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11月07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研究主要是為了提升雙柏縣人居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從而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文章中對于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闡述,并提出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新理念和建設與保護并重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對策措施
雙柏縣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州南部,地處滇中腹地、楚雄、玉溪、普洱三州市交界處,東南與玉溪地區的易門、峨山、新平縣毗鄰,西與思茅地區的景東、鎮源縣接壤,北與楚雄市、祿豐縣相連,距州府楚雄58公里,距省會昆明210公里,是紅河源頭的重要生態屏障,是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
全縣國土面積4045平方公里,縣內無一平方公里的平壩,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9.7%,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全縣轄5鎮3鄉,84個村(居)委會,154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78.98%,居住著漢、彝、回、苗、哈尼等l8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9.9%,是一個集山區、民族、貧困為一體的農業縣,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縣,發展基礎差,但具備發展的獨特區位優勢和良好的資源優勢。“十三五”雙柏縣的發展定位是:建成彝州開放南大門、綠色經濟示范縣、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展示區。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經濟的必然要求
基礎設施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活動與人民生活活動的基本要素和載體,是保證一個地區經濟社會正常運轉的基本骨架和脈絡,也是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設施、通訊設施、供電供水設施、水利設施、地下管網設施、公眾娛樂休閑設施、環境衛生設施、災害防御設施等,它們在保證一個地區生產資料和產品的順利流通,以及信息的快捷、準確傳輸,改善區域投資環境,保證資源、能源的供應,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維護地區安全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一個地區的基礎設施薄弱,勢必會導致區域功能減退、發展能力嚴重受阻。因此,加強礎設施建設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是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一切生命體生存、生活、生產的空間、條件和載體,其建設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可持續發展的順利進行。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因素,如果生態環境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將不存在發展的基礎,可持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地區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3.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
基礎設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本質上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對基礎設施周圍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生物和自然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
3.1對地質的影響
基礎設施建設中,由于填方和挖方對地表擾動較大,并改變了原有的地貌,尤其是山體開挖,對局部山體穩定不利,可能會引發塌方、滑坡、軟土層滑移等不良地質災害,又因土表裸露,土質松軟,增加了水土沖刷量,造成河流、溝渠淤積,積水淹漫農田。臨時施工用地在機械碾壓、人員踩踏下,土壤結構發生了變化。
3.2對水資源的影響
3.2.1對水系的影響
基礎設施建設中水體多集中排放,會造成局部地方水流加快。工程建成后,由于工程阻隔原有水分的循環,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通路徑。這些都造成了地表水流動自然狀態的改變,在特定的區域條件下,這些變化會導致水土流失、水系的切斷、河流改道、改變地表水徑流機制等水環境問題。
3.2.2對沿線水質的影響
基礎設施建設施工期及營運期產生的污染物、施工廢渣、生活污水、路面徑流等會導致河流湖泊水質渾濁、懸浮物濃度增高,從而可使得地表水體因水質變化而影響水體的使用功能,特別是在水源地路段這種影響會更加敏感,同時它對地下水質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施工中排出的進入當地水源,造成水質變差。
3.3對土地利用的影響
基礎設施建設對土地的影響分為永久占地和施工期臨時占地。永久占地將使土地喪失其原有的功能,對土地生產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僅2015年一年,全縣基礎設施建征占用林地面積就達17200畝。施工期臨時占地對占地范圍內的土壤結構和植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改變了土壤的理化性質,對土地利用產生一定的影響。
3.4對植被的影響
基礎設施建設對植被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地表植被和土壤結構的破壞,導致植被覆蓋度降低,生物量和植物種類減少以及土層結構破壞,使區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下降,局部生態環境惡化。
3.5對景觀的影響
雙柏保存著比較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建設周圍的景觀被普遍忽視,常遭到破壞,與周邊環境呈現明顯的不協調,給人一種“瘡疤”的感覺,景觀的自然性與和諧性大打折扣。
4.“十三五”期間雙柏基礎設施建設
為了實現跨越式發展,切實提高雙柏人居生態環境和推動雙柏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基礎先行不動搖,雙柏“十三五”期間,將強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中型水庫1件、小(一)型水庫7件、小(二)型水庫25件、五小水利工程3146件;鐵路2條、高速公路3條、國省道項目4條、農村公路841.93公里、大橋5座、中橋2座、水運碼頭3個、通用機場1個,停機坪2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1座、35千伏輸變電工程2座、10千伏以上線路684公里,低壓線路225公里等,裝機27萬千瓦水力發電站一座(水庫淹沒影響總面積為31.176平方公里);到2020年,長途光纜達到700公里以上,廣播電視光纖干線網總里程達到5000公里。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在為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服務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破壞。
5.建設與保護并重,實現雙柏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中對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應包括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水土流失的控制、環境污染的防治以及生態景觀的修復和重建。以保證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為基本原則,以生態學的規律為指導,使基礎設施設計、建設和運營盡量減少對景觀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盡量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形成基礎設施和自然充分融合、景觀協調、生態優良的自然系統。
5.1樹立新的建設理念
5.1.1靈活設計理念
由于基礎設施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質條件、氣候氣象、社會環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都不相同,所以每一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都具有特殊性,為了適應環境,彰顯基礎設施的個性,設計中需要貫徹“靈活性”。
5.1.2生態優先理念
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把生態優先貫徹穿于基礎設施建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積極推進政策環評、戰略環評與規劃環評,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避開生態脆弱地區,優先考慮環境影響和生態效益。
5.1.3創新設計理念
在考慮安全性、耐用性、經濟性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周邊環境、景觀、美學、歷史、公眾及基礎設施建設對它們所造成的影響。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始終強調設計主題的確定及其體現、公眾的參與以及運用多學科設計方法的結合。
5.2對策措施
5.2.1貫徹新理念
目前,基礎設施建設中因設計工作深度不足、對細節的考慮欠缺,施工按圖索驥、創造性不足等原因導致基礎設施建設效果不盡人意的現象較突出。基礎設施工程設計貫徹新理念,加強動態設計,發現問題及時修改,根據實際情況加強不斷調整和優化,使設計與生態保護緊密聯系在一起,建設工程更貼近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保護和修復生態。
5.2.2地質保護對策
工程規劃設計時要加強建設區域地質、地貌,地形調查,查清地質成因和控制因素,對工程地質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評價,避開不利條件,據地質條件提出建筑物類型、結構、規模和施工方法的建議,預測工程建設后由于體開挖引起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塌陷;水庫建設引起浸沒、坍岸等對地表環境造成的影響,制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質條件及保護地質環境的措施。
5.2.3水環境保護對策
施工中將棄土、棄渣堆放在指定地點,采取防護措施,避免其流入水體;施工時產生的施工、生活污水和服務區產生的污水要進入指定排污管道或經過處理后方可排放;要在設計階段完善排水系統,特別是位于水庫、河流上的設施建設,要避免施工機械排出、泄漏的有毒有害物質直接排入水體。
5.2.4土地利用保護對策
基礎設施在選址、選線設計階段不僅要考慮節約投資,避開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不良地區,更要從保護土地進行設計,選址、布線設及服務工區等設施應盡員利用荒地、旱地,盡可能的少和分割農田、林地、草地,減少占地,避讓環境敏感區,減少對水利排灌設施的影響。
5.2.5植被恢復措施
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特征提出不同的保護恢復措施,保持原有土體的面層結構,在征用土地范圍內補種相當數量的同類物種,以保持生態平衡,結合土壤、氣候、光熱、水文條件,選擇適宜樹種,做到“適時適地綠化”,在工程施工結束后應通過封育措施,減少人為活動影響,促進植被的自然恢復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5.2.6景觀恢復措施
把主體設計與境觀工程設計有機地結合起來,采取預防和恢復措施保護自然景觀,在滿足工程計規范的條件下,調查建設工程周邊的植被特征,改善構造物的結構和位置,盡量減少工程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工程結束后,及時以多樹種、喬灌木相配套,置石景觀點綴等措施,對工程周圍進行了綠化、美化、亮化,將所建設施建成了綠色風景線(區)。
參考文獻:
[1]雙柏縣年鑒編輯委員會,雙柏縣年鑒(2016年)。
[2]雙柏縣發展和改革局,雙柏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3]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生態分院,云南林業生態,2016年第四期。
林業論文投稿期刊:《林業與環境科學》雙月刊,中文版ISSN 2096—2053,CN 44—1723/S,創刊于1985年,由廣東省林學會和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主辦,廣東省林業廳主管,是廣東省唯一的林業專業學術刊物。協辦單位為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廣東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深圳市北林地景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廣州碳匯林業有限公司和廣東省濕地保護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