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9月18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民族村落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是實現區域鄉村振興和民族文化繁榮的重要路徑。鄂倫春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漁獵文化,而且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發展鄉村民族文化旅游得天獨厚。本文利用管理學SWOT模型對目前十八站鄂倫春族文化旅游的現狀進行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等內外因素深入分析,針對SWOT分析結果,從政府支持力度、民族文化內涵、文旅融合、宣傳營銷等四個角度提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民族文化旅游;十八站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二十字為總要求。鄉村旅游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鄉村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生活風情和田園風光為對象的一種旅游業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新時代下我國廣袤的農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鄉村旅游論文: 鄉村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
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的邊疆省份,擁有少數民族50多個,其中滿、朝鮮、蒙古、回、達斡爾、錫伯、赫哲、鄂倫春、鄂溫克、柯爾克孜為10個世居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但是大部分少數民族生活在沿邊沿江鄉村地區,區域經濟實力較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后,民族文化傳承面臨危機。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鄉村振興戰略下民族地區應該因地制宜發揮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資源優勢,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促進區域文旅產業融合興旺、人民生活富裕,民族文化繁榮,自然生態環境優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本文以大興安嶺十八站為例,該地是全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的鄂倫春族聚集地,其民族文化悠久而獨具特色,歷史文化豐富,自然風光秀美,大力發展鄉村民族文化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和民族文化繁榮的重要路徑。
一、大興安嶺十八站概況
(一)十八站基本情況
十八站位于大興安嶺主脈東南部,呼瑪河下游,黑龍江南岸,邊境線長達243公里,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地區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4℃,氣溫最大年較差47.2℃,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連綿不絕的山巒和原始森林,擁有興安落葉松、紅皮云杉、黑樺和水曲柳等十多類名貴樹種,覆蓋率可達到85.35%,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極高。
森林中各種營養豐富的野生漿果、山菌、猴頭、木耳、蘑菇等山貨產品琳瑯滿目,廣闊原始的生態環境是老虎、黑熊、鹿、狍子等野生動物生活的天堂。十八站是清朝抗擊沙俄侵略的重要驛站,修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清政府為保衛邊疆領土、抗擊沙俄侵略、開發邊疆地區經濟、溝通邊疆與內地的交通等在康熙年間及光緒年間多次修筑驛道,共有33個驛站,其中十八站是驛站中社會功能最全的古驛站。
(二)十八站的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是世居我國東北部地區的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十八站是近代鄂倫春民族狩獵生息的地方。1938年,十八站有居民居住。1953年,十八站鄂倫春族實現下山定居,1956年1月在十八站建立鄂倫春鄉政府。1958年4月,撤鄉,成立十八站人民公社。1960年,在十八站建立呼南林業人民公社。
1981年11月,十八站鄉被劃歸塔河縣管轄。目前,十八站鄂倫春族鄉有鄂倫春族新村、十八站漢族村、創業、新建、永豐、奮斗6個自然村。十八站鄂倫春族總人口2000余人,占全國鄂倫春總人口的1/4,保存了完整的民族特色文化。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文字,民族文化傳承通過口耳相傳,勤勞勇敢的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和傳統藝術。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形成了獨有的狩獵文化、漁獵文化、薩滿文化和樺皮文化等。在2017年世界旅游城市品牌營銷創新論壇上,大興安嶺十八站地區榮獲“中國最具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榮譽稱號[2]。
(三)文化旅游開發狀況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對歷史文化要注意發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十八站歷經百年積淀,底蘊豐厚,素有“奏捷之路”“古黃金之路”之美譽,是清朝由墨爾根(今嫩江)修至漠河金礦驛站的第十八站,是全國唯一以數字和原驛站駐地命名的小鎮。古驛路在十八站林業局境內有五處遺址,分別是十七站、十八站、十九站、二十站(在依西肯鄉)、二十一站(在窩洛河邊)。
近年來十八站秉持習近平同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眼實施“全景興安、全域旅游”的戰略部署,依托黃金自駕區位、鄂倫春民族文化、古驛站歷史遺址和林業產業等幾大優勢,堅持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發展,重點打造了“十八驛站”“驛站石林”“仿古門樓”“鄂倫春族民俗文化園”“薩吉滿盛山”“北方燈籠城”“中國古驛道博物館”和“十八驛站服務中心”等獨具歷史文化特色的景區和景點。其中薩吉滿盛山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景區投資建設18.8米高全國最大的薩滿頭像、九根圖騰柱、日月廣場、九曲通圣等景點[3]。十八站被評為“中國最具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國家森林古驛小鎮”“第四批全國森林康養基地”“中國避暑養生休閑旅游最佳目的地”。
二、十八站鄂倫春族文化旅游產業SWOT分析
管理學SWOT分析法是基于自身發展和外部環境因素的分析方法,其中S代表優勢,W代表劣勢,O代表機遇,T代表威脅。通過對十八站鄂倫春地區文化旅游業的SWOT分析,可以系統梳理鄉村民族文化旅游情況,找準市場定位,有助于其在發展過程中取長補短,從而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優勢
十八站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遺址眾多、生態資源優良,發展鄉村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得天獨厚。一是鄂倫春族文化資源獨具特色。鄂倫春人,元代被稱為“林木中的兀良哈”,在明代被稱為“北山野人”,清朝時被稱為“俄羅春”“俄倫春”。最后將其族稱定為“鄂倫春”,表示“使用馴鹿的人”或“住在山嶺上的人”。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人一直生活在大山森林中,生活方式打獵和游獵為主,打獵主要獵捕馬鹿、狍子、飛龍、野雞等動物,漁獵主要以柳丁魚、大馬哈、鯉魚、鯽魚等為主。在民族服飾方面,鄂倫春人喜歡用狍皮為衣料,從上到下制成狍子皮衣褲。
其中最具特色是狍頭帽,帽子用整個狍子頭皮制成,不但保暖而且便于化裝打獵。在飲食方面,主要以野生動物和魚為主,另外還有些山珍菌類。鄂倫春愛好飲酒,制作樺樹汁為飲料。在居住方面,由于鄂倫春人以漁獵為生,故根據動物習性和季節規律進行遷徙,鄂倫春居住在由樺樹、樺樹皮和動物皮搭建的“撮羅子”,就地取材裝拆簡單利于攜帶。在交通方面,鄂倫春特色交通工具有馴鹿、樺皮船等,其中馴鹿善于穿越森林被稱為“森林之舟”。在 表演藝術方面,無論是歌曲還是舞蹈都體現著漁獵文化的特征。民歌多是表達對漁獵英雄的贊美,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如民歌“贊達仁”中,就包含有獵歌、情歌、酒歌等。舞蹈有“薩滿舞”“斗熊舞”“采紅果舞”等[4]。
在民族節慶方面,有古倫木沓節、薩滿春季的祭神儀式等都充滿了神秘的人文魅力。鄂倫春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塔河的“贊達仁”、樺皮船的制作工藝、鄂倫春剪紙工藝、薩滿服制作工藝、獸皮加工工藝、薩滿祭祀儀式、薩滿舞,等等。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鄂倫春族贊達仁、鄂倫春族摩蘇昆、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鄂倫春族在長期打獵和漁獵的活動中形成了濃郁的民族特色文化,極大豐富了我國的民族文化內涵,使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得到發揚光大。
二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十八站歷史文化遺存較多,舊石器時代遺址具有13000年的歷史,遺址坐落在黑龍江支流呼瑪河左岸二級階梯上,地處大興安嶺北坡山地,海拔高度約300米。1975—197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首次發掘了這處遺址,共發現4個地點,由最西部的75072號地點至最東部 的紅旗大橋地點分布范圍約10公里,共出土石器1070件。據考證,十八站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3000多年,十八站舊石器時代遺址屬于中國最寒冷的地區發現人類生產生活遺跡時間最早、位置最北的地區。
1981年1月27日,十八站舊石器時代遺址被黑龍江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的石制品被國家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和省博物館收藏。清代雅克薩之戰形成的古驛站戰場、開礦掘金的“黃金之路”、抗聯文化、知青文化、八萬鐵道官兵登陸點、獨膽英雄曹發慶、“5·17”警示教育基地都賦予十八站獨有的歷史文化色彩。
三是自然風光秀美。古驛道地處大小興安嶺接合部,具有得天獨厚的森林、濕地、草原等自然地理條件,森林生態資源相對保護完好,具有重要保護意義和經濟價值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多、分布廣、數量大,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是我國寒溫帶重要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庫和基因庫。古驛道兩側有勝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別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高峰省級森林公園,科洛省級火山森林公園。有嫩江、科洛河、遜別拉河、公別拉河等眾多河流。
神秘的原始森林、清湛的藍天、純凈的空氣、晶瑩的冰雪、清澈的河流,僅憑這些內地罕見的自然景觀就足以構成高吸引力的生態旅游資源[5]。十八站鄂倫春族聚集地區處于經濟和交通欠發達地區,這里原生態的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得以很好保存,在積極吸取云南、貴州等民族文化旅游經驗后,可以規避很多彎路,經過科學統籌規劃,十八站鄂倫春文化旅游產業后發優勢明顯。
(二)劣勢
十八站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業起步較晚,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諸多劣勢。一是民族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文旅融合有待提高。目前,十八站鄂倫春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尚屬初級階段,大多數景觀均是觀光游覽為主。游客參與的文旅項目不多,不能切身實際體驗到鄂倫春族的漁獵文化,游客體驗感欠佳。
例如,在十八站的鄂倫春族房屋開發利用不夠,游客只能在外面觀光瀏覽,而不能住宿過夜,大大降低了游客的體驗感。二是鄂倫春民族文化旅游知名度不高。由于大興安嶺地區民族旅游規劃開發較晚,投入資金較少,營銷宣傳手段不多。當人們提到大興安嶺,總會想到一望無際的林海、神秘的北極光、晶瑩剔透的冰雪,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大興安嶺地區的鄂倫春民族文化。
三是文旅產品缺乏品牌。十八站文化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特色鮮明,但小、散、稀的特點也比較突出,民族文旅資源的挖掘和打造不夠,致使沒有形成像漠河北極村那樣的品牌效果。四是地理位置偏遠分散。由于十八站在大興安嶺沿江沿邊深處,地區的景點比較分散,距離比較遠,連通各景區的交通工具單一,只能選擇公路汽運,路上時間大于景區游玩時間,大大消耗了游客樂趣。五是旅游文創產品水平不高。十八站的旅游購物店大多經營程度不高,產品缺乏特色,未能形成多樣性的旅游產品。
對于產品本身,大部分消費者的滿意度比較低,市場上鄂倫春族旅游文創產品缺乏內涵及設計感,還有一些消費者認為產品種類單一、實用性差、創意性不足。七是人才短缺。鄉村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需要一支專業素質強的人才隊伍,鄉村要想得到發展,人才動力是突破瓶頸的關鍵。一方面,由于鄂倫春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民族文化傳承只能靠口耳相傳,掌握鄂倫春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人以老年人居多。
同時,鄂倫春族的年輕人受社會文化變遷的影響又不愿學習鄂倫春族的傳統文化,從而導致鄂倫春族傳統文化有失傳的危險。另一方面,十八站缺乏旅游管理的專業人才。尤其是在景區的規劃管理上均是地區的領導決定,缺乏專業的規劃設計,因此常常借鑒相鄰地區的景觀,從而造成景觀的同質化。
八是配套基礎設施薄弱。十八站景區完全依賴于公路交通。盡管該地的公路建設取得可喜進展,但是相關配套設置有待加強。通訊基站覆蓋面不夠、加油站、廁所、車輛修理廠、車輛救援等都極為有限。十八站至今沒有星級賓館和汽車營地,民宿缺乏規范化管理。
(三)機遇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一是國家支持力度大。黨和國家多次出臺關于鄉村振興和民族文化保護方面的政策和規劃。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要保護傳統文化、弘揚優秀文化傳統、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在發展中不斷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對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等進行傳承和保護。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下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再次提出要加強對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村寨的傳承和保護工作。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更好地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是建設繁榮的鄉村,實現產業發展、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促進和發展鄉村旅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發展鄉村旅游也是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三、十八站發展鄂倫春族文化旅游建議
十八站位于“森林腹地,興安之巔”,是大興安嶺旅游線路上的重要節點。本文利用SWOT管理學模型對十八站鄂倫春族文化旅游進行優勢、劣勢、機遇、威脅等方面分析后,摸清了家底,找準了市場定位,明確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統領下實現鄂倫春民族文化旅游產業興旺發展的思路。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十八站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發展鄉村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得天獨厚,政府必須以鄉村振興戰略統攬十八站鄂倫春族文化旅游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工作。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統籌規劃。十八站鄂倫春鄉村民族文化旅游必須搶抓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以《黑龍江省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為指導,出臺側重發展鄉村民族文化旅游的政策,政策中既要在建設中注重保持民族原有特色,也要切實做到保護好生態環境。如:邀請專業的文化旅游規劃團隊對十八驛站文化旅游資源進行評估,整合本地文旅資源,科學制訂文化旅游發展方案,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另外規劃中要側重動態調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鄉村的發展有很多不確定性,要有規劃的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鄂倫春族文化旅游發展。
二是加強資金支持。十八站政府應該以鄉村民族文化旅游產業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發展,加大資金支持。同時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企業到本地參與民族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鼓勵驛站村民以股權形式參與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建設構建政府、企業和村民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共同體。
三是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利用十八站是“黑龍江省醉美331公路”的自駕游節點的優勢,打造集“補水、充電、加油、食宿”的汽車營地建設;積極推進星級賓館建設,同時加強鄉村民宿規范管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農家樂飯店要制定統一的食材選取標準和飲食安全標準;公路建設要覆蓋廣泛,形成景區互通的網格結構,增加旅游的可入性;完善景區的游客服務中心、水沖廁所、棧道、移動通訊建設,實現景區智慧旅游。
四是強化市場監管。十八站政府要加強各部門協作,嚴格執行黑龍江省《關于建立旅游誠信基金與旅游投訴電話聯動機制的通知》,不斷完善旅游投訴“先行賠付”機制,把維護游客合法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監管促進規范建設,倒逼旅游服務提質增效,全力營造服務優良的旅游環境,不斷增強游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另外注重對旅游企業的監管,防止民族文化開發過程中的過度商業化,保護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也要切實保護本地少數民族群眾的利益。
五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十八站民族文化傳承人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政府應加強民族文化教育,提高本地居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同時政府出資興建民族文化講習所,獎勵傳承人收徒弟,通過言傳身教將民族文化傳承給年輕人,拓寬民族文化傳承人的收入渠道,使更多的人主動學習傳承民族文化。同時中小學要開展民族文化普及教育活動,整體提高本地民族文化知識水平。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加強旅游管理人才、專業人才的培養,積極與旅游院校、職業學院交流合作,鼓勵職工深造學習,全面提高景區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
十八站民族文化旅游處于發展培育階段,通過線上線下宣傳營銷方式讓廣大人民群眾認知。一是做強傳統營銷。政府應打破傳統營銷觀念,創新宣傳營銷思維,多渠道、多路徑、多元化、多維度開展宣傳,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手段進行營銷,靠大聯強,借助漠河市精品旅游品牌景區的效應,鼓勵漠河旅行社向游客積極推薦十八站鄂倫春民族旅游。
二是強化互聯網宣傳營銷。可以通過十八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線上APP和網站進行實景宣傳。同時利用新浪、騰訊、途牛網、驢媽媽等知名旅游新媒體,開展“互聯網+”營銷活動。三是開展節慶賽事宣傳營銷。十八站應該積極打造鄂倫春民俗文化節、黃金驛站文化節,森林徒步大賽、全國攝影大賽等節慶賽事,邀請國內知名網紅、大V開展深度打卡游,鼓勵本地職工在火山、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宣傳十八站民俗文化旅游,全力打造大興安嶺十八站網紅小鎮。
參考文獻:
[1]郝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精準脫貧長效可持續對策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9,(11).
[2]借助生態旅游起跳實現經濟轉型突圍[N].大興安嶺日報,2018-01-19.
[3]發掘驛站文化打造旅游勝地[N].大興安嶺日報,2019-09-17.
[4]鄒瑩.鄂倫春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J].拉薩:西藏民族學院,2015.
[5]姜欣桐.管理學視域下的大興安嶺地區全域生態旅游分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7,(7).
[6]李媛媛,俞慧敏.大興安嶺地區鄂倫春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02-15.
作者: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