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6月26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文章分析科技期刊傳播模式演變的過程及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提出新時代科技期刊的傳播策略。通過分析科技期刊的信息傳播過程,指出科技期刊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多種傳播媒介簡單相加、內容生產與表達形式不“匹配”、多媒介傳播互動性差等問題。提出進入智能互聯及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應直面變革與挑戰,轉變思維模式,充分利用新技術,實現全媒體融合傳播,精準滿足用戶需求,推進增強出版、智慧出版模式,構建智能、立體、交融的學術期刊傳播體系。
關鍵詞:科技期刊;信息傳播;媒體融合;傳播障礙;增強出版;智慧出版
隨著計算機技術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其在出版方面的廣泛應用,科技期刊的出版及傳播模式不斷演變,媒介形態不斷更新,傳播方式不斷創新。傳播作為科技期刊的四大核心功能之一[1]1216,最能反映科技期刊的媒體屬性,也是受技術影響最大、最先發生變化的領域。
近些年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及移動終端的普及,改變了科研人員獲取信息的方式和習慣,亦改變了用戶與信息的關系,如何使有效的信息與目標用戶快速、精準地匹配成為學者及出版者的共同追求。本文分析不同產品形態下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科技信息的傳播模式及傳播特點,指出現階段學術期刊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媒體融合及大數據時代下科技期刊的傳播策略,旨在為科技期刊提升傳播能力提供借鑒和思路。
一、科技期刊傳播模式演變
科技期刊基于人們對學術信息交流與共享的需要而產生,既承擔傳播知識理論的功能,又擔負推動科技發展的使命。根據傳播技術對科技期刊發展的劃時代意義,科技期刊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印刷時代(17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和數字網絡時代(20世紀90年代至今)兩個大的歷史發展階段[1]1217。在印刷時代,紙質科技期刊處于傳播的中心地位,傳播路徑一般是“編輯部−圖書館−讀者”或“編輯部−讀者”,傳播路徑及傳播介質單一,并且紙質期刊在傳播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期刊提供什么樣的信息,讀者就只能看什么樣的信息。由于讀者只能通過閱讀紙質期刊來獲取學術信息,因此,科技期刊的訂閱量相對穩定,有廣告業務的科技期刊的廣告收入也相對穩定。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出版方面的應用,紙質期刊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戰,傳播秩序的穩定狀態也被打破。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科技期刊的出版及傳播逐步進入數字化與網絡傳播時期,隨著國家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實施,科技期刊的網絡版開始出現。其出版模式主要是在紙質期刊內容定稿后,依托大型權威數據庫或其他網絡出版平臺,以紙質期刊為母本,實現學術期刊內容的網絡化傳播。
網絡傳播內容與紙刊內容基本一致,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傳播技術對傳統發行體系的改造上,本質在于通過學術期刊傳播介質的變化,利用網絡拓寬期刊的傳播渠道,擴大期刊的傳播范圍。各商業數據庫通過自主研發的數字圖書館技術,和期刊編輯部展開合作,對期刊內容進行數字化改造。網絡傳播所具有的跨時間、大容量、雙向交互性及多重選擇性等優勢,使得受眾接受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受眾被動接受信息的傳播模式。科技期刊受眾從“被動的受眾”成為傳播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從傳播機制的邊緣進入到核心。[2]
商業出版集團的壟斷使得用戶獲取信息的成本大幅增加,遭到了科學共同體的強烈反對,OA(open access,開放存取)運動的開展及政府的介入,推動了OA模式的發展。2006年,以PLoSONE創刊為標志,學術期刊步入OA時代與多種商業模式的試驗階段[1]1221。隨著新媒介不斷涌現,傳播手段不斷創新,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方式更加便捷,網絡傳播、預出版、精準推送等模式大大縮短了論文發表時滯,科技期刊網絡版的靈活、高效、經濟、信息量大、交互性強等優勢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
在此階段,用戶處于傳播的中心地位,出版者也意識到用戶對于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性,紛紛采用新技術,改善辦刊條件,爭取優質資源,提升辦刊質量。雖然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流程尚未發生較大改變,但大部分科技期刊對傳統的選題策劃、組稿、審稿、編輯加工、排版、校對、出版、發行等工作進行了改革,建立起基于互聯網的網絡化、一體化、標準化的編輯出版工作范式,通過互聯網傳遞與發布信息,利用各種新媒體增加用戶黏性,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工作群等渠道實現信息的分享與交流互動。
二、現階段科技期刊傳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各項制度的出臺及期刊出版者對媒體融合背景下期刊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入,科技期刊的信息化建設日益受到重視,出版手段不斷更新,傳播路徑不斷拓展。數字采編系統的啟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開放存取的實現,促進了學術交流和傳播;微信公眾平臺的搭建,方便作者查詢稿件情況、獲取期刊信息以及開展良好互動,提升了服務作者的水平和能力。盡管科技期刊在數字化出版、期刊傳播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現階段期刊傳播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1. 沿用傳統紙刊模式,多種傳播媒介簡單相加
互聯網和大數據浪潮的沖擊,必然引起出版業態轉型及產業鏈的重構。互聯網重塑了人類交往方式,大數據改變了人類社會的信息和數據處理方式,這些都推動著傳統的出版生產體系和市場體系的變革[3]。然而,目前大多數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發展進度緩慢,編輯出版思維及出版模式仍沿用傳統紙刊模式,大部分期刊的數字出版仍是等刊物定稿后,再將數據上傳至期刊網站或發給商業數據庫以實現數字化傳播,又或是在微博或微信公眾平臺上加以呈現。盡管有多種媒介呈現科技期刊的內容,但都是以期刊為基礎,傳播內容立足于紙刊且滯后于紙刊,各種傳播媒介僅僅是簡單地相加在一起。可以說,目前多數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發展仍處于紙媒+PC端+電子出版的“相加”階段,未實現真正的相融。
2. 多媒介傳播內容簡單重復,與表達形式不“匹配”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及移動終端的普及,科研人員獲取信息的途徑和閱讀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根據不同的場景提供適合不同終端的信息表現形式及內容成為新時代科研人員對媒介的要求。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通過手機獲取學術信息已成為科研人員的一種習慣,但學術論文篇幅一般都比較長,盡管出版平臺能夠以流媒體形式呈現科技期刊信息,根據不同的閱讀終端提供自適應閱讀,給讀者帶來最佳的閱讀體驗,但如果只是進行紙本內容的簡單復制,在移動終端尤其是手機上閱讀一篇學術論文還是比較費時費力的。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技術特征與信息表達方式,科技期刊信息跨平臺傳播要解決內容生產與多媒介平臺表達形式的“匹配”問題[4]。要根據不同的媒介特點來組織科技期刊信息,使用戶在不同的平臺都可獲得良好的用戶體驗,同時,還需要在信息服務、知識服務等方面有所創新。
三、新時代科技期刊傳播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其在出版領域的應用,以移動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技術滲透到期刊生產和傳播的各個環節,引起出版傳媒業的革命性變化;大數據技術在出版行業的應用,推動科技期刊的出版和傳播呈現新的態勢。科技期刊的發展歷經傳統媒體時代、數字出版時代、媒體融合時代再到智能媒體、大數據時代,每一個階段都或多或少地為科技期刊的出版及傳播烙上時代的印記,引發出版及傳播模式的變革。面對不斷演變的新時代,科技期刊編輯應解放思想,主動適應,不斷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能力和影響力。
出版論文投稿刊物:《編輯學報》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以學術性、實踐性、規范性為特色,是我國信息與知識傳播類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四、結語
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大數據時代及智能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編輯要認清形勢,搶抓機遇,解放思想,積極投身于不斷變革的出版大潮中。主動應對業態轉型,善于利用新技術,在提高編輯工作效率的同時積極進行編輯流程改造,提高科研成果傳播質量和傳播效率;根據不同的媒介表現形式和特點,實現不同的內容呈現方式,實現傳播方式從多種媒介相加到相融;有效整合相關數據和信息,利用可視化工具和增強出版等形式呈現紙質期刊所不能呈現的數據資源,實現學術資源關聯共享;精準滿足用戶需求,實現按需推送,提高知識傳播的有效性,提升知識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科技期刊編輯要主動適應新時代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積極推進期刊的深層次變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劉天星, 孔紅梅, 段靖. 科技期刊傳播技術、期刊功能和商業模式的歷史演變及相互關系[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15-1223.[1]
李艷. 數字出版時代高校學報傳播能力提升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431-435.[2]
張弛. 大數據時代中國出版產業鏈的重構[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15.[3]
夏登武. 學術期刊跨平臺傳播問題研究[J]. 編輯學報,2017,29(6):520-523.[4]
郭偉. 學術期刊融合新媒體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J].編輯學報,2018,30(2):137-140
作者:李艷1) 敖慧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