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23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大學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理論知識素養,更要注重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培養職業能力強、職業素養高的高素質人才。 舞蹈治療將現代舞和心理學結合,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幫助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 文章從分析現階段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入手,闡述舞蹈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舞蹈治療; 大學生教育; 心理健康; 促進作用
早在20世紀40年代,舞蹈治療便誕生于美國。 雖然舞蹈治療在中國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應用經驗,但是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逐漸受到大學教育的關注。 探索舞蹈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基于雨課堂與翻轉課堂的“心理健康教育”智慧課堂調查研究
1.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1適應力較差
隨著經濟和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社會文化多元性加強,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同時承受更多的社會壓力,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高校在注重開展大學生技能教育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 特別是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進入大學生活之前,缺乏集體生活經驗,對于集體生活多不適應,包括對于角色轉換的不適應、對于人際關系的不適應以及對于環境的不適應等。 首先,大學生存在角色轉換應變能力欠缺的心理問題。 大學與初高中學習存在明顯的區別,初高中階段教師會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引導,學生的主要學習任務是提升自身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 但是進入大學階段后,教師的引導作用減弱,更考驗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大學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而且要考驗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合作能力等諸多綜合素養,相比初高中階段,大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以及學習時間等都發生了明顯變化。 如果學生不能及時適應角色的轉換,將很難適應大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容易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 其次,對于人際關系的不適應。 這一點將在后文展開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最后,大學生環境適應能力較弱。 在進入大學生活之前,很多學生未曾離開過家庭環境。 進入到大學后,學生遠離家庭環境,進入集體生活。 這就對學生的獨立能力以及環境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的日常生活完全脫離父母的照顧,生活自理對部分學生來講存在一定難度。 除此之外,面對網絡誘惑、社會誘惑等,學生要具有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夠在照顧好自己日常生活的同時,抵御外界多種誘惑,適應大學生活。 但是現階段很多大學生環境適應能力較弱,甚至產生環境適應能力調整障礙,如果不及時處理,會給大學生造成嚴重的精神壓力,甚至導致大學生自卑或自閉。
1.2人際關系處理能力較差
大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不同學校背景和家庭背景教育出來的學生在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性格養成上存在較大差異,學生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很大不同。 又因為很多學生缺乏集體生活經驗,在生活和學習中不可避免會出現摩擦,導致他們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容易出現人際關系處理失當現象。 例如,在學習生活中,部分大學生不知如何與他人溝通,未掌握交流技巧和原則,日常生活無法獨立、與室友出現矛盾,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 長此以往,會給大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甚至導致大學生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
1.3抗壓能力較差
進入大學教育階段,意味著學生距離走向社會更進一步。 但是近些年來,由于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競爭愈加激烈,學生在初高中階段缺乏社會參與經驗,對社會競爭不夠了解,在大學階段開始了解就業形勢,接觸社會環境,很容易產生就業壓力,無法進行科學的職業規劃。 面對就業壓力,學生很容易產生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 除此之外,很多大學生在進入大學生活之前,沒有離開過家庭教育環境,對父母依賴性較強,而在初高中教育階段對教師的管理依賴性較強。 到了學習氛圍更加開放的大學環境,部分學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面對社會以及網絡的誘惑,學生學習生活很容易出現失衡現象。 一部分學生會過度依賴網絡,過于放縱自己,沉迷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同學朋友缺乏關心,產生網絡依賴。 長久依賴網絡會影響大學生的正常認知,甚至影響大學生正常的思維定位,不利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 部分學生容易受到社會其他因素的誘惑,忘記原本就讀大學的目的,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養成諸多不良習性,如暴力傾向、拜金等,產生心理問題。 部分大學生無法正確處理感情方面的問題,甚至走向極端,釀成悲劇。
2.舞蹈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2.1舞蹈治療娛樂性強,可以陶冶情操
舞蹈是一種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 舞蹈治療則是將現代舞蹈藝術與心理治療相結合,讓學生在音樂的帶領下,通過潛意識控制肢體語言,反映學生存在的心理壓力并幫助其康復治療。 早在20世紀初40年代,舞蹈治療就誕生于美國,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其作為一種治療緩解心理疾病的手段取得了顯著成效。 雖然舞蹈治療引進中國的時間較晚,但是近些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 近年來,探索舞蹈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影響的研究越來越多。 舞蹈治療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治療者無需具備舞蹈基礎,舞蹈治療不以表演為目的,而是要在舞蹈治療教育工作者的引導下,讓治療者伴隨音樂舒展身體,通過體驗舞蹈動作,感受舞者心理世界,讓舞者和舞蹈治療教育者更深層的了解舞者的心理狀態,進而通過肢體動作疏導心理問題,以達到促進治療者心理健康發展的目的。
將舞蹈治療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尊重了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規律。 大學生處于自我意識較強的年齡階段,心理問題的存在導致部分大學生難以輕易相信他人并進行傾訴。 通過舞蹈治療,可以讓學生盡情通過肢體語言釋放心理壓力,讓學生在創造美、追求美和實現美的過程中感受快樂。 舞蹈治療教育工作者能夠通過音樂和肢體語言與學生產生共鳴,幫助學生釋放壓力,宣泄情感。 學生在接受舞蹈治療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肢體運動引起身體的震動,帶動心臟跳動、腦波波動等。 當舞蹈與學生體內器官產生共振時,能夠調節學生的血液流動、促進其神經活動,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使學生心態更加平衡,打破學生心靈自我封閉的狀態,使其充分釋放內心壓力。
2.2舞蹈治療群眾性強,可以提升團隊意識
舞蹈治療并不是以表演為目的進行舞蹈技巧教學,而是將現代舞和心理學特點相結合,讓人們通過肢體語言交流思想、抒發情感。 舞蹈治療可以采取團隊治療的形式,通過團隊成員的肢體接觸和動作反應,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和聯系,打開學生之間的束縛,用肢體語言溝通和互動。 舞蹈治療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視覺、觸覺等開展情感交流,豐富訓練形式,引入分組教學。 例如,可以從最開始的2人一組,逐漸過渡到3~4人一組,最終形成7~8人甚至20多人的團體訓練,讓學生在團體訓練過程中分享心靈和身體的感受,增加成員之間的默契程度。 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讓學生逐漸打開心扉,改善學生孤僻冷漠的心理狀態,教會學生如何融入集體生活,增加學生之間的信任感,感受團隊精神,引導學生創建和諧的集體生活環境,提升學生集體生活的幸福感和參與感。
2.3舞蹈治療社會性強,可以提高社會價值
舞蹈治療是通過肢體語言釋放心理壓力,無需學生具備舞蹈基礎,學生能夠通過集體舞、社交舞等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具有較強的社會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用舞蹈治療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團體活動感受青春與活力,學生在參與團體舞或社交舞的過程中,能夠克服人際交流的障礙,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對于改善學生社交恐懼具有良好的效果。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成長的青春期,好奇心強,具有強烈的探索精神。 通過舞蹈治療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影響。 學生接受舞蹈治療,能夠激發自身的創造力,激發自身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在釋放壓力的同時,樹立集體參與感和合作精神,對于學生融入社會具有現實意義。
3.結語
大學是學生重要的人生發展階段,大學教育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還要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謝丹.論舞蹈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13,24(01):168-170.
(作者:李茉涵;作者單位: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