物和人類,相伴也產生了各類生物的神靈,構成了天、地和地下三個層次的宇宙模型。”[9]
羊拉鄉地處德欽縣境東北部,東隔金沙江與四川省巴塘縣、得榮縣相望,南連奔子欄鄉,西南鄰升平鎮,西北與西藏自治區接壤。地勢北高南低,西低東高。境內最高海拔5534m(察里雪山),最低處海拔2340m(金沙江出境點茂頂村蘇魯村民小組)。在這樣一個高海拔地區,尊重自然界的一切萬物是當地藏族人民生存的基本規律,也是藏族生態文明倫理道德體現。云南省的康巴藏族人民是生活在“高峻的大山中”,他們與歌為伴,與舞動情,可以體驗到一種高海拔地區民族建立在生態文明倫理基礎上的美學境界。人與萬物相互融合,天人合一,他們信仰內心的忠誠,他們認為一切物種皆平等。他們將仁愛、善良、寬容、真、善、美實現了完美的統一。
三、迪慶藏族家文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
家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藏族優秀的家文化傳播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優秀文化的發展。在以改革為背景的今天,充分發揚少數民族優秀家文化,是文化改革的重要途徑。
(一)“善美家風”是人生價值追求的奠基石
實地考察發現,在“善”與“美”浸潤下,云南省羊拉鄉藏族人民以自己追求的“善”達到生態倫理的“美”。正如廖申白學者提到,在某種意義上,“禮”的確可以被看作“德”的外部制度表現形式。因為“禮”事實上是一個家庭聚居社會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德”[13]。以仁愛、寬容、公正之心傳播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發展。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家庭教育就好像是一張白紙上畫出人生的第一筆,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主色調。
從社會學角度討論,家庭作為人的社會化的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傳播載體。常言道,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堂課,一個人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以仁愛之心面對他人,以寬容之心對待社會,當他離開家庭走向社會時,必然有足夠的能量和信心抵擋外來“侵略者”。因此,傳播優秀的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文化,將“善美家風”發揚光大是人生價值追求的奠基石。
(二)家風傳承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倫理是適應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代要求而產生的,立足于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三者相結合的道德倫理觀,以此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有機平衡。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原來的“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在以改革為背景的今天,繼承和發揚藏族優秀家文化,切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重塑公民生態道德意識,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從道德的角度,用道德的手段來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天人合一的美好場景。重塑公民的生態道德意識,禁止濫殺無辜,禁止屠害生命。
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發揚藏族家文化,使人們意識到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遵循自然規律,促進經濟與環境的良性發展,科學開放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原來的“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的新格局,是十八大報告中的新提法之一,由此足以體現“生態文明”對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以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為指導的生態文明的理論與實踐。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傳承家文化是推動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家文化的傳承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載體。生態文明背景下的家文化傳承是社會文明教養、德行培育的第一驛站,也是重要堡壘。在以改革為背景的今天,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和發揚優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促進各民族團結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郇慶治,徐越.三維視野下的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評估與展望[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7(3):54.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三聯書店,1985:23.
[3]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EB/OL].[2014-03-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831.htm.
[4]郇慶治.中國生態文明的價值理念與思維方式[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1):64.
[5]沈清基.論基于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J].城市規劃學刊,2013(1):29.DOI:10.3969/j.issn.1000-3363.2013.01.005.
[6]趙成.生態文明的內涵釋義及其研究價值[J].思想理論教育,2008(5):46.
[7]李校利.生態文明研究新進展:一個文獻綜述[J].重慶社會科學,2010(3):98.
[8]習近平: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EB/OL].[2014-02-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9]南文淵.藏族生態倫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
[10]張昌山.道德之光:中華傳統道德及其現代意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82.
[11]任重.生態倫理學維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96.
[12]余正榮.中國生態理論傳統的詮釋與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5.
[13]廖申白.倫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42.
相關范文閱讀:推進瑞安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和對策
摘要: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態。本文簡要闡述了瑞安市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分析了當前建設生態文明面臨的形勢,并結合實際,提出了現階段加快推進瑞安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