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0月21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建設“交通強國”作為強國戰略目標之一,開啟了中國交通建設事業現代化的新征程。交通強國戰略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深厚的思想源流以及豐富的科學內涵。在新時代,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建設交通強國應該注意思考諸如中國交通建設事業的主要矛盾變化、“中國速度”與“中國深度”如何兼顧、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如何現代化等問題。
關鍵詞:交通強國戰略;運能和運量;中國速度;中國深度;交通治理體系;交通治理能力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將建設交通強國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納入國家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戰略之中。交通強國戰略的提出,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新時代“交通強國”戰略的重大意義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交通建設事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許多成果甚至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國已成為交通大國,但距離交通強國的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交通規劃的統籌尚需加強、交通治理手段還不夠先進、掌握運用智能交通技術的能力還不足等問題比較突出。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交通強國的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為中國交通建設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交通建設事業始終以滿足國家運輸需求為中心,以完成國家分配的運輸任務為目標,服從于國家發展規劃。改革開放以后,交通建設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主要圍繞緩解運能和運量這一主要矛盾而展開,交通建設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無論是交通運輸網絡規模,還是運輸服務保障能力,或者是交通運輸行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都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進入了交通大國行列。
進入新時代,面對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社會出現的新變化,國家發展的新目標,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建設交通強國的戰略目標,這就為新時代中國交通建設事業指明了方向,將推動中國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
(二)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建設交通強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先行引領和戰略支撐。可以說,交通運輸是興國之利器、利國之基石、強國之先導。”[1](P10)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建設事業在發展經濟、鞏固國防、聯通區域、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基礎性的重要作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包含建設交通強國;建設交通強國,也必然要求圍繞和聚焦這個總任務。”[2]
交通建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行業,交通強國戰略的提出,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鐵路快速發展,1952年全國鐵路的營業里程僅有22876公里,客運量為16352萬人,貨運量為13217萬噸[3]。
到了1978年全國鐵路的營業里程為51700公里,客運量為81491萬人,貨運量為110119萬噸[4];而到了2017年全國鐵路的營業里程達到了127000公里,客運量達到了308400萬人,貨運量達到了368900萬噸[5],運輸力量大大增強,運輸效率不斷提高,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經濟騰飛做出重大貢獻。
(三)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創造條件
習近平在談到“一帶一路”建設時強調:設施聯通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就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習近平指出:“設施聯通是合作發展的基礎。我們要著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的聯通,聚焦關鍵通道、關鍵城市、關鍵項目,聯結陸上公路、鐵路道路網絡和海上港口網絡。”[6]
設施聯通也就是廣義上的“大交通”,就是指要以“大交通”為紐帶實現國際間的互聯互通。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交通強國戰略,不僅會大力推動國內交通建設事業的發展,同時也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保障,確保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網絡等基礎設施能夠實現互聯互通,從而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推進創造條件。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交通建設已經在實現互聯互通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截至2018年7月,“我國已經和‘一帶一路’沿線16個國家和2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運輸協定等方面的合作文件。……建成了蒙內鐵路、亞吉鐵路等境外鐵路。……雙邊和區域海運協定總數達38個,覆蓋沿線47個國家。……在民航方面,目前,我國已與沿線62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與沿線43個國家實現直航”[7]。
二、新時代“交通強國”戰略的思想源流
“交通強國”戰略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和長期的歷史實踐。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庫中、在凝聚了先人智慧的歷史長河里、在世界交通強國的發展實踐中都能找到交通強國戰略的思想淵源。探究交通強國戰略的思想源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的重要價值。
(一)“交通強國”戰略是對馬克思主義交通建設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庫中不乏對于交通建設思想的相關論述,這些交通建設思想都蘊含著一個核心觀點,即以機器為動力的交通運輸業是一種適應了大工業的生產方式,將有助于推動現代工業社會的大發展。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一書中指出:“你一旦把機器應用于一個有鐵有煤的國家的交通運輸,你就無法阻止這個國家自己去制造這些機器了。
如果你想要在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里維持一個鐵路網,那你就不能不把鐵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種必要的生產過程都建立起來,而這樣一來,也必然要在那些與鐵路沒有直接關系的工業部門應用機器。所以,鐵路系統在印度將真正成為現代工業的先驅。”[8](P860)
馬克思還進一步解釋道:“由鐵路系統產生的現代工業,必然會瓦解印度種姓制度所憑借的傳統的分工,而種姓制度則是印度進步和強盛的基本障礙。”[8](P860-861)馬克思認為,以航運、鐵路、電報等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體現為一種先進社會生產力,在打破傳統農業社會壁壘、推動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成為了馬克思主義交通建設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交通強國戰略,正是在繼承這一基本觀點基礎上,結合新時代中國發展面臨的新變化、新情況、新目標而得出的。
(二)“交通強國”戰略是對中國傳統交通建設智慧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道路通,百業興”是中國傳統交通建設智慧的體現。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就意識到了交通建設對于“政通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車同軌”的重要戰略舉措。同時,以咸陽為中心,修建馳道和直道,向四方輻射,以圖形成全國的交通干線。這些舉措不僅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起到了維護和鞏固政權統一的作用,而且還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助推了秦朝走向強盛。“這些政策的實施,對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9]這是中國傳統交通強國思想的開端。
盡管最終秦朝的統治并沒有因此而得以長久鞏固,但其重視交通建設的舉措還是給了后人極大的啟示。例如,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西漢王朝與西域的交通,從而加強了西域各地與中原地區的文化貿易往來,并使西域正式納入了西漢王朝的版圖。古代絲綢之路的興起,使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成為了現實,促進了東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對民族國家的意識覺醒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近代以來,孫中山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即“交通為實業之母”。他強調:“惟吾有求于一般國民之注意者,先當知振興實業,當先以交通為重要。”[10]在眾多交通方式中,孫中山格外重視鐵路的建設,在《實業計劃》中孫中山構筑了一個全國鐵路交通網,以求能夠通過鐵路建設來促進實業大發展,推動國家走向強盛。
盡管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但這卻是交通強國實踐的一次嘗試。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將中國傳統交通建設智慧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并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進行了創新性發展,使其在交通強國戰略中擺脫了歷史局限性,獲得了新的時代內涵,為我國的交通建設貢獻智慧。這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
(三)“交通強國”戰略是對世界交通強國歷史發展經驗的總結和吸收
縱觀世界交通強國的發展歷史,交通建設與國家經濟發展總是相輔相成,緊密結合的。交通建設能力的強大可以促進國家經濟實力的強盛;反過來,國家經濟實力的強盛又進一步提升交通能力建設。例如15~16世紀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由于掌握了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術,一度成為了海上交通強國;17世紀,荷蘭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則更勝一籌,一躍成為了“海上馬車夫”;18世紀,隨著蒸汽機的出現,英國迅速掌握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交通技術,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并依靠汽船、火車等先進的交通工具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從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經濟強國[11]。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交通技術的不斷更新,美國進一步加大了對鐵路、公路、航空、航海等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此外,二戰后的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的經濟也因重視交通建設而迅速得以恢復和發展,尤其是在掌握了高鐵技術之后,這幾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在高速鐵路的巨大拉動效應中重獲新生。對此,有日本學者分析:“回顧新干線開通以來半個多世紀所帶來的最大成果,可以說是隨著人們實現更廣范圍的移動,刺激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使國家充滿勃勃生機。
……日本人一天的生活圈在過去的半個世紀有了飛躍性的質的變化。”[12]這些國家的歷史發展事實證明,加強交通建設是推動國家走向強盛的重要手段。“從世界交通強國的歷史演變來看,擁有高水平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世界領先的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高品質的交通保障服務能力,有力地支撐了人員往來、物資交流和對外溝通,成為推動強盛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交通強國,引領著世界交通發展的潮流。”[1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交通強國戰略,正是對世界交通強國歷史發展經驗的總結和吸收。當然,中國建設交通強國的目的不是為了稱霸世界,而是為世界經濟的發展貢獻中國力量,更是為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
三、新時代“交通強國”戰略的豐富內涵
交通強國戰略的內涵是對新時代中國“強起來”這一偉大飛躍的具體反映。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14](P8)。在新時代推動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新征程中,交通強國戰略正是題中應有之義。
(一)交通自身要強
交通自身要強,即“國家在交通方面實力強”,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建設交通強國的核心內涵就是要使交通發展走在世界前列,包括交通保障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交通技術創新能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有優勢,交通建設標準被國際所認可和推廣,交通服務能力和治理能力實現科學化、現代化,交通人才培養能力走在世界前列等等。只有交通實力變得強大,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才有基礎保障,國家的各方面建設才能在交通的串聯下真正得以發展。
(二)交通能促國強
交通能促國強,即“通過交通使國家強大”[15]。世界交通強國的歷史發展事實表明,交通確實能夠促使國家變得強大,交通強國戰略不僅是手段更是一種目標。在新時代,發展交通事業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動國家走向強盛,包括交通運輸貢獻率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較大份額,交通能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先行官”的作用,能滿足國家發展的運輸需求,能有效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并且能真正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等。這既是交通強國戰略的目標使然,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需要。
(三)“大交通”促“天下”強
“大交通”促“天下”強,這與“一帶一路”倡議的蘊意是極為吻合的。通過交通來聯通天下,造福世界各國人民,助推各國共同繁榮,是交通強國戰略的根本追求,也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旨歸。“交通不是簡單地實現空間位移的地理暢通,而是以地理暢通為基礎的業興、政通、人和,是經濟與技術、產業與社會、政治與文化的大融合。”[16](P158)
在交通強國戰略背景下,我們對于交通的根本追求不再局限于地理暢通,而是在此基礎上綜合了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等多種因素的融合發展,即稱其為“大交通”。正所謂“天地交而萬物通”,交通強國戰略的根本追求并非只是狹義的路通貨暢,更在于政通、人和、文融。
“促進文化交融,實現人心相通,同心打造‘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交通的理想境界和終極目標。”[16](P160)立足于“大交通”的思維來理解交通強“天下”,體現了交通強國戰略的根本追求,這不僅豐富了其內涵,還使得其價值蘊意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四)交通可惠民生
新時代,人民對于交通需求發生了新變化,美好交通需求增加,交通服務于人民的宗旨更加凸顯。因此,在交通強國戰略背景下,交通建設應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智能發展、安全發展,交通發展成果應由人民共享,交通運輸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交通服務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總之,交通強國戰略就是要“全面建成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更綠色、更智慧、更可持續、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得到充分發揮,交通運輸業實現現代化。”[1](P10)交通為民,體現了交通強國戰略的本質內涵,更凸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交通建設事業的特色。“交通強國”是中華民族向“強起來”目標進發的重要環節,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基本要求。
四、新時代建設交通強國的幾點思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交通建設事業也進入了新階段。“建設世界交通強國是一個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長遠性意義的戰略性目標。”[17]要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一)建設交通強國要解決的主要矛盾
不僅是運能和運量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的重大科學論斷,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4](P9)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交通建設事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
從新中國建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改革開放初期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再到現在的基本適應甚至能在經濟發展中起到“先行官”作用,中國交通建設事業始終圍繞著解決運能和運量這一主要矛盾而展開。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的中國已成為世界交通大國,諸多交通指標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交通運輸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但與此同時,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對于交通運輸的需求不再僅限于滿足運量,其安全性、舒適度、便利性、環境、服務等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鐵路根據新時代旅客服務需求的新變化,“大力推廣自助驗票進站、車站智能導航、站車WiFi等新服務,……以多品類、差異化、人性化的特色服務,持續改善旅客出行體驗。”[18]
此外,各個交通行業也紛紛結合新時代人民對交通需求的新特點,在運輸保障、物流快運、綜合服務、國際聯運等方面進行了調整和改進。人民對于美好交通的需求和交通建設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當前中國交通建設事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因此,在建設交通強國的進程中,應當著力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尤其應注重交通建設的質量和效率問題,而不是醉心于交通數量和規模建設。
(二)建設交通強國要在發展“中國速度”的同時兼顧“中國深度”“中國速度”,是指中國交通建設的速度;而“中國深度”,則是指中國交通所蘊含的文化深度。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交通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展現出了“中國速度”帶來的震撼,也孕育出了一系列有著深刻內涵價值的交通文化,如交通建設制度與標準、交通建設精神、交通文藝作品、職工文化活動等等,這些交通文化建設在推動中國交通事業的發展歷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彰顯了“中國深度”。
但長期以來,一些人只看重中國交通建設規模的擴大、技術的不斷進步,忽視文化建設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深度”建設的薄弱,使得一部分人難以理解“中國速度”的建設成就,對于中國交通的發展持一種懷疑態度。他們感受到了中國交通發展帶來的速度變化,卻未能深刻體會到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深度,這說明交通文化建設沒能跟上交通技術發展的步伐,兩者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因此,建設交通強國就應該在創新交通技術、完善交通綜合網絡體系的同時,加強交通文化建設,如積極建設鐵道博物館、航空博物館、汽車展覽館等,以拉近交通與大眾的距離,增進群眾與交通行業的互動,從而加強人民群眾的交通文化自信。
此外,在新時代背景下,應當充分弘揚交通領域的建設精神,如“高鐵精神”、“大飛機精神”等,增強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建立中國制度、中國標準、中國規范、中國精神等強化中國交通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助推“一帶一路”倡議的交通建設進程中,更應該賦予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將其凝練為一種先進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方式,從而使中國的交通文化走向世界。
(三)建設交通強國要推進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交通強國的重要標志。只有當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達到了現代化的標準,交通強國的目標才得以實現。盡管當前中國交通建設事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不足,比如交通擁堵嚴重、交通事故處理緩慢、交通利用率不均衡等問題仍然是頑疾。“從交通治理現狀來看,交通治理體系與交通主管部門期許的治理目標之間存在‘脫嵌’的狀況。”[19]
隨著智能交通、綠色交通、安全交通等新的交通發展理念的出現,傳統的交通治理體系和理念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因此,在建設交通強國的進程中,著力推進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在建設交通強國進程中,還應該注意交通強國戰略與其他強國戰略的相互關系,做到彼此間相互配合、相互推動、形成合力,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楊傳堂.新時代開啟建設交通強國新征程[J].人民交通,2017,(11).
[2]中國水運編輯部.正確認識交通強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系[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7,(12).
[3]鐵道部檔案史志中心.新中國鐵路五十年[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42.
[4]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3)[DB/OL].(2018-12-03)[2019-09-07].中國政府網.
交通方向論文范文:小議公路交通發展中的信息服務-交通運輸論文
摘要:本文從公路交通發展中信息服務的重要性入手,分析指出當前我國公路交通中的信息服務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指出如何才能更好的發揮信息服務在公路交通發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服務 重要性 問題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