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3月23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發展也邁入了新的臺階。闡述了在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對城鄉規劃轉型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詳細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城鎮化,城鄉規劃,轉型
1城鄉規劃的轉型背景
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城鎮化對與于我國這個人口大國的經濟以及社會發展一直是一個歷史現象。城鎮化所造成的環境惡化、社會矛盾在規模和復雜性方面是前所未有的。在經濟增長迅速的沿海地區,許多農村縣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作為兩個快速城市化的集群為例。據有關數據表明,市區內有兩種類型的城市化空間混合[1]。
一是城市國家管理的城市項目向外擴張;二是村集體發起并限制在內的農村工業化和非農業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實施經濟改革以來,已建立工業和市場網絡的地區附近城市的村莊逐漸多樣化經濟多為非農業經濟,但較不發達地區和村莊仍主要從事農業耕作。因此,城鎮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劃不合理等促進了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規劃的轉型。自2012年提出“新型城鎮化”概念以來,城鎮化的發展就要以科學的、合理的方式發展,傳統的導向式、片面式發展已經不能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城鄉規劃的轉型是實際發展的需要。
2新型城鎮化下城鄉規劃轉型面臨的挑戰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一些經濟發展快速的沿海地區農村農業經濟已經明顯轉變為城市工業經濟。農村在快速變化同時,面對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面積低,自給農業已成為農村生產的主要模式。由于無法帶領農民走向繁榮,非農業經濟一直致力于農村發展。在農村發展過程中爭取生產力的鄉村社區的過渡發生在集體合作與個人努力之間的緊張關系之中。后者通常必須優先于前者,因為生產力需要激勵[2]。
然而,如果村莊不再作為單元存在,許多貧困地區的村莊就會發生集體經濟衰退和收入減少的情況。許多受過良好教育和有能力的年輕人就會離開,一些老人孩子,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就會留下來,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如何在非農業發展的同時保留村莊作為一個可行的單元是可持續城市化的重要問題。同時,在集體農業被個體家庭農業取代之后,產生了一些集體農村工業化現象。然而,這種農村工業化形式在無情的市場競爭下只是曇花一現,并被效率更高的私營和全球企業所取代,最終不能實現協調發展。
3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規劃轉型策略
3.1促進城鄉協調差異化發展
農村發展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向城市移民往往受到農村貧困的推動,農村貧困不可避免地導致城市貧困,城市也無法為移民涌入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因此,在新型城鎮化實施的大背景下,要注重城鄉和區域協調的規劃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多余的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城鄉規劃轉型更加科學,從而實現轉型目標。
3.2注重新型規劃理念的融入
傳統的規劃理念往往以犧牲環境以及人們生存條件為代價,新型城鎮化的理念是在新的歷史背景條件下提出的,以人為本是新型規劃理念的核心部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城鄉協調差異化發展,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做到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有共同的發展機會。因此,城鄉規劃要深入基層,聆聽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打破傳統城鄉規劃理念,充分理解新型城市化的內涵。
3.3將小城鎮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節點
快速的城鎮化和城市擴張在中國產生了大量的城市農村社區,其中兩種典型的范例是城市邊緣村(成邊村)和城市村(城中村)。這個城市化的農村社區通常是一個非正式住區,住房質量低,缺乏與城市邊界相鄰或融合的規劃監管。同時,成邊村正在轉變著傳統的農村社會經濟特征。在沒有規劃準則的情況下,成邊村的演變在于積極拆遷,面對快速的社會經濟轉型。
拆遷重建模式將不再是中國城市化農村社區的具有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但后生產主義倡導的文化驅動創造力下的替代反應將在新的城市化時代產生積極的再生戰略。由于缺乏正式的規章和規劃,成邊村和城中村的建設和維護是在自我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些舉措缺乏改善其建筑社區的動力[3]。與城市社區相比,大多數成邊村和城中村遠離現代化的城市性質,伴隨著相對低質量的建筑,嚴重的基礎設施缺陷,城市環境惡化,未能有效地融入城市化進程,無法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且對城市的形象有嚴重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新型城市化的背景下進行城鄉規劃要注重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注重成邊村和城中村地帶農民社會經濟特征,做到城鄉規劃轉型更加科學。同時要以人為核心,積極改善人民居住條件,關注城市功能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永潔.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廣東城鄉規劃改革探索[J].南方建筑,2015(4):4-8.
[2]王璐瑤.基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規劃轉型思考[J].建筑設計管理,2015(7):58-59.
[3]趙佩佩,顧浩,孫加鳳.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規劃的轉型思考[J].規劃師,2014(4):95-100.
城鄉規劃論文投稿期刊:規劃師在內容上均衡規劃理論、實踐和人物三大版塊內容,全面“關注城市熱點、探討規劃理論,分析典型案例、總結束實踐經驗,傳遞信息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