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15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習近平同志在視察江蘇時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蘇北振興作出了重要指示。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農民居住條件走在前列是應有之義,也是必要條件。蘇北是革命老區,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大力支持蘇北發展,讓老區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加快農房改善工作,無疑是推動蘇北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
蘇北農房改善的現實意義
推進蘇北農房改善是大勢所趨。江蘇是經濟大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前列。然而,蘇北特別是蘇北農村的發展仍是江蘇的一塊短板。多年來,蘇北發展相對滯后,村莊布局分散,農房普遍建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基本上是“三間兩廚、一門兩窗、六十平方、前面豬圈、后面茅缸”,抗震防災保暖的功能都沒有,既不安全也不衛生,更談不上舒適。因此,農房改善實乃民之所盼,刻不容緩。
蘇北農房改善正當其時。黨中央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中,都把解決住房問題作為重要內容。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推進蘇北農房改善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標志性工程,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一線,研究對策辦法,明確工作思路。加快蘇北農房改善,中央有部署,省委有政策,群眾有期盼,各地有保障,這對蘇北農村是一個重大利好。
蘇北農房改善將推動要素集聚和資源集約。推進農房改善,使得原先分散的民居趨于集中,退宅還耕后零散土地實現整治規模經營,既凈增了土地指標,又提升了農業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優化了土地資源配置。同時,農房改善將直接拉動農村消費。以鹽城市為例,該市擬在2020年新建736個新型農村社區,建房、配套估算需400多億元,可帶動60多億元的裝修消費,必將極大活躍農村投資消費市場。
蘇北農房改善將引發深刻變革。“祖祖輩輩的老墩子,幾十年的老房子,說推就推了,農房改善對農村人來說,就是一場變革,帶來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鹽城市建湖縣村民如是說。鑒于此,農房改善必將對蘇北現代農業、農民新型生產生活方式、農村新布局新形態等帶來極其深刻的變化,必將改變蘇北“看天吃飯”現狀,推動農民向產業工人嬗變,進而迎來生活質的變化。
蘇北農房改善的實踐總結
領導重視是關鍵。為推動蘇北農房改善,江蘇省委、省政府確定了“省政策指導、市負總責、縣抓落實”的工作原則,強化該項工作組織推動。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以后,蘇北五市更是將推進農房改善作為頭等大事,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掛帥,親自督導,成立專門班子,全部實行實體化運作,強化縣(市)主體責任,提高工作效率與工程質量。如鹽城市委書記戴源多次深入到縣(市、區)調研,聽取群眾真實想法,找準百姓關切問題。
規劃先行是前提。規劃出黃金,規劃出生產力。如徐州市著力修編新一輪鎮村布局規劃,科學確定進城、入鎮、留鄉人口比例,分類推進建設改造;連云港市采取“市級統籌協調、縣級平臺運作、鎮村參與實施”思路,列出95個項目,以清單化、組團化形式推進,打造一批產業富民樣板示范區;鹽城市統籌編制鎮村布局、產業發展、土地總體利用三項規劃,力求“三規合一”。
政策配套是保障。在政策配套方面,江蘇省出臺了《關于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意見》,蘇北五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具體工作實施方案。如徐州市大力清理涉及農民安置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除國家規定外一律減免;鹽城市對規劃選址、布局、道路交通配套設施等逐一明確;宿遷市鎮區集中居住項目原則上實行“統規代建”;連云港市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集成資金、資源,形成縣、鎮、村人口5∶3∶2結構。
民生改善是根本。如徐州市在推進農房改善過程中,充分征詢群眾意愿,合理設置安置房銷售價格,部分住房低于成本價銷售,努力把換購差價控制在300元/平方米以內。鹽城市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明確沿線2.3萬戶重點改造任務,4588戶“四類重點人群”實行“應托盡托”。宿遷市切實把維護好、保障好農民權益擺在“頭版頭條”,各地新型農村社區安置房價普遍控制在850—1200元/平方米,鎮區相關項目則普遍控制在1500—1800元/平方米。
蘇北農房改善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推進農房改善,必須將其作為鄉村振興突破工程來抓,根據農村發展階段性情況作出必要調整和安排,一以貫之抓落實、抓完善。農房改善是一個漸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有序、有力、有效推進。如鹽城市堅持系統思維,注重統籌謀劃,在每個縣(市、區)選擇“一鎮十村”作為示范打造,制定并推出《農房設計方案匯編》《村莊規劃技術指引》等,完善提升新型農村社區配套設施建設“十有”標準,重點推進“12345”項目建設,切實做好“一條廊道、兩條鐵路、三條高速、四類重點對象、五條國省干道”沿線農房改善工作。該市建湖縣從2018年4月以來,針對村莊布局不合理、居住分散等具體實際,重點開展自然村莊整村改造試點工作,著重選擇主要道路沿線村、“雙強”村、產業基礎厚實村、群眾意愿強烈的村進行試點。截至目前,全縣共搬遷改造村莊183個,改善農房17334戶,兩年新建集中居住區20個,配套設施完備。
推進農房改善,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農房改善必須順民心、應民意。全省各地在農房改善推進過程中,堅持把群眾愿意不愿意、贊成不贊成作為前提和先決條件,不搞命令式,不搞“一刀切”,不搞花架子。如淮安市金湖縣堅持讓利于民,凡自愿搬遷農戶均可享受房屋補助、購房補貼、隱性補助“三重福利”,質量較好的農房可在縣城換購同等面積房屋,較為陳舊的農房僅需支付少額差價,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和65周歲以上老人可申請免費解困房。鹽城市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工業園區、旅游景區和縣域鎮村布局等規劃多圖疊加,新型農村社區大都靠近田、貼近廠、臨近路,90%以上社區附近都有一個園區相依托。該市建湖縣著力在“三心”上做足文章,即“選址做到動心、房型設計貼心、功能配套舒心”,遠離高鐵、高速、高壓線“三高”,貼近國道、省道“兩道”。
推進農房改善,必須算好“政治賬”“經濟賬”,做到“收支”平衡,確保該項工作走得更穩更扎實。農房改善必須算好大賬,確保可持續。所謂算好“政治賬”,就是始終堅守“不損害農民利益”這個底線,讓群眾得實惠。所謂算好“經濟賬”,就是在推進農房改善過程中,讓農民盡可能少支出。同時,在面上平衡好“財政賬”,切實為各級政府和基層村居“減負”。如徐州市邳州市積極推進宅基地復墾、田塊整治,將清理出的集體資源接入到產權交易平臺,50個經濟薄弱村村集體年均增收21.9萬元,增加填補耕地指標13866畝。鹽城市建湖縣出臺政策,對放棄宅基地的農戶予以1.5萬元獎勵,對進城入鎮購房的再予以400元/平方米獎勵。通過政策引導,形成“30%進集中居住點、30%進城入鎮、40%貨幣化安置”的“334”比例模式,切實做到鎮村資金平衡,并盡可能避免新集中居住區的“二次空關”,讓農戶更加科學合理地實現分流。
推進農房改善,必須加強新村莊管理,實施土地整理規模經營,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造,做好“后半篇”文章。推進農房改善,必須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完善機制。在新村莊管理方面,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鎮的薔薇花苑小區,明確村干部牽頭負責,村民自治委員會公開推選有威望、懂管理、善服務的優秀村民代表組成物業管理團隊,并聘請老黨員、離退休老干部擔任鄰里矛盾調解員。在土地整理規模經營方面,建湖縣鐘莊街道大力實施同一鄉鎮土地整理項目,形成土地集中連片、整齊劃一的新格局,耕地面積達10756畝,新增耕地面積2889畝,并與上海光明米業集團簽訂1.5萬畝的產銷合同,成為上海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該縣上岡鎮樹新村、洋中村兩個村通過宅基地復墾和土地整理騰出土地1.5萬畝,按照850元/畝(樹新村)、900元/畝(洋中村)租金標準全部流轉給鹽城市銀寶集團,大大增加了村級集體和群眾收入。該縣九龍口鎮收成村充分依托傳統村落優勢發展“農旅小鎮”,在土地股份合作等方面進行探索,先后流轉2.2萬多畝土地和蕩灘,其中4600畝蕩灘發包資金群眾可獲得六成土地收益分成。
蘇北農房改善工作建議
堅持因地制宜,力避農房建設的“千村一面”,充分彰顯地域風貌。蘇北農村農房改善工作,力度很大、措施扎實、成效明顯,但少數地方新型農村社區的設計和建設千篇一律,明顯呈現出脫離實際的城市思維、追求極致的“仙境”思維、偏重形象的政績思維、整齊劃一的軍事思維。這種嚴重的偏“城市化”傾向,無法體現地方特色元素和地域發展風貌,失去了農村固有的鄉愁味道和內涵底蘊,頗有“盆景”之嫌,缺少“風景”之實。建議蘇北農房改善的整體規劃設計,要緊扣“水鄉特色、田園風光、自然景觀”等要求,著重突出農村與城市的區分度,避免“城市化”“兵列式”“行列式”等設計方式。依托原有的鄉村河道、地形地貌,采用“逆規劃”設計手法,讓現有水、田、林等成為新型社區的自然邊界,從而保留村莊肌理現狀,留住鄉愁記憶,真正體現農村“詩意的棲居”特點與特色,并為未來農業發展旅游經濟、民宿經濟奠定基礎。
創新資金渠道,嚴禁農房建設“收支失衡”,切實保障工作接力。蘇北不少地方由于集中居住點區位條件、房屋質量較好,絕大部分拆遷改造農戶選擇回購新型農村社區房屋,選擇貨幣化安置的群眾比例大大降低。客觀上造成了農戶分流比例失衡、農房改善收支難以實現平衡的現象。建議省委、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將貨幣化結算納入農房改善專項資金保障范疇,抬高貨幣化結算基點,提高群眾進城進鎮購房的積極性,有效減輕基層因“用地指標加大、建筑成本增加、管理難度上升”帶來的疊加壓力。充分考慮市、縣實際,根據實際改善的農戶數量發放獎補資金,去除獎補政策中帶有限制性條件的相關因素。從省級層面統籌土地指標交易,平衡財政收支。同時,加大市場化運作力度,有效整合盤活農村復墾土地、集體資產等各類資源和資產,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投資,切實破解資金投入瓶頸。
鄉村建設論文范例:美麗鄉村建設的邏輯理路
強化產村融合,謹防農房建設的“二次空關”,大力推進農村發展。蘇北不少地方在推進農房改善過程中未能有效運用系統化思維,未能充分考慮群眾生產生活的綜合性需求,雖然解決了“住的高質量”,但是未能實現深度融合“生活的高質量”,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就業創業以及致富的問題。建議省委、省政府加大農房改善工作指導力度。新建新型農村社區要妥善解決好農民集中居住后的生產生活問題,將農房改善實施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融為一體,同步謀劃,同步實施,著力構建居住與產業相協調的產城(鎮、村)融合體系。既有效解決農民的就業創收問題,又為企業輸送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從而以產業的集聚發展、特色化發展有力支撐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為推進城鄉融合和繁榮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源泉。
突破機制藩籬,消除農房建設的“城墻壁壘”,全面激發后續動能。首先,早期蘇北農房建設幾乎沿路傍水,呈“一”字形或“非”字形,基本上不涉及基本農田,但新型農村社區的設計和建設大多為塊狀、團狀,有的不在原村莊舊址上建設,這就涉及侵占基本農田的問題。建議省委、省政府和國土部門結合蘇北農房建設實際,在保證永久性基本農田面積不變的前提下,不斷增強政策的靈活性,有效解決蘇北農房集中居住點用地指標的審批瓶頸。其次,農房改善后,農房、農田實現“雙集中”,如何把集中后的土地利用好并發揮出最大效益,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建議省委、省政府及國土、住建等相關部門強化政策引導和工作指導,在面上探索組建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激勵農房改善搬遷農戶以承包地入股,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再次,隨著農村居住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固有的生活方式一時還難以融入城市化軌道,各種陳規陋習短期內還難以消除。建議從省級層面出臺政策,加大對蘇北新型農村社區的后續管理力度,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行動,形成產權明確、邊界清晰、效益明顯的鄉村公共空間格局。
作者:祁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