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6月1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文章基于主客共享理念構建山地鄉村旅游景觀感知質量指標體系,運用IPA分析法對杭州臨安指南村居民和游客(以“主客”代指)的期望與感知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1)主客對鄉村旅游景觀質量要素的滿意度均低于重要性;2)主客對自然、聚居、文化和經濟類的鄉村旅游景觀質量感知偏好具有顯著差異;3)在不同區域中,主客感知要素有不同的重疊程度,其中自然景觀類要素重疊指標最多,經濟景觀類最少;4)主客認為亟待改進的鄉村旅游景觀要素分別為文化和聚居景觀類要素。最后,文章根據結果提出山地鄉村旅游景觀規劃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鄉村旅游景觀質量,IPA方法,期望,感知,杭州指南村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全國雖然開始了鄉村旅游發展熱潮,但使鄉村旅游景觀建設面臨嚴峻的考驗,即過快的規劃建設多由政府單位和規劃部門主導,其認知局限性和需求差異化使鄉村景觀資源被盲目開發,造成景觀浪費與破壞、特性喪失、使用周期短等問題[1]。而山地鄉村因特殊的地形與氣候條件,其景觀具有復雜性、生態脆弱性、類型與功能多樣性等特點,在旅游環境下,其地域人文特色景觀資源的破壞和浪費等問題更為突出[2]。因此,為有效利用和保護山地鄉村景觀資源,促進鄉村旅游持續發展,在旅游規劃建設中對山地鄉村旅游景觀資源和質量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論文范例:鄉村振興背景下河南傳統村落環境重組研究
目前對鄉村旅游景觀的研究涉及地理學、生態學、旅游學和美學等多種學科,內容集中在規劃設計、開發與保護、提升優化、評價指標體系、景觀演化機制和景觀感知10等方面。這些研究多采用社會學的定性分析方法,少數應用GIS和問卷調查,具體涉及景觀價值、景觀變化和景觀特征等方面,未見對景觀質量進行主客感知方面的研究。鄉村旅游景觀質量能否滿足主客宜居和休閑需求是全域旅游時代要考慮的必然問題,也是景觀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基礎。“期望—感知”差異是用于滿意度評價的重要理論11,而IPA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是評價滿意度的最佳手段之一12。
因此,根據案例地景觀現狀,結合鄉村景觀和旅游資源分類標準構建主客景觀質量感知測量體系,運用IPA分析法對居民和游客的期望與實際感知進行對比,研究其對景觀質量實際感知的異同,并從“主客共享”角度對鄉村旅游景觀的建設提出合理建議,以期推動鄉村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
1研究設計
1.1案例地概況
指南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地處長三角經濟區2h交通圈,區位優勢明顯。村域總面積7.86k,屬低山區,平均海拔約600m。該村旅游資源豐富,資源類型結構較為完整和均衡,在2015年成為杭州市首批特色小鎮“紅葉小鎮”,2017—2018年,相繼成為臨安村落景區、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國家3A級旅游景區。
1.2研究方法
IPA方法又稱重要性—滿意度分析法,其能對滿意度作出更加形象、直觀的評價,有助于管理者認識優先發展和重點改進的領域,并理解人與景觀相互作用下應如何利用和維護景觀1314。具體以重要性為軸、滿意度為軸、兩者均值為原點構建象限分析圖,各要素分布在各具特征的個象限。第一象限為重要性與滿意度均較高的優勢區,后續應繼續保持并穩定提升其優勢;第二象限為重要性較低、滿意度較高的維持區,應順勢發展;第三象限為重要性和滿意度均較低的機會區,可低優先發展;第四象限為重要性高、滿意度低的改進區,應亟待并重點改進。
1.3問卷設計
結合山地鄉村景觀特點15,以《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17)為標準,征詢相關領域專家意見,經預調研后對量表進行修正與補充,確定最終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居民和游客兩類。居民調查問卷內容包括:
1)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月收入和在當地居住時間;2)期望調查分為自然、聚居、文化與經濟類景觀要素,共17個問題;3)感知調查與期望問題一致。游客調查問卷內容包括:4)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月收入、家鄉和一年內到訪指南村次數;5)期望調查中景觀要素分類與居民量表一致,共19個問題;6)實際感知調查與期望量表一一對應。各量表均采用李克特級量表進行打分16,評分指標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對應分值分別為5~1分。
1.4數據收集與分析
研究采用現場隨機調查的方式,在指南村游客中心、商業街、農家樂等游客主要聚集區域進行調查。調查時間集中在2019年—月,其中游客發放問卷共300份,回收263份,有效問卷258份,有效率為81.8%;當地居民中由于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經商,被調查的居民多數文化程度不高或年紀較大,數據獲取有一定難度,共發放59份,回收59份,有效問卷56份,有效率為97.8%。
2結果與分析
2.1感知要素重要性和滿意度分析
2.1.1居民感知要素分析
從重要性和滿意度均值看,表明當地居民對該村各旅游景觀指標期望較高,其中排名前的指標中有項屬于自然景觀要素。滿意度均值在分以上的項指標中有項屬于自然景觀類要素。在均值配對(置信水平為95%)結果中,大多數指標的重要性和滿意度在統計學意義上具有顯著差異。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從均值來看,主客對自然、聚居、文化和經濟大景觀類要素的感知偏好存在明顯異同,這與不同群體對景觀的期望和觀看方式不同有關[17]。主客期望均值較高的景觀要素均為自然景觀和經濟景觀,而較低的景觀卻不同,分別是聚居景觀和文化景觀;實際感知均值結果相同,均為自然景觀經濟景觀聚居景觀文化景觀,說明文化景觀的發展情況較不理想。
2)主客對鄉村旅游景觀質量要素的感知定位在一定區域內有部分重疊。自然景觀類要素重疊程度最大,且重疊區域為第一象限——優勢區;聚居景觀類要素中僅有“新建建筑的風貌鄉土化”個指標在第三象限——機會區重疊;文化景觀類要素中僅有“在農家書屋中學習文化知識”個指標在第三象限重疊;而經濟景觀類要素沒有重疊。
3)不同群體對亟待改進的鄉村旅游景觀質量感知不同。居民感知要素亟待改進的為文化景觀類要素中的“從文化禮堂中了解當地歷史”和“村莊傳統表演和活動具有吸引力”;而游客感知要素亟待改進的為聚居與經濟景觀類要素中的“民居(含庭院、外墻)等建筑景觀的鄉土氣息”“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休閑游憩場所(如亭臺樓閣)”和“梯田、茶園等田園景觀的優美”。
3.2建議
1)山地鄉村旅游景觀規劃需遵循主客共享、景觀共建原則。山地鄉村較平原地區生態環境更為敏感,其景觀特征更為復雜,人地關系差異更加顯著。因此,旅游景觀規劃前需對景觀資源現狀和主客需求感知做詳細調研,注重主客心理需求和情感共鳴的尋找,引導雙方共同參與鄉村旅游景觀規劃建設,從主客共享角度探究景觀共建模式。
2)發揮自然和經濟景觀優勢,提升聚居和文化景觀質量。山地鄉村大多交通不發達,其良好的自然和經濟景觀是旅游開發建設的基礎,但同時需加強聚居景觀的肌理協調和文化景觀的保護傳承。鄉村文化景觀是鄉村地域歷史和記憶保護與傳承的關鍵,能夠在活動中引導游客產生歸屬感[18],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物質文化空間,注重鄉土化、體驗化、有形化的設計和表現,如通過AR、VR等科技化手段展示等。
3)改善旅游服務模式,提升景觀管理水平。鄉村旅游服務和管理模式通常以本地政府主導進行維護,山地鄉村整體空間分布較為分散,在一定范圍內人員服務意識和管理能力有限。為促進山地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改善鄉村景觀環境,可引進專業運營管理團隊、改善旅游服務模式,同時引導居民形成“主人翁”意識,增強游客的“地方感”,形成多方共管、共贏局面,以提升景觀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劉駿彭鵬多元需求視角下景區依托型村落景觀規劃設計初探以重慶萬盛黑山鎮天星村為例[J].中國城市林業,2019,17(5):7983.
[2]劉超浙西山地型鄉村聚落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9.
[3]陳睿智董靚四川盆地邊緣鄉村生態旅游景觀規劃研究[J].生態經濟,2013(3):148151.
[4]陳麗鳳基于游客體驗的鄉村旅游景觀規劃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6.
[5]孫志遠生態旅游視角下的鄉村景觀開發與保護研究以廣西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8):209213.
作者:常麗麗孟明浩1,2張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