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4月26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高等教育在社會發展中具有引領作用,貴州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擴大貴州對外開放、促進貴州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推手。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進展迅速,未來雙方應繼續擴大合作規模,提高教育質量。同時,貴州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要突出自身優勢和特色,更好地助力貴州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合作與交流;貴州—東盟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和民族友好交往的橋梁和紐帶,對維護地區和平、促進地區經濟繁榮發揮著積極作用。當前,隨著中國與東盟合作關系的加強,貴州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并呈現出新的發展面貌。
一、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發展變化
近十多年來,貴州高等教育在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據統計,2008年以前,貴州與東盟高等教育交流互動極少,在貴州各高校學習的東盟國家留學生總人數僅有27人;如今,在全省各院校的4000余名外國留學生中,70%以上來自東盟各國[1-2]。十多年來,貴州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不斷深化,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
1.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環境不斷改善
近年來,大量優惠政策和機遇紛紛青睞貴州,加快了貴州社會發展步伐,貴州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各級領導充分認識到高等教育在推動社會對外開放中的巨大引領作用,全力支持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發展。2015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貴州視察指導工作時指示,貴州應大力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合作與交流。此外,歷屆貴州省委省政府領導十分強調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在引領和推動貴州社會擴大對外開放及推動改革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是各種優惠和扶持政策成為推動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發展的又一重要驅動力。十多年來,«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0—2020)»«貴州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0—2020)»等政策、舉措的頒布和實施,促進了貴州教育改革和發展,為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加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規模和范圍迅速擴大
2008年,僅有數十名東盟學生在貴州大學留學。如今,貴州高校約4000名國際留學生中70%以上來自東盟國家[2]。目前,除貴州大學外,還有貴州財經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醫科大學、貴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遵義師范學院、遵義醫科大學、銅仁學院、凱里學院等20多所貴州高校招收東盟留學生,接收東盟留學生的院校已從省會貴陽拓展到其它城市。
同時,貴州學生走向東盟的機會也在增多。過去十多年,貴州省教育廳多次組織工作團組前往東盟國家參觀、考察、學習或參加教育博覽會;貴大及其它貴州高校曾先后派遣200多名學生到泰國、菲律賓等東盟國家擔任漢語教師或志愿者[3]。2014年,貴州省教育廳啟動了“貴州千人留學計劃”,赴東盟國家高校留學訪問的貴州學生人數不斷增多[1]。
3.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日益加深,貴州高校為東盟留學生開設的專業和課程越來越新穎和豐富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之初,東盟國家的學生對貴州的教育資源了解不多,大多數來黔的東盟留學生都以學習漢語為主,或學習文學、金融、法律等一些傳統的專業或課程[4]。隨著雙方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深化,越來越多能夠滿足東盟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的專業和課程應運而生,如計算機科學、土木工程、護理、醫學、管理、外貿、軌道交通等。同時,除了普通教育外,職業教育也越來越受到東盟學生的歡迎[5]。
近幾年來,在貴州學習的東盟學生在選擇專業或課程學習內容時越來越注重實用性。因此,貴州與東盟的高職教育合作與交流也得到重視和加強,如2012年在貴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和2014年在貴州大學分別成立了國家—東盟教育培訓中心,以滿足實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4.支持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發展的科研機構及專項資金不斷增多2008年,貴州大學被批準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旨在進一步加強貴州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2009年,在貴州大學成立東盟研究中心,2013年下半年升級為貴州大學東盟研究院,為中國—東盟合作與發展培養人才,為社會提供信息咨詢,同時也為地方政府提供智庫服務。
此外,為加強雙方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貴州高校還建立了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中國(貴州)—東盟國際留學生示范基地、中國(貴州)—馬來西亞教育服務中心等機構或平臺。為吸引更多東盟國家學生來貴州留學,貴州省人民政府于2013年設立了貴州留學生獎學金,其中包含了對東盟國家留學生的專項資助。另外,中國政府獎學金和學校獎學金也為來黔東盟留學生減輕經濟負擔提供了幫助。
二、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不足
盡管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發展迅速,但仍處于初級階段,與鄰省比較發展差距較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貴州對外開放基礎薄弱,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起步較晚21世紀以來,國家經濟騰飛,綜合國力漸強,貴州也迎來了推動跨越、后發趕超的快速發展新時期,一系列助推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利好陸續出臺。2008年,首屆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周拉開了貴州與東盟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的序幕,開啟了貴州擴大對外開放的新征程。但與鄰近省份廣西、云南相比,貴州省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起步較晚。
2.雙方的留學生招生人數總體規模較小截至目前,在貴州留學的東盟學生還不到1萬人,而廣西、云南的東盟國家留學生早已過萬。另外,貴州與東盟雙方在互派留學生人數上并不均衡。目前,去東盟國家留學的貴州學生人數遠少于來貴州留學的東盟學生人數。然而,隨著2014年“貴州千人留學計劃”的啟動,貴州學生赴東盟留學人數開始上升。
3.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層次和類型缺乏多樣性貴州的東盟留學生主要來自柬埔寨、緬甸、老撾等國家,而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等國留學生人數稀少。隨著貴州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貴州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也出現了從短期交流項目向學歷教育轉移的發展趨勢。目前,貴州國際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還不盡合理。貴州高校中東盟學生本科生教育仍占絕大多數,而研究生教育僅占2%,尤其是博士生教育占比更小,甚至一些專業缺失博士生教育[6]。據了解,目前僅有貴州大學一家開展東盟留學生研究生教育。
4.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發展不均衡由于歷史原因,貴州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集中在省城貴陽,導致貴州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資源和機會分布失衡。貴州大學,作為貴州唯一一所“211”大學,是貴州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領軍者,在與東盟國家開展教育合作交流上具有絕對優勢。許多助力貴州東盟高等教育發展的各種機構或平臺大多集中在貴州大學,如中國—東盟研究所、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等,而其他院校贏得的支持較少。
5.語言教育服務社會發展的力量薄弱語言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是服務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持。東盟國家民族眾多,語言復雜多樣,僅印尼就有七百多種語言[7]。東盟語言大致可分為三類:英語、馬來語和各國的地方語言[8]。然而,語言作為“民心相通”的橋梁作用在雙方的交流合作中未得到發揮。一方面,貴州漢語國際教育力量薄弱。貴州雖有21所具有留學生招生資格的高校開設了漢語教學,但僅有3所學校設立了漢語水平考試(HSK)考點。貴州至今僅有兩所海外孔子學院,且沒有一所設在東盟國家。
而云南有48所學校招收外國留學生,有7個漢語水平(HSK)考試中心及15個海外孔子學院;廣西有37所學校招收外國留學生,有8個漢語水平(HSK)考試中心和7個海外孔子學院,且其中大部分位于東盟國家[9]。另一方面,貴州的外語教育尚不能滿足貴州社會發展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幾乎所有貴州院校都開辦了英語專業,但能適應貴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英語人才仍十分缺乏,貴州高校中英漢雙語教師數量不足。貴州舉辦大型國際交流活動時,大量外語翻譯人才主要靠外聘。此外,東盟各國“小語種”人才更是極度匱乏。
三、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優勢
在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中,貴州具有諸多優勢,應最大限度地發揮。
1.位置優越,交通暢達貴州雖不與東盟國家陸海接壤,但毗鄰東盟國家,特別是中南半島國家,是中國西南連接南北的交通樞紐,也是中國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節點。近二十年來,貴州的交通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曾經交通落后的山區已變成全國通達性最好的省份之一:成為中國少數幾個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省份之一[10];有10個機場通航,其中一個是國際機場;有成都至貴陽、貴陽至廣州、上海至昆明等四通八達的高鐵貫穿貴州。
2.留學成本低,學習和生活環境適宜對于一個想要出國留學的學生來說,費用是他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雖然中國已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仍然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生活成本遠低于發達國家,到貴州留學費用較低。貴州和東盟國家在文化習俗上也有不少共同之處,東盟留學生更容易適應貴州的生活。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與東盟國家文化相容[11]。貴州擁有保存完好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青山綠水,夏天天氣涼爽,平均溫度不超過25攝氏度,森林覆蓋率高達57%,空氣清新,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總在97%以上[12]。
3.中央政府在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力度大作為欠發達省份,貴州的快速發展與中央政府的特殊關照和全力支持密不可分。事實上,今天貴州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取得的非凡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中央政府大力支持的結果。為實現到2020年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貴州已進入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在此背景下,首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于2008年在貴州正式舉行。
歷經12年,該教育交流平臺已成為一個集政治、經濟、文化為一體的多元交流平臺,為貴州和東盟國家帶來了大量的合作項目、交流機會和發展資金。今后,雙方應加強務實合作,鞏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中國(貴州)—東盟留學生示范基地、中國(貴州)—馬來西亞教育服務中心、孔子學院、留學生創新園區等現有的研究中心或基地。
4.貴州旅游資源豐富
貴州生態優良,自然風光秀麗,民族文化多姿多彩,食物美味可口,有機茶品質上乘,茅臺酒舉世聞名,貴州正在崛起為一個新興的旅游大省。2018年,貴州成為東盟國家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游客人數達到20萬,而東盟國家也成為貴州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游客人數達到12萬[1]。在加強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方面,貴州應充分利用其旅游資源優勢,積極舉辦貴州—東盟青年夏令營等國際交流活動。
四、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未來發展
當今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合作共贏才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隨著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的不斷加強,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發展進入了質與量并重的新階段。因此,未來促進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擴大貴州—東盟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截至目前,貴州的東盟留學生總數尚未達到1萬人,而中國—東盟雙方留學生人數近年來均已超過10萬人。2009年交流周推出的中國—東盟互派留學生“雙十萬計劃”,約定雙方到2020年前國際留學生人數將分別達到10萬人[13-14]。因此,繼續擴大貴州—東盟國際留學生的招生規模,仍然是當前促進雙方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重點。
2.提高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質量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國際教育的質量也應同步提高。無論是“從東盟招收學生”還是“派遣學生到東盟”,都必須堅持教育質量標準。否則,就無法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3.突出雙邊和多邊合作的特點由于全球化的巨大沖擊,貴州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傾向于同質化。面對國際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激烈競爭,貴州不僅要向廣西、云南學習,更要突出自身特色。例如,貴州在與東盟國家的合作交流中,應注重利用和發掘自身獨特的教育資源,如旅游、少數民族中醫藥、大數據科技、民族文化等。全球化時代,特色即優勢。
4.針對東盟各國的具體需要開展合作交流東盟國家具有民族、文化、宗教和語言的多樣性,在政治和經濟上彼此不同。如在經濟上,東盟國家至少可分為經濟發達國家和經濟不發達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國的經濟比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等國更為繁榮。不同的國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不同的情況和需求,為此,貴州應有針對性地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合作與交流,以滿足他們各自的經濟社會需求。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是促進政治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加速器。隨著中國與東盟友好合作關系的不斷鞏固與發展,后發趕超的貴州在與東盟國家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帶動下,必將迎來更多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王雨.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今日在貴陽開幕,開放的多彩貴州喜迎八方賓客———山海攜手共享務實合作發展成果[N].貴州日報,2019-07-22(1).
[2]任啟鑫.當好中國與東盟交流合作的橋梁[N].貴州日報,2019-07-25(6).
[3]張成霞,楊蘊希,周斌,等.貴州教育融入東盟教育圈的SWOT分析[J].貴陽學院學報,2015,10(6):88-94.
[4]張成霞,胡彥如.泰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經驗與實踐———以高校國際合作學位項目調查為例[J].東南亞縱橫,2016(2):87-93.
教師評職稱論文范文:論新工科背景下的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摘要: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手段,是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由之路。在當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文章在對當前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有利條件、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若干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工科,信息技術,高等教育,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