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2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糧食安全問題不但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我國人口數量龐大,糧食安全問題更加重要,隨著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糧食問題再次成為熱點。筆者在判斷和分析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我國糧食安全目標,提出一系列策略以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以期對相關決策機構提供參考。
關鍵詞:糧食檢測;安全問題;原則;應對策略
引言
糧食安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首要問題,它事關社會和諧、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確保糧食安全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也是確保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礎。因此,我國歷來十分重視糧食問題,始終把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導致優質耕地流失、耕地面積減少,糧食供需缺口進一步拉大,糧食安全問題不容樂觀。在此新形勢下,糧食安全面臨許多新問題,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策略也亟待創新。
1 我國糧食安全新形勢
我國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自加入 WTO 后,包括糧食在內的所有商品和服務都須接受 WTO 自由貿易體制的約束,因此糧食安全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問題。糧食安全是以糧食供需基本平衡為前提,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從目前來看,我國糧食年綜合生產能力超過5 億噸,自給率高達95%,產需缺口約150 億 kg,廣義糧食儲備量約1250 億 kg,這表明目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較好,完全可以保證市場供應。但是隨著人口增長以及耕地資源的減少,未來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將面臨較大壓力。雖然目前糧食安全趨勢較好,但是仍面臨著糧食生產資源減少、糧食供應結構性短缺等問題。
2 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原則及目標
本國生產及國外進口是我國糧食供給的主要來源,考慮國家其他戰略對糧食安全戰略的要求,結合我國人口龐大的現實,我國糧食安全戰略必須堅持以下原則:立足本國生產、充分發揮本國的生產力,再通過適度進口來彌補糧食產需缺口。此外,我國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千方百計促進糧食生產,保證了居民食物消費和經濟社會發展對糧食的基本需求,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目標主要有:糧食供給目標、糧食流通目標、農民增收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是: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最大化實現糧食供應,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買到且買得起糧食。
3 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應對策略
據研究表明,降低或減少糧食消費量、擴大糧食進口、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力是解決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途徑,但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就必須要提高糧食綜合生產力,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項措施:
3.1加強農田基本建設
嚴格保護耕地,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重點。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興建農田水利。在農村興建大型骨干調水灌溉工程,對原有的水利設施進行修復、更新和完善,注重發展節水灌溉,緩解農田用水供需矛盾。(2)改造中低產田。在提高耕地質量等級的基礎上,消除影響土地生產能力的不利因素,進一步培肥地力,改善農業基本條件。(3)提高農田裝備的科技化水平。進一步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推廣適合于不同土地類型的機械設備,例如積極提高管道系統和大棚溫室等固定設施的應用水平。
3.2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為有效提高糧食安全,保障糧食供給,必須要建立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隨著物價水平的提高,必須要提高糧食價格水平,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市場糧食供應。首先,需要將發展糧食生產作為農業建設的首要任務,保障耕地面積、優化品種結構,切實提高糧食產量,以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其次,需要加大創新力度,提高糧食生產領域的技術水平。重點要創新糧食作物品種,利用轉基因、分子聚合育種、空間誘變等先進育種技術,加快品種更新速度。
3.3加強國土(糧食)規劃
政府相關部門要圍繞糧食需求統籌規劃,緊緊圍繞國土(糧食)規劃任務,緊扣糧食主線、明確需求并制定系統建設目標。綜合考慮當地農業資源條件、生產力水平、產業發展優勢等因素,在統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的任務和重點區域,加快糧食戰略工程建設速度。
糧食生產論文范例:環境規制、農業綠色生產率與糧食安全
3.4加大對糧食支持力度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的重大任務。今后必須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切實增強農業綜合生產力、抗風險能力及市場競爭力,以保障糧食安全,為社會經濟發展夯實基礎,為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1)健全糧食宏觀調控機制,全面監測糧食生產、消費、進出口、庫存、質量等信息。(2)堅持開發市場,完善產銷銜接,做好糧食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工作,為全球糧食供給作出重要貢獻。
(3)做好糧食節約宣傳工作,增強全社會節糧意識,做好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的節糧工作。(4)建立并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對產糧大縣實施財政獎勵,大力扶持糧食產業建設項目,提高對農民種糧的補貼,調動農民種田的積極性。(5)進一步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協調好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及財力增強的關系,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主動性與積極性。(6)增強糧食主產區的公共服務能力,實施獎勵政策并完善資金動態調整機制,重點向商品糧調出量大、產糧大縣傾斜,提高產糧大縣的財政保障能力。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 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國農業統計資料(2013)[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作者:張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