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1月19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基于存量規劃的背景,針對我國城市發展中已有的存量土地,以建成區存量空間為主要對象,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集約化發展,盤活城鎮存量空間,進行更新設計,完善城市功能,延續歷史文脈,塑造特色城市風貌,對城鎮發展極具意義。該文通過對泰安市古城區存量空間的分析,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探尋城市更新的設計方法,以期修復當地的文脈特色,重現古城輪廓、格局和風貌,達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空間品質,盤活城鎮存量空間的目的。
關鍵詞存量規劃城市更新城市設計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城市建設雖然經歷了曲折的道路,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總的來看,我國城市建設經歷了三個快速發展階段:①建國初期,恢復生產是主旋律,我國大力發展工業生產,這一時期伴隨著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大量城鎮,其特點為追求簡潔的建筑立面、實用的功能以及均等性;②改革開放后,為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各地紛紛設置經濟開發區,將規模大、效益好的企業遷入,城市框架得以大大拓展;③進入21世紀,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房地產業大行其道,“填空”般在城市邊緣地區不斷矗立起新樓盤,城市規模極速膨脹。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城市無序蔓延現象日益嚴重[1],由于土地資源的過度消耗,國家開始劃定嚴格的生態紅線,城市的擴張式發展受到極大制約,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出要有效控制建設用地總量,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2]。與此同時,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后,早期建設的城市區域由于建設投入不足、人口大幅增加、市政設施普遍老化和超負荷[3],環境日益惡化,風貌千篇一律,已不再適應如今的生活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城市的整體品質。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后開始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對歷史文化的保護也有了新的理解,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保護和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塑造特色城市風貌”和“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等城市建設發展方向。基于各方面的原因,當下城市發展的模式已從“增量擴張”全面轉向“存量更新”,從“粗放型發展”轉向“精細化發展”、從“以需定供”轉向“以供調需”[4]。
1基于存量規劃的舊城更新城市設計
1.1存量空間
存量與增量相對應,就城市空間而言,主要指已經存在的各類建設空間[5]。在城市規劃的視角下,存量空間既包含經過統一規劃而建的居住小區、商業設施、配套服務、辦公、綠地公園等,也包括老舊住宅、街巷等民眾自發建設形成的空間;而在城市設計的視角下,存量空間既包含已作為建設用地使用的土地資源,也包括由現有建筑物組合而成的城市公共活動空間。
2013年中央城鎮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等城鎮發展建設原則,近幾年國家陸續出臺的“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城市雙修”、“棚改”等一系列政策,積極引導各城市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未來,我國城市發展必然將進入以存量空間資源的利用為核心的階段,而存量空間的管理、優化、更新盤活將成為城市規劃的重要任務[7]。
1.2存量規劃
存量規劃指的是通過城市更新等手段促進建成區功能優化調整的規劃[7],存量規劃不以城市用地的擴張為基礎,而是以用地效率為主要參考指標,舊城更新、產業升級等是其中重要的規劃內容[8]。存量規劃不再將城鎮土地擴張作為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因,而轉向功能調控與資源再分配[9]。存量規劃順應我國城鎮發展從“增量擴張”向“存量更新”轉型的整體思路[10],在不新增建設用地的前提下,以建成區存量空間為對象,以優化調整為主要內容的各類規劃[11]。2016年我國劃定首批城市開發邊界,各大城市紛紛提出了以存量開發為核心的內涵式增長戰略[12]。
1.3基于存量規劃的舊城更新城市設計
基于存量規劃的舊城更新城市設計,著眼于老城區的系統性更新,盤活城市存量空間,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集約化發展。基于存量規劃的舊城更新城市設計,是在進行全面詳實的現狀評估、深入挖掘存量空間潛力的基礎上[13],以延續城市文脈、修補城市空間肌理、完善城市功能為主要目的,促使老城區煥發新的活力為目標。
2實踐探索——泰安市古城區城市設計
泰安市古城區城市設計依托城市雙修的建設理念,以問題為導向,針對復雜的泰安老城核心地段提出更新策略,以適應城市新的發展需求,是基于存量規劃、針對老城更新的一次實踐探索。宏觀層面,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關于留住城市特有基因的政策;中觀層面,針對城市主導產業和居民生活服務功能的現有問題,整合存量資源,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服務能力;微觀層面,對現有建筑、開放空間以及城市肌理等要素進行分析和評價,確定騰空土地資源,挖掘城市文化內涵,提出具體更新策略,重塑古城風貌,提升城市形象,為古城區整體更新的規劃管控和分步實施提供依據。
2.1項目概況
古城區是泰安市傳統的商業中心,位于泰安市區的幾何中心,是由岱宗大街、虎山路、財源街和奈河圍繞的岱廟及其周邊區域,用地面積132.8hm2。目前,古城區的主體空間被老舊住宅和沿街商鋪占據,環境已逐步惡化,活力正在衰退。自身功能的缺失和感知的錯位,造成古城區的價值難以兌現。近期,隨著《泰安市城鄉一體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和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泰安市已將古城區作為提升城市形象品質的重要區域。
2.2問題梳理
古城區目前主要存在六大問題,①古城格局不清晰,空間上難以辨識;②整體缺乏傳統風貌,除岱廟、美以美會等少數歷史建筑外,均為普通老舊建筑;③多數傳統街巷及以之為依托的街巷生活消失;④古城的現有功能與其定位不符,缺乏旅游服務設施;⑤道路系統不完善,主干路切割古城;⑥開放空間不足,除岱北文化公園外再無其他公園和街頭綠地。
2.3設計策略
本次城市設計在總體構思上,以存量挖潛為基礎,綜合評估和利用存量空間,以城市功能為依托,文化特色為脈絡,再現古城格局,重塑城市風貌,盤活存量空間,提升環境品質,解決古城現狀問題與城市發展的全新要求之間的矛盾。本項目綜合考慮古城現狀及上位規劃,綜合分析多方面因素,提出三大策略:
(1)功能引導策略對泰安市旅游業整體發展狀況和旅游配套設施供給現狀進行分析,通過與青島等知名旅游城市對比尋找差距和突破口。據分析,泰安市旅游產業結構不完善,供需矛盾突出,中高端酒店、餐飲等設施不足,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中高端游客的需求。設計中通過對古城注入旅游觀光、文化娛樂、酒店餐飲、休閑購物等元素,打造展覽、論壇及修學研討等文化功能,提升商業服務和配套水平,使古城功能與定位需求更加契合。
(2)區域聯動策略著眼于城市整體發展,本設計建議泰山區政府等機關行政單位遷至東南片區,置換土地功能,為古城區的發展騰出空間,并帶動城市邊緣地區發展,強化主城區與徂徠山汶河新區之間的聯系,進而實現城市總規提出的“中優南拓”的空間增長策略。
(3)歷史再現策略設計通過再現古城意象、勾勒古城輪廓、完善街巷布局,來強化由泰山、古城、蒿里山構成的“天堂仙境——人間鬧市——厚土大德”三重空間格局,促進泰安歷史文化內涵的呈現,推動核心區域空間特色的重塑。
2.4設計目標
本次城市設計以傳承歷史文脈,修復古城格局、傳統風貌以及生活方式,還原古城本來的樣子為目標,打造復合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優化交通組織,提供充足的開放空間。①重塑古城格局——復興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再現城市記憶——恢復城市公共生活與空間印象;③引領時尚生活——融匯現代城市生活方式與旅游服務產業發展。
2.5設計要點
為實現上述設計目標,本次城市設計從五方面著手,盤活存量空間,重塑古城風貌格局,使古城煥發新的活力,帶動泰安城市建設的整體發展。
(1)修復古城格局,勾畫古城總體輪廓設計依托東湖公園和岱北文化公園,沿財源大街、青年路、岱北街、虎山路設置帶形遺址公園;原址復建泰安門,作為古城標志,其他古城門通過設立標識物、3D投影等方式呈現;岱廟西側設文化體驗公園,復建“曹公渠”營造護城河意象,與東湖公園貫通打造環古城綠帶,形成古城的空間格局。環古城綠帶設置風格統一的情景雕塑、標志物、小品和服務設施,完成古城輪廓的勾畫。
(2)修復整體風貌,恢復古城傳統印象通過22處歷史建筑的調查,古城可分為唐宋、明清和民國三個風貌區,岱廟主體建筑為宋代真宗封禪時所建,為唐宋風貌區;岱廟周邊有老縣衙等明清風貌的建筑,以古城內除岱廟外的區域為明清風貌區;西關地區現存有萃英中學舊址、美以美會西洋樓等民國時期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以西關地區為民國風貌區。設計中遵循“整治為主,適當復建”的原則,避免“大拆大建”,通過對存量建筑的功能、質量、風貌等方面進行評價,確定拆除建筑和騰空地塊,按所處的區域的整體風貌對現狀建筑加以改造,恢復古城的傳統意象。
(3)修復傳統街巷,重塑街巷生活方式據民國時期泰安城市圖所示,古城老街巷共89條,經實地調研,現存老街巷僅30條,昇平街、岳晏街等10條老街巷已重建為城市干道;西青龍街、施家東巷、靈芝街北段等不具備恢復條件;昇平街、登云街、圣泉街、青龍街等8條老街巷有條件恢復,可形成較為完善的街巷格局。除修復傳統街巷的肌理外,設計中注重塑造舒適的街道尺度,從而有效地鼓勵步行和社區交往[13],重塑傳統街巷的生活方式,如增加東青龍街的商業設施,促使街巷生活的發生;通過風格化改造提升關帝廟街的街道風貌,融入整體風格;復建昇平街沿線的府衙、文昌閣等歷史建筑。
(4)修復歷史片區,激活配套服務職能為激發古城區活力,本次城市設計環繞岱廟打造“仰圣復興”、“通天盛世”、“夢回西關”、“岱北尋蹤”四個功能片區。“仰圣復興”片區設置泰安博物館古建筑群,以文廟、文昌閣、府衙、岱麓書院等多個復建的古院落組成,其中府衙設賓館功能,其他院落常設展館、臨時展館、主題展館以及民間收藏館等,岱麓書院作為研究泰山文化的學者的修學研討場所,定期舉辦泰山文化、儒學文化、宗教文化等主題論壇活動,地面鋪裝采用歷史時間軸的圖案,打造開放式封禪文化體驗街區。
“通天盛世”片區依托通天街、鄆州街、全福街打造反映民俗特色、市井文化的通天盛世明清風貌商業街區,其中通天街打造民俗文化展示街,鄆州街、全福街打造特色美食商業街,通過項目策劃,對泰安本地的老字號、傳統店鋪加以展示,塑造復古風貌的功能片區。“夢回西關”片區位于岱廟與奈河之間,是歷史上最熱鬧的地區,設計憑借奈河東路改道騰空的河濱區設置奈河左岸休閑體驗帶;北新街打造餐飲酒吧主題的夢回西關民國風情商業街區;依托美以美會教堂、中華圣公會等歷史建筑的風格設置美式草坪和英式花園,豐富公共開放空間;復建青巖書院作為休閑書吧,豐富室內休閑空間。“岱北尋蹤”片區以岱北文化公園依托,騰退公園東側的單位職工家宿舍,將功能置換為高端賓館和院落式住宅;沿東青龍街和楊氏門樓開設沿街店鋪,打造創意時尚街區。
(5)修復道路系統,引導交通有序分流
本次城市設計采用三個措施解決東岳大街車流與古城游客的矛盾,①在東岳大街設置下穿隧道,使過境車輛通隧道越過古城;②利用青年路、財源大街、虎山路形成車行環線,引導古城區車輛有序繞行;③利用岱宗大街、校場大街、靈山大街和迎春路等外圍城市道路疏解古城周邊的車流。岱廟前東岳大街路段改造為昇平街歷史人文景觀大道,僅允許公交車通行。此外,在塑造仰圣街、北新街等特色街道時順勢打通街巷的“毛細血管”,完善古城區的支路網。
結語
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隨著土地資源的消耗,由“增量擴張”向“存量更新”的轉變是中國城鎮的發展的必然結果。近年來,我國東南部各大城市已相繼進入以提升質量、盤活資源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更強調存量用地和空間盤活[14]。經過長期的發展建設,城鎮的存量空間必然成為城鎮空間的主體,存量規劃也將成為城鎮發展重要的公共引導策略,在今后的城鄉規劃體系中將占據主導地位。
基于存量規劃的舊城更新城市設計,著眼于老、舊城區的整治和更新,重點在于落實上位規劃,理順規劃區域在城市中的定位與其所承擔的職能,通過對區域內的土地使用性質、交通組織、建筑質量、建筑風貌、生態環境等要素的評價,梳理可騰退的空間,整合可利用的資源,挖掘城市文脈,以此為基礎制定針對性策略,從而實現盤活存量空間、修補城市肌理、塑造特色風貌的目的,進而起到完善城市功能、激活城市發展動力、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作用。
規劃師評職論文范文:景德鎮三寶村民宿景觀規劃設計
摘要:探究景德鎮三寶村民宿景觀設計,為打造一個既富有文化內涵與地域特色,又符合鄉村民宿環境的休閑、體驗式度假村提供設計思路。通過自然與人文共生、傳統與現代互融、文化與特色彰顯、休閑與體驗結合等方面整理設計思路,并對三寶村民宿景觀的功能分區、道路規劃及主要景觀的設計展開詳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