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5月20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昨天,與一位學困生家長聊天,說到自己孩子的問題時,家長說:“孩子哪里都好,可就是學習上不行,一學習就困乏,打不起精神來,可玩起游戲來,那可真是精神十足,玩一上午也不累,真讓人頭痛!”對于家長的的反映,我陷入了深思,為什么游戲對孩子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而學習上對于孩子又那么的無趣呢?
細分析現在的游戲都有這樣的特點:1,容易操作,一學就會,只是按幾個鍵就可以,大人小孩子都容易上手。2、游戲都有自己的達成目標,而這一目標,都是稍微努力就可以達成,而每一次成功,都會有贊揚性的激勵,且具有競爭性,3、一般游戲都設置了關卡,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玩者沉迷其中,不能罷手,一玩一天也不覺得時間長,也不覺得累。4、最關鍵的是游戲抓住了人們深層次中的心理需求,玩游戲可以實現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達到的意愿,玩者從中獲得成就感,價值感,自己的心理在游戲中得到了滿足,而從中獲得了愉悅。
而為什么這些學困生對學習失去了動力呢?也就是因為孩子在學習中沒有獲得這種成就感,價值感,愉悅感。學習對于孩子來說,成了一種負擔,成了一種苦難,這是孩子產生厭倦學習的真正原因。
那么這種現象是如何造成的呢?
1、對孩子一味指責。
在家庭教育中常存在這樣的現象,孩子考好啦,家長就給于獎勵,而如果孩子考不好呢?家長就給于孩子指責,批評,有的甚至打罵,使孩子陷入害怕的狀態,在學校教育中,有的老師也是一味的批評指責,有的甚至采取極端的體罰手段,逼孩子去好好學習,以為這樣孩子下次會努力學習,會考好,可孩子在這樣強大的心理壓力下,往往事得其反。孩子如果在第一次受到批評,指責后去努力學習了,可如果下一次考試中還是沒有考好,孩子就又會受到同樣的指責,常此以往受到如此的打擊,學習就成為了負擔,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2、對孩子要求過高。一味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給孩子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常常用家長自己心中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或者一味與優秀的孩子進行對比,孩子考的不錯,回家告訴父母,有的父母總是問,“誰還比你考的好呢?”使孩子產生了,我必須第一,誰也不能超過我的心理,把學習的價值當成一種比拼,而真正失去了學習的原本目的。學校教師受評比制度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分數往往還是現在教師考核的重要標準,有的教師的眼光只看到學生的分數,只要求學生努力學,把成績考好,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因素。
那么如何來教育學困生呢?
1、首先要了解孩子。孩子為什么學習困難,很多情況下,不是孩子的智力問題,正像上面所說,孩子干別的很行,可一到學習就不行啦。這里的很大的原因在于家庭教育或者是學校教育的缺失。在家庭教育中,不與孩子交流,不懂孩子的內心需求,一味采用家長式的高壓政策,你是我的孩子,你就要聽我的,我說的不對也要聽,家長從不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聞不問。使孩子與家長生活在兩個心靈世界中。在學校教育中,由于對學困生缺少教育,對學困生的心理了解不透,沒有采取相對應的教育措施,使孩子的學習陷入惡性循環。
要懂孩子,孩子心里的需求是什么?一定要了解清楚,別管是正當的需求,還是不正當的需求,都要了解清楚,我們才能對癥下藥,才是正確的因材施教,否則,一切都是盲目的教育。
孩子的學習的動力來自兩方面,一是內在動力,一是外在動力。內在的動力是有興趣去做,是孩子主動的去做,是在不需要外在激勵的情況下去做,這種情況下,孩子做的事情是在心境愉悅的情況下完成的,做的過程是一種心靈美好享受,不覺得累。再就是外部動力,如為了完成某件事,可以得到什么獎品。“孩子們,今班看誰能把作業完成的最出色,將得到小紅花。”這種外在的激勵存在著很大的負面影響,孩子做作業,如果老師不獎勵小紅花啦,那么孩子就減弱了學習的動力。
同時對于經過多次努力沒有得到小紅花的學生來說,可以說每一次的頒發小紅花時,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次心靈的打擊,使激勵變成傷害,對自己的學習失去了信心。所以也要關注學困生,采用多樣的獎勵措施,如,你只要認真書寫就可以得到小紅花。所以應該變換著多種形式給學生以激勵,否則教師如果不能恰當的進行激勵或者不激勵,學生的學習就會失去了動力。最重要的,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外部激勵外,還要特別注意把外部激勵轉化為內部激勵。如理想教育,孩子們,你的理想是什么?那么同學們應該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呢?我們從現在形始應該怎么做呢?
2、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做學習上學友。如,孩子考試只考了60分回家告訴爸爸,爸爸應該心平氣和的以關愛的角度與孩子交流。“孩子,你認為這次考試怎樣?”“試卷上的哪一道題錯了,你現在知道錯的原因嗎?“現在還有那里不會,來爸爸幫你解決,把這不會的學會了,不就是進步嗎?。”“孩子,考不好別灰心,學習上有困難問爸爸,爸爸做你的后盾,孩子加油!”這樣的教育,不但撫平了孩子自己感覺考的差的心理創傷,還激勵了孩子以后學習的動力。
與孩子平等交流,了解孩子的心靈世界。常常遇到孩子做錯了事,家長總是先不問青紅皂白先進行批評,這是極大的錯誤教育方法。別管孩子做的對還是錯,先要問問孩子,讓孩子說出內心的話,說出事情的經過,說出事情的緣由,讓孩子對自己做的這件事的說出對所做事情的看法。作為家長或教師,做一定的引導,讓他了解到自己哪兒做的不對,一分為二的對事情做出評價,對好的方面給于激勵,對不好的方面讓其改正。使孩子內心不覺得不平衡,使孩子心服口服。也就達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教育沖突,把事情做糟糕。
3、學習也要借鑒一下游戲策略。對于學困生來說,學習的過程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如寫完作業錯了,受到老師的批評,“怎么做的,老師講了這些遍,你都沒有聽懂,上課認真聽了嗎!”在家長那兒,也是得到同樣的訓斥,“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對,笨死了。“每天每天都接受著這樣訓斥,孩子覺得學習毫無成就感,價值感,使學習失去了愉悅,成為了自己的一種負擔。
孩子樂于玩游戲是因為在游戲中得到了心靈的滿足,那么我們在教育學生學習中也要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這種滿足。別管孩子做的怎么樣,先要想方設法給孩子以肯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的價值,再對孩子的不足給于指點,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是一種快樂。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次的教學,設計分層作業,如針對學困生,讓其做一些適合于他的題,像游戲一樣,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成功,達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目的,不至于產生長期摘不到果子,干脆就不摘了的現象。
教育論文范例:現代教育技術期刊可以評高級職稱嗎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育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藝術,是欲速而不達的藝術。要想讓孩子成材不能拔苗助長,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正如龍應臺所說的,孩子你慢慢來。孩子的心靈世界不是你的心靈世界,一定要先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要懂孩子,讓孩子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樣才是成功的教育。
作者:王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