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7月2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提要】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發展,實質上是對自身價值的自信。將中國文化自信融入到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中有其現實需求:師生層面可以提升留學生課堂的教學相長;學校層面可以增強高校國際化發展的精神內驅力;國家層面可以傳播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中國文化自信融入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的具體路徑為: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自信氛圍;構建多層次校外文化體驗平臺。
【關鍵詞】文化自信留學生教育管理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文化的繁榮興盛離不開國家公民對文化的自信,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對外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心理保障。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布局實施與推進以來,來華學習和生活的留學生總量越來越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得到留學生們的喜愛。因此,如何將中國文化自信融入到留學生的教育與管理中,使得留學生能夠更好地認知、感受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一、文化自信的實質與內涵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也就是說文化自信實質上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自信和強烈認同。每一個國家有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文化自信的強弱也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中國文化自信的形成和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在歲月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孕育和積淀而成的。
從來源上來看,文化自信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歷史、源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探索、源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價值取向,源于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從特性上來看,文化自信具有主體性特征、指向性特征、象征性特征、包容性特征;從重要性來看,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理論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構成有機的統一體,文化自信為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支撐。文化自信有利于強化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心理認同;文化自信有利于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思想財富的挖掘;文化自信有利于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實踐探索;文化自信有利于保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政治定力。當代國家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人才競爭的背后實質也是優秀文化的競爭,文化自信關乎到一個國家精神層面的發展,也是國家其他各項事業發展的力量源泉。因此,將中國的文化自信融入來華留學生教育和管理中,有其重要的現實需求和意義。
二、文化自信在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中的現實需求
(一)師生層面:提升留學生課堂的教學相長
來華留學生初到中國高校學習時,都會需要經歷跨文化適應和打破文化障礙的過程。留學生如果來校僅僅是學習漢語和專業技能,而不去了解和感知中國傳統文化,那學習到的知識和掌握到的技能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之中,不能夠融會貫通,會出現一知半解或“水土不服”現象。而將中國文化自信融入留學生課堂教學和實踐學習中,將更有利于促進留學生漢語知識和技能學習的正遷移。留學生在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活動之時,也同時能夠激發他們學習漢語和提升專業技能的興趣,加深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這能夠幫助他們初來乍到中國時更加迅速地適應校園學習和生活,融入中國社會環境。反之,留學生漢語學習興趣和專業技能學習熱情的提高反過來能夠促進留學生專任教師以更好的狀態投入留學生課堂與實踐教學,激發他們根據留學生的興趣特點和自身的文化自信,設計出更多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課堂和實踐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師生的教學相長。
(二)學校層面:高校國際化發展的精神內驅力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與推進,教育國際化成為高等學校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已逐步成為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航標。以我校為例,高等學校國際化發展主要途徑為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提升留學生教學質量、推進實施中外合作辦學、鼓勵中國師生國外短期培訓和交流學習、引進國外優秀教育人才、加強援外培訓基地建設等。而這其中,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提升留學生教學質量是教育國際化中的重要一環。高等學校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提升留學生教學質量這一需求目標,不僅僅需要從提升留學生教學硬件設施、配足配好留學生課程師資力量等外部因素去努力,更應該從精神層面去提升和完善。文化自信是高等學校實現教育國際化目標的精神層面的支撐和保障,是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精神內驅力。一所高校中國師生文化自信的強弱和整體校園文化自信的氛圍也直接影響著留學生教育管理中文化自信的滲透。而文化自信能夠為高校教育國際化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支撐。
(三)國家層面:傳播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發展目標中指出,到2020年,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并培養出一大批知華、友華的高素質來華留學畢業生。而知華、友華的高素質來華留學生不僅要能夠較為熟練地理解和使用漢語,有一定的漢語綜合運用能力,而且更應能夠感知、體驗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國家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之一。高校在發展留學生教育,提升留學生教育質量時應該把文化自信的宣傳和展示放在突出的位置,留學生專任教師和相關管理人員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以主人翁的姿態,使得來華留學生在校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感知中國文化自信,培養知華、友華、愛華的情感。留學畢業后能夠繼續做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友好使者,為向世界各地積極傳播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國際化力量。
三、文化自信融入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的路徑分析
(一)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
課堂教學是來華留學生教育和培養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留學生學習漢語知識和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基本渠道,留學生專任教師和相關兼職教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發揮著主體作用。而想要將文化自信融入留學生課堂教學之中,留學生專任教師和相關兼職教師應該通過自我學習、教師培訓、社會實踐等方式提升和樹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并在其中能夠不斷提煉和整合文化自信元素,用之于而后開展的課堂教學之中。首先,在教學內容上,留學生專任教師可以對照現階段的留學生教學大綱,在框架體系之內盡可能多地調整課堂教學內容,融入中國文化自信元素。如教學大綱不適應現階段教學,應及時對其進行調整,并融入更多文化自信教學目標。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留學生專任教師應加以創新。在傳統教授法的基礎上,應更多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發揮QQ、微信、釘釘、電子白板等多媒體平臺的作用。最后,在教學評價上,課程期中或期末階段應將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情的概況知識加入到留學生漢語或專業學習的過程性或終結性的考查或考試范圍中,使得留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能更加客觀和深入地感知和體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自信氛圍
大學校園是留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大學校園的文化氛圍包括校園標識、校園教學場所、學生宿舍環境、體育運動設施、校園文化活動等都會給留學生帶來非常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因此,高校各部門應齊心協力,營造一個文化自信氛圍濃厚、充滿文化底蘊的校園環境。一方面,高校應對留學生進行趨同化教育和管理,把留學生的教育管理納入到學校整體的學生管理體系之中,既不能對留學生作特別對待,將其特殊化;也不能對留學生另眼相看,將其邊緣化。另一方面,對于留學生適宜和中國學生一起參加的校園活動如學校運動會、元旦晚會、春節歡慶會、中外國際文化節、志愿者活動等,應鼓勵留學生積極參與和嘗試,使得中外師生能夠有機會交流思想,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此外,留學生專職輔導員等相關留管教師還應結合留學生的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融合中國文化自信元素,設計更多貼近留學生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如“中國傳統文化”演講比賽、“中國美食文化節”“中國傳統文化體驗”系列活動等。
留學生論文范例:基于任務的來華留學生漢語實踐課研究
(三)構建多層次校外文化體驗平臺
校外實踐體驗是留學生了解、感知和體驗中國文化和國情的重要途徑,對于留學生來說,這種方式是最為深刻的。高校應善于開發和利用外部資源,構建多層次平臺使得留學生有機會了解中國社會,體驗中國文化自信。首先,可以進行校企合作,組織留學生參觀和體驗當地著名企業,了解和感知企業文化和發展,體驗中國制造;其次,可以進行區校合作,利用中國傳統節日,和社區居民一起感受和體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也可以組織留學生參與社區的愛心支教、愛心敬老、交通秩序引導、垃圾分類宣傳、社區文藝演出等志愿者活動,感知和體驗社區文化和基層社會文化;最后,可以進行政校合作,爭取市級支持,組織留學生開展市內外的游學活動,親身實踐地游覽和深刻感受中國著名文化景點等充滿文化自信的場所。
參考文獻
云杉2010《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紅旗文稿》第16期。
劉林濤2016《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思想教育研究》第4期。
作者:羅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