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06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在信息化時代下,“MOOC”、“數字化教育”等大學教育創新與變革的新思路,移動通訊設備是大學課堂變革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以學生對移動通訊設備的高依賴度為切入點,利用好移動通訊設備創新大學課堂,推進“智慧教學”,同時減少手機高依賴度對學生學習的負面影響。基于上述考慮,本文分析智能手機對大學生課堂的影響,探索智能手機在課堂教學的應用。
關鍵詞:智能手機 ;大學課堂;影響研究;教學策略
一、引言
近些年來,“華為5G技術”“華為碾壓高通擊敗歐美”等媒體標題頻頻出現于我們的視線之內, 可見國產智能手機發展速度之猛, 并聲稱已進入手機通訊智能化2.0時代.隨著手機功能不斷提升, 價格更容易讓百姓接受, 人“機”合一對大學生群體來說已是司空見慣.高校課堂上學生玩手機現象越來越普遍。課堂“低頭族”成為了幾乎所有大學教學需要面對的嚴峻問題。為了深入探究這一問題,我們隨機對在校大學生展開關于智能手機對大學課堂教學影響的問卷調查與研究。
電子論文范例:中國智能手機的大變局時代
二、大學課堂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
現如今,教學質量是各大高校的生命線, 提高和保障教學質量是各大高校建設與發展的持久性問題。尤其是當前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之迅猛, 最主要還是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過渡。從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角度出發, 對于現狀分析方面也是受到了較廣泛的關注。作為高校的教學活動的最基本的活動形式, 課堂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 對于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視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現如今,高校課堂上頻頻出現人“機”合一,課上的低頭族等現象,大大影響到了提高高校課堂教育質量,從而打擊教師教學信心。因此, 對于課堂教學質量進行充分研究, 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 都應要著眼于智能手機對大學課堂的影響。
三、國外研究情況綜述
國外著名Science周刊以《“主動探索者”項目將智能手機變成課堂研究工具》(“Active Explorer” Project Turns Smart Phones into Classroom Research Tools)為題,發表了一宗研究報告。此報告記錄了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一項關于記錄智能手機成為課堂研究工具的影響,研究者認為可以將這個日益常見的技術變成一個強大的工具,深化學生課堂學習。“Active Explorer”研究課題在華盛頓地方的四個學校進行推廣實施并實驗,旨在將學生訓練成更加主動的學習者和與老師一起合作的參與者。“Active Explorer”建立了主動探索者網站和移動端,利用一個致力于開發教育事業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智能手機公司提供無線教授服務。
四、對本學院學生的調查分析并得出結論
我們研究小組對本院大學生進行《課堂使用手機情況》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學生,包括計算機,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自動化,電子信息類多個專業,學生的年級包含了大一到大四的在校本科生。并對收集的來的問卷進行SPSS分析。目前對多方面來研究在智能手機影響下,大學生在大學課堂效率的影響因子,并研究多種課堂下大學生學習效率以及效果。
在調查中幾乎 87%的大學生在課堂上會不自主的使用手機,關注與上課無關的內容,降低聽課效率。94.8%的學生都有在課堂使用過手機這種經歷,29%的學生每天每節課都要不同程度得使用手機,67.2%的學生是在不重要的課和選修課之間不頻繁得使用,只有 8.7%的學生從來不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查看與本課堂無關內容,從這方面可以看出,課上使用手機的現象尤為廣泛,并日趨嚴重,影響課堂秩序也是大勢所趨。
對于究其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課堂上使用手機主要原因:第一, 61%的學生課堂上使用手機是因為課程內容單一枯燥,沒有吸引力。第二,4G網絡時代下智能手機app功能齊全,性能豐富 就像隨身行攜帶的筆記本電腦一樣,滿足了大學生的各種要求,大學生對智能手機有著超強的依賴性。第三,大學課堂教學模式極為單一,缺乏老師與學生各方面的知識互動與交流。19%的學生是因為教師僅單純講授和閱讀PPT內容,沒和學生進行高效效的多方面的知識互動,忽視學生是主體。第四,大學生自律能力較差,年齡多數在 20歲左右,面對手機上豐富的網絡信息與媒體標題的“狂轟亂炸”,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學業上,抵不住手機的誘惑。
據我們研究小組商討后發現,移動4G互聯網全方位覆蓋,智能手機廣泛普及,移動、電信和聯通等通信運營商推出手機上網套餐價格低廉,流量包多,使得智能手機上網成為最便捷、最受大學生歡迎的方式,給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帶來了極大地便利,也給大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由此,我們得出以下三個關鍵點:
第一,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個人修養。教師的教育水平高低將直接影響教育目標和教學效果的實現。
第二,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師能力構成中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學能力,也是決定教學質量的核心元素。我們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的處理能力、教學過程的設計能力、教學組織和管理能力、運用教育機制的能力、教學診斷和反饋能力 、課堂應變能力等方面。在本次問卷調查中,有 86.3%的大學生更加喜歡可以動手實踐、親身參與、討論的這種課堂教學方式,僅有10.6%同學喜歡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 、向老教師借鑒好的經驗、參加培訓等方式和途徑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根據學生需求調整教學方式與方法,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
第三,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教師運用移動互聯網絡的能力。教師只有了解“00后”大學生的生活狀態和喜好 ,才能真正理解學生的上課心理,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打下基礎。對于各大高校而言,為了減緩智能手機對大學課堂的沖擊,可以聘用相關領域的專家到校開講座的方式,向教師普及移動通信網絡技術 、手機應用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促使其更新知識結構 ,改善上課課程體系,主動嘗試將專業知識與移動互聯網絡相結合,鼓勵他們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通過手機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工作途徑開展教學工作。同時要注重提高教師的信息道德 ,堅決抵制違法 、反動等負面信息,確保教育內容不偏離正確方向。
五、結語
通過調查研究,也意在為今后開展相應的研究(比如說高校是否應該轉變教育理念,正確把握手機上網給大學生教育帶來的新機遇,應該主動迎接挑戰,提高教學質量,而不是通過類似于“限時斷網”等強制措施來減少學生課堂使用手機,例如可以通過網絡與課堂相互結合的方式,優化教學模式)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更好的了解手機在大學校園中引發的各種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金洪國.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現狀分析[J].祖國,2018(12):128-129.
[2]馮雯婷.將智能手機應用于大學課堂教學的探索[J].科教文化.2015(7)
[3]李葆萍.智慧教室中影響教師創新教學方法選擇的因素探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5(3):27.
[4]馮曉平.大學生社會資本擴張——大學生手機“熱”之理性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5 (3)
【作者簡介】張子龍 黃清楓 黃奕 甘國明 楊馨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