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07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村落的文化受到了十分強烈的沖擊,目前河南一共擁有811個傳統村落,這是十分龐大的規模,如何保護好這些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以及人文歷史是很多人都關注的,文章通過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意義以及自然、人文環境保護的對策展開討論,希望為關注的人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村落;自然環境保護;鄉村振興
傳統村落承載了很多中國的歷史文化,是中國的驕傲,也是民族的瑰寶,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與歷史底蘊在近些年由于很多人的不重視而遭到破壞,甚至有些傳統村落已經斷絕了傳承,這是所有人共同的損失。因此,十分有必要對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河南傳統村落環境重組展開分析研究。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保護的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號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在鄉村振興的戰略中,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體現農民的主導地位,完善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加強農村基層中的基礎工作,而傳統村落一般是指形成比較早,擁有比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在時代的傳承下擁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遺留以及文化景觀,應該予以保護的村落,傳統村落反映了我國文化的進步。在旅游業的發展當中,由于更多的將眼光束縛在經濟的發展上,導致有很多傳統村落原有的格局、歷史古跡以及人文環境遭受了破壞,很多的傳統村落也因此而快速消亡。這顯然違背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方針,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之下,我們應該首先去發展傳統村落的農業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的收入,通過傳統村落農業經濟的增長去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二、河南傳統村落環境重組對策
(一)注重傳統建筑、民風的保護
河南是一個大省,截止到今天,傳統村落足有800多個,傳統村落往往擁有著獨屬于自己的傳統文化,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是寶貴的文化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傳統村落不僅僅有歷史價值,就算到了如今,傳統村落也有著自己的文化意義。對于河南來講,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是需要精心保護的,其中的各個傳統建筑,不僅僅記錄了曾經的發展歷史,而且更是時代的縮影,每一個傳統村落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一代代的傳承,既保留了曾經的歷史底蘊,同時也增加了一定的現代元素,體現了當地的地域特色的同時保有了特有的民族風情。
1.年齡斷層嚴重
河南的傳統村落很多,多到河南人已經對傳統村落習以為常,所以在去到很多傳統村落時,我們都會發現大多數的村落中兩類人最多,其中一類是在村落里生活了一輩子的老年人,另一部分是沒有工作能力的孩子,中青年人一般都以外出務工為主,這樣的現象是非常不好的,傳統村落自身的價值沒有開發,既留不住村內的人,也沒有吸引村外人的地方,因為想要保護好一個傳統村落,必然要給傳統村落注入新的活力,只有村子里有更多的人住才能讓傳統村落保存得更加長久,想要更好的留著村落中的年輕人,那么首先必須要去發展傳統村落獨有的特色產業,增加村中人們的收入,提高生活品質,其次傳統村落的保護必須由政府設立專門的保護協調部門,由更多的專業人員進行帶頭改造,但是在保護協調部門進行傳統村落的發展時,一定要照顧到村落里原住民的情緒,根據村民的意愿進行發展,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最后在進行傳統村落的發展中,要對村落進行多重聯合管理,不能讓傳統村落在發展過程中僅僅根據極少數人意見來實施后續發展,應該有多個部門進行相互溝通,通過決策,提出對村落當前情況下的最好改變方法予以實施,當村落發展起來了,有了活力,也要堅定地以原住民為主導,保留下特色傳統建筑和民族風情。對于一個村落建設而言,其原有建筑以及建筑布局等往往是其文化傳統的歷史縮影,同時其也是當地傳統文化、民俗民風的重要展示。然而能夠真正傳承與發展其村落傳統文化的主體,終究是生活在村落中的人。村落中的這些原著居民對村落文化進行代代傳承,也將身體力行地對村落文化進行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傳承。村落居民代表著村落精神與文化的傳承,是其精神內核的承載與傳承者。加強傳統村落建設,對其環境進行科學重組,使其在保持其傳統特色的同時,得到與時俱進的發展。當其經濟發展水平滿足其村民的生活需要,且前景良好時,即可吸引那些飄散四方的游子,重新回歸村落的懷抱,成為其傳承者與建設者。
2.傳統建筑國有化
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是整個國家的責任,因為這些村落就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很多傳統建筑在產權上是并不明確的,所以無論是傳統建筑也好,還是環境維護也罷,一般情況下都是由留守在村落中的村民完成,這對于村民來講是巨大的壓力,所以可以通過補償機制讓傳統村落中的各個傳統建筑以及村落整體的歸屬權進行國有化,原有村民可以得到一筆政府資金用于改善生活,并且國家通過一些政策使村民繼續留在村子里,這既是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同時也能更好地進行村落發展,國家今后無論是對于村落的環境維護還是發展旅游業都可以事半功倍。采取傳統建筑國有化政策,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些傳統村落,延續其所象征的文化。在其國有化進程中,在保護傳統村落工作進行時,應多立足于當地村民的角度考慮問題,應做好和諧轉化而非強制轉化。傳統建筑國有化應采取自愿方式,愿意接受其國有化的村民,可以享受國家獎勵的相應政策,對該政策表現出抗拒心理的村民,應進行積極的思想引導,充分尊重其選擇。采取該種政策,可在尊重原有村民生活的同時,更好地進行傳統村落的建筑保護。同時,通過對其國有化政策實施的意義解讀,也可使村民了解到對傳統村落進行重組的意義,從而促使其自覺自動地參與傳統建筑保護。
(二)傳統村落的文化與環境建設
國家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已經開展了很久了,但是在效果上總是達不到真正讓人滿意的效果,在一些傳統村落的保護中是有理念上的偏差的,很多村落在進行保護的時候往往是同一個模式,將傳統建筑街道進行復古翻修,不注重村落的原始文化,這樣做的效果往往是看上去村落保存良好,但實際上只不過是大規模的復古建筑罷了。而且還有一部分村落雖然想到了村落的文化傳承,但只是將歷史中這個村落最為突出的一段文化特質單獨截取了出來,這樣做也會影響傳統村落的完整傳承。所以,在進行傳統村落的保護之前,首先應該對該村落的原有文化進行一個梳理,不去過度放大其中的某些文明特質,隨著時間自然發展就好,其次對于傳統村落的環境建設也需要重視,對于傳統村落的環境保護不應該僅僅針對幾個老房子,如果村落整體環境不行,即使翻修維護一些古建筑,也不能讓村落變得更加興旺,因為幾座孤零零的翻新后的古建筑與周圍的整體環境并不會有很好的融合。
這樣的話,對于村落的整體發展建設就進行不下去,所以,要對村落的周圍環境以及交通環境進行修整,讓整個傳統村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更好的融為一體,之后根據村落的周圍環境氣候,利用閑置的山林,開發一些特色農業產品,從而讓更多的人覺得這些傳統村落有旅游的價值,從而帶動村子的人氣,進而讓整個村落的發展情況得到好轉。簡言之,在對傳統村落進行人文環境建設時,應注意保持該村落文化的完整性與協調性,應以延續其文化內涵為指導,避免在環境建設時有其形而無其神,注重傳統村落的神韻傳承與神韻強化。在實施建設規劃之前,應通過研究地方志及相關史料,以及走訪當地村民的方式,深入了解該村落的歷史與人文,從而擬定具有整體性與全局觀的村落建設規劃。通過規劃性建設,可以更好地凸顯和傳承傳統村落的文化,提升村落的文化價值,并使傳統村落具有更充足的發展后勁,在保持傳統風韻的同時,與時俱進地發展經濟。
(三)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對于大部分的傳統村落來說,旅游業都是整個村子的發展主體,因為傳統村落的保護不僅僅是文化的保護,更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村落的歷史以及文化發展,在進行旅游業的發展之前,首先必須要讓整個村子的經濟體系得到發展,那么必須要激活傳統村落的生產力,因為很多傳統村落的人員流失都是比較多的,經濟十分落后,而且地區交通不夠發達。以至于來到村子的人越來越少,這種現象的發生從本質上來講,就是經濟的落后,村子中的人因為生產能力的不足,無法更好的養家糊口導致而成的。這種經濟不夠發達的情況是需要長期發展來改變的,國家可以對這類村子進行合理規劃,為這些村落進行修路通車。
只要能夠更好地與外界交流就可以了,這些村落在交通不夠便利的同時往往代表著未開墾的土地資源是非常多的,這個時候可以集中一些專業性的人才,進行村落周圍地理環境的實際考察,判斷出適合當地生長的農作物進行農業發展,以此來盤活傳統村落的經濟發展,通過經濟發展也能更好地推動村落周圍的環境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作用,當村落中的經濟發展完全足夠自給自足,生活品質提高之后,可以將周圍環境進行進一步的美化設計,之后大力發展旅游業,讓村民以自身的耕地進行入股,參與旅游分紅,以此來提升村民對于環境建設的參與感。
(四)互聯網發展
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十分迅速,能夠更快地進行文化交流,所以在對于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中,可以通過互聯網建立起一個有關傳統村落的平臺,讓每一個有記錄的傳統村落有著自己的網絡營地,通過各個傳統村落的人對于日常生活的記錄,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村落的發展情況,而且很多傳統村落的發展進程,都擁有一定的相似性,相互之間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文化交流,以此來達到保護傳統村落的目的。傳統村落網絡平臺建設起來以后,應由具有優秀平臺運營水平的人才專門負責對其管理。平臺中應有專門的宣傳板塊,以更新推薦的方式,定期推薦富有特色的、具有較大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吸引外來游客和投資者,帶動傳統村落發展。還應鼓勵傳統村落愛好者制作和上傳影像資料,也鼓勵相關研究人員通過提建議或發表探討文章等方式,共同為傳統村落的環境重組獻計獻策,集思廣益。以該平臺為基地,可以廣泛吸引傳統文化與建筑保護方面的人才,使其參與到傳統村落保護中,從而規劃出特色化的傳統村落生存和發展路徑。
鄉村振興論文投稿刊物:《經濟地理》(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中國地理學會、湖南省經濟地理所聯合主辦的專業學術性刊物。辦刊宗旨:服務于廣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學。重點反映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前沿理論、區域經濟開發以及與國民經濟相關的工業、農業、交通、旅游、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動態。
三、結論
總而言之,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以及人文歷史的保護刻不容緩,而鄉村振興是對村莊生活環境進行更好地改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傳統村落如何在鄉村振興的基礎之下加強環境建設,怎樣才能讓村落中的人擁有更加優質的生活,需要更多的人進行長期的研究,相信只要有更多人員了解傳統村落,那么傳統村落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李士偉,王金平,徐強.人居環境科學視域下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以山西窯掌村為例[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19,4(08):44-48.
[2]毛克明,劉世寶,陳海洪,等.鄉村振興戰略下村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實踐研究——以浙江省景寧縣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為例[J].環境與發展,2019,31(08):209-210.
[3]李伯華,劉沛林,竇銀娣,等.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的系統特征及動力機制研究——以江永縣蘭溪村為例[J].經濟地理,2019,39(08):153-159.
作者: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