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1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導讀】 蛋黃果產自熱帶,味道獨特,營養豐富,我國以廣東省種植面積為最。 潮汕地區的科技人員總結多年的栽培經驗,以期為蛋黃果的種植學習提供參考。
蛋黃果(Lucuma nervosa A.DC.)原產于古巴和南美洲熱帶地區,屬山欖科蛋黃果屬植物,別名仙桃、桃欖、蛋果、獅頭果等[1]。 20世紀30年代引入我國,海南、廣東、福建、廣西及云南等地區有零星種植。 廣東省是我國適宜栽培蛋黃果面積最大的省份,除了粵北部分地區因氣候條件所限不宜種植外,其余地區均可種植[2]。 蛋黃果樹姿美麗,果形美觀,營養豐富,其果肉除鮮食外,可加工制成果醬、飲料和果酒等[3]。
1 試驗地概況
潮汕地區位于廣東省東南沿海,北靠蓮花山脈,南瀕南海,西至海豐縣,東至饒平縣,與臺灣隔海相望,屬典型南亞熱帶區域,北回歸線穿過全境,陽光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21~22 ℃,年日照1 900~2 400小時,年降雨量1 400~2 400 mm,年均相對濕度78%~83%。 春季日照較少,空氣潮濕,災害天氣為低溫陰雨和倒春寒; 夏季雨量大,高溫酷暑,平均氣溫高達35 ℃,常受熱帶低壓、熱帶風暴或臺風襲擊; 秋季天氣多為晴朗,涼爽干燥,常寒露風引起顯著降溫,危害農作物生產; 冬季天氣溫和,降水少,強冷空氣入侵時低溫霜凍,極端低溫-0.5 ℃。 土壤類型有黃壤、紅壤、赤紅壤、沖積土、水稻土等,適宜多種熱帶亞熱帶果樹生長。 盛產潮州柑、青梅、橄欖、荔枝、龍眼、香蕉、百香果、余甘等果品。
2 生物學特性
植物學特性:蛋黃果為多年生常綠小喬木,樹勢中等,株高達6 m,樹冠半圓形、圓錐形、開心形等; 枝干灰褐色,樹皮縱裂,新梢黃褐色具短絨毛,發生于老熟枝葉腋處或枝梢頂端; 樹體枝、葉、花、果等各個器官能分泌白色乳狀汁液; 葉片互生呈螺旋狀排列,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厚紙質,葉緣微淺波狀,葉片先端漸尖,葉片中脈凸起,基部楔形。 蛋黃果花屬雙被兩性花,1~4朵聚生于新梢葉腋或新梢上,自花授粉,花萼屬離萼,萼片5~6裂,萼片宿存,花萼黃綠色; 鐘狀花冠,裂片數為5~7裂,直徑6.5~7.5 mm,花冠花瓣單瓣下部合生,為白綠色,雄蕊數為5~7枚,部分退化,雌蕊花柱短,子房圓錐形,5室; 蛋黃果有桃形、倒卵形、球形、扁圓形和紡錘形等形狀,果蒂微凹,果頂凸或尖,未成熟時綠色,成熟時黃色,種子1~6粒,長橢圓形,褐色有光澤,蛋黃果食用部分為中果皮,肉質疏松細膩,品質風味佳。
物候期:蛋黃果抽出新梢的同時常抽出花蕾,其抽梢受樹齡、樹勢及氣候環境等影響。 在潮汕地區,蛋黃果一年抽發4次梢,春梢抽發1次,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 夏梢抽發2次,在5月中旬至8月中旬; 秋梢抽發1次或2次,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 冬梢抽發較少,在11月中旬左右。 正造果花蕾在抽出春梢時抽出,初花期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末花期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小果期為7月中下旬開始,果實在12月至第二年1—3月成熟。 夏秋梢抽出時常有花蕾抽出,尤其是正造果著果率低的植株。 蛋黃果四季均可結果,而以第二年1—3月成熟的果實品質最好。
早期豐產性:蛋黃果實生樹一般種植5年后開始投產,嫁接苗種植3年后開始投產,大樹高接換種2年后開始投產。 產量逐年提高,開始結果株產約5 kg,第五年穩產樹平均株產可達15 kg。
適應性及抗逆性:經長期觀察,蛋黃果適合在潮汕地區生長。 蛋黃果耐寒性較強,在氣溫5 ℃情況下未發現寒害,0 ℃以下葉片輕度凍傷,轉為紫紅色或黑色; 樹枝較脆,抗機械力或自然風力較弱,夏季熱帶氣旋、冬季強冷空氣入侵前,需做好樹體抗風的防護措施; 抗旱能力強,夏季35 ℃高溫干旱、無灌溉條件下,正常生長發育; 耐濕力強,在濕潤的土壤上生長良好; 耐貧瘠能力強,適合砂壤土、紅壤和赤紅壤等多種土壤類型。 蛋黃果抗病蟲能力強,未發現嚴重的病蟲害,偶見金龜子啃食嫩梢葉片,少量介殼蟲輕微為害,輕微煤煙病。 防治措施有:種植前加強苗木檢疫,在園地邊緣使用燈光誘殺金龜子,保護天敵昆蟲如瓢蟲、寄生蜂等生物防治介殼蟲為害,剪除為害枝葉、刮樹皮或刷除等,做好修剪、中耕除草,多雨季節注意排水等果園管理,防治煤煙病。
3 栽培技術
蛋黃果適宜于廣東潮汕地區栽培,為潮汕地區綠色、有機果品生產可供選擇的熱帶果樹種類。 通過圈枝、嫁接等方式推廣優良蛋黃果品種及配套優質栽培技術,可促進蛋黃果在潮汕地區的種植推廣。
育苗:常用種子繁殖、圈枝和嫁接等方式繁育苗木。 種子繁殖常在春季,選擇飽滿成熟的種子經砂藏處理,催芽露白后播種,覆蓋大概2 cm厚的育苗基質,澆水后做好園地遮蔭。 圈枝繁殖常在3—5月進行,選擇枝條粗2~3 cm左右,環剝寬度大概4 cm,晾曬1周,用紅壤土、椰糠或泥炭苔蘚等發根基質混和萘乙酸(NAA)或吲哚丁酸(IBA)50 mg/kg,混勻基質以枝條環剝口為中心環繞為橢圓形,并用薄膜包緊,待兩個月左右,當白色根系大量長出,可鋸下枝條假植。
嫁接一般使用多芽切接法,常在3—4月進行,此時接穗組織充實,芽體飽滿,氣候條件適宜。 嫁接時,以生長健壯、樹皮光滑的1~2年生以上實生苗為砧木,在優良株系上剪取粗度與砧木相近,帶3個飽滿芽眼,長4 cm左右的健壯枝條為接穗,削去砧木頂端后快速切接,包扎嫁接薄膜時,芽眼處僅包單層,使接穗萌芽自動破膜,15天左右接穗萌芽,及時抹除砧木上的不定芽。
定植:定植苗選擇生長健壯、根系發達、無檢疫性病蟲害的嫁接出圃苗、圈枝出圃苗或實生袋苗(供定植后嫁接),園地以生態良好、排灌、交通方便等為宜。 一般在3—5月種植,種植密度可為4 m × 4 m或4 m × 5 m,先按照園地規劃挖80 cm × 80 cm × 80 cm的定植穴,施入有機肥(如豬牛糞、土雜肥、綠肥、豆餅等)8 kg和適量石灰做基肥,混勻原土施入,待一個月左右,有機肥發酵充分后進行定植。 定植前根據苗木情況可剪去部分嫩枝嫩葉,定植后淋定根水,用秸稈、樹葉或雜草等覆蓋樹盤,起保濕抗旱作用。
肥水管理:幼齡樹結合整形修剪,中耕除草、疏松土壤、整理樹盤,每次抽梢前可株施復合肥(18-4-18)50 g左右,年施肥4次; 根據樹體生長情況,可每2個月輕微追施水肥一次(可為3%~5%漚制腐熟豆餅水或0.2%根多施腐植酸水溶肥+0.2%復合肥18-4-18),加速培養豐產樹冠。 結果樹則根據樹勢和結果量情況施抽蕾肥、保果肥、壯果肥等,可每次株施尿素0.3~1 kg,復合肥(15-15-15)0.2~0.5 kg,過磷酸鈣0.3 kg,每年春季3月株施有機肥料10 kg(如腐熟羊糞7.5 kg、花生餅肥2.5 kg)、尿素0.5 kg、鈣鎂磷肥0.5 kg,按環狀溝淺施。 潮汕地區5—6月屬多雨季節,若雨水過多應及時排水,防止果園積水,7—8月常高溫酷暑,若遇干旱,應及時灌水,保持土壤濕潤。
整形修剪:幼齡樹定植后,注重培養分布合理的主枝及各級側枝,側枝長度以30 cm左右為宜,幼齡樹3年內以營養生長為主。 修剪時注意少疏、多留、輕截,疏去樹體內膛過密枝條。 結果樹以春剪為主,夏剪為輔,春季修剪一般在采果后1個月進行,主要對上一年枝條留30 cm左右進行短截,剪除枯枝、病蟲枝、交叉枝等,夏季修剪為夏梢長到30 cm后打頂并對過密枝進行疏剪,使枝葉比例合理,枝條長度中庸,光照分布適宜。
花果管理:花蕾期管理,蛋黃果花量大,落果率高,在現蕾、開花期根據樹體情況,對投產樹做好控梢保花保果工作,抹除旺長夏梢,剪除樹冠內過多過密過弱的枝組,使樹勢保持中庸,提高著果率。 花蕾期為壯花及提高授粉率,可噴施1~2次0.2%磷酸二氫鉀、0.2%硼砂、0.3%尿素、2,4-D或赤霉素5~10 mg/L。 果期管理,生理落果后,根據結果枝狀態每枝可留1~3個果,疏去畸形果、病斑果和過密小果。 為防止果實壓斷枝條,對下垂的果枝可搭架支撐或用彈力繩捆綁枝干固定果枝。
農業論文投稿刊物:《熱帶農業科技》熱帶農業科研與開發類論文發表 是我國西南片區唯一一份專門報道熱帶農業科研與開發的科技期刊,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面向整個熱區的熱帶農業科技期刊,主要刊載以熱帶、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為主的科技論文和快訊,自創辦以來得到了廣大讀者、作者的支持和同行的關注,并為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字化期刊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維普資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臺灣華藝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等國內眾多數據庫收錄。
果實套袋及采收:當果實達雞蛋相似大小時,可選用透氣紙袋或透明塑料袋內加泡沫網套袋,以減少日灼、防止病蟲害,提高果品外觀品質。 蛋黃果因成熟期不同采收批次不一致,果實轉為黃色時可以采收。 采收過程宜小心,防止果實機械損傷,果實經7~14天可達自然后熟。 為防止果實過熟腐爛,宜每日檢查果實,當果皮轉為橙黃色、果肉松軟時可食用。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發展南亞熱帶作物辦公室組.中國熱帶亞熱帶果樹[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341-342
[2] 鄧成菊,劉學敏,趙素梅,等.熱帶、亞熱帶優稀水果蛋黃果研究進展[J].熱帶農業科技,2013,36(3):7-10
[3] 尼章光,羅心平,張林輝,等.蛋黃果優良單株“云熱-205”的選育[J].福建農業學報,2008,23(增刊)81-83
作者:丁澤川,蔡躍文,陳章鵬,黃學純,魏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