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2月0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伯頓·克拉克的《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與潘懋元的《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是探究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的經典范本,對我國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基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1998—2018年數據庫,運用文獻計量法對兩本著作的學術影響力進行數據統計發現:兩本著作的被引量均較大、被引章節較全面;對研究機構的影響較廣泛;高頻被引章節(觀點)與施引論文均高度聚焦于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相較而言,《高等教育新論》的被引量與學術影響力更大。在兩本經典著作的影響下,學者們推動了多學科研究概念的辨析與爭論、詮釋了多學科研究的重要意義以及明確了多學科研究的未來發展路徑。
關鍵詞:《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多學科研究;學術影響力
多學科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1984年出版的克拉克(BurtonR?Clark)《高等教育的觀點:八個學科的比較的觀點》(PerspectivesonHigherEducation:EightDisciplinaryandComparativeViews),較早提出多學科研究高等教育的觀點,從八個學科觀點對高等教育系統進行闡釋,被認為是多學科研究方法論的經典著作,對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王承緒等人1988年將之譯成中文版《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以下簡稱《高等教育新論》)
2001年,中國高等教育學學科開創者潘懋元主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出版,該書從11個學科觀點對高等教育的本質、功能等進行探討,促進了多學科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兩本著作既是多學科研究的典型例證,也是探究多學科研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本研究基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1998—2018年數據庫,運用文獻計量法探析兩本著作在中國的學術影響力,以期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一、兩本著作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引用情況
《高等教育新論》于1988年12月出版,2001年12月修訂第2版(引用這兩個版本及原文的文章均統計在內),《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于2001年9月出版。檢索日期為2018年12月31日。本研究主要基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從以下四個維度探析兩本著作在中國的學術影響力。一是被引用量。被引數量和頻次能夠直觀反映學者們對著作的認可程度,高被引數量和頻次說明著作受到教育界的認同較高。
二是被引章節分布。統計被引章節可以看出哪些章節更具影響力、受到學者的認可,高被引章節與觀點正是書中經典觀點所在,也可視為今后研究與學習的重點。三是引用著作的研究機構分布。從機構構成可以看出著作影響的機構范圍和類別,研究機構類別較多表明著作影響的范圍較廣,研究機構較集中可以看出著作對其的影響力更大。四是施引文獻的研究主題分布。可以反映著作對哪些具體高等教育領域影響較大、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更具有啟發性,研究主題分布較集中,表明著作對此類主題具有較大影響,可為此后類似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
(一)兩本著作的被引用量均較大,呈現前期快速增長后期波動下降趨勢
被引數量和頻次是衡量某一著作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如圖1所示,《高等教育新論》被引總量高達539篇,總被引641次;《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被引總量達183篇,總被引204次。《高等教育新論》較高的被引數量和頻次表明此書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界得到高度認同。從年度變化趨勢來看,兩本著作的被引用量在2010年之前呈波動上升趨勢,2010年至2018年呈波動下降趨勢。
這與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密切相關,2001年至2010年是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時期,在此期間,中國對高等教育戰略進行較大調整,強調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核心,高等教育中的諸多問題亟需解決。[1]這促使學者們尋求新方法進行高等教育研究,解決高等教育問題,尤其自潘懋元的著作出版后,學者們更關注多學科研究。2010年以來,高等教育出現新變化、新問題,如“高教30條”“2011計劃”、高考改革新政策等的頒布與實施以及“雙一流”和“新工科”建設等的提出,需要學者們從多學科角度以及其他視角研究高等教育問題。整體來看,兩本著作的被引量均較高且保持相對穩定,對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產生重要影響力。
(二)兩本著作被引章節較全面,但分布不均衡
兩本著作在章節分布和內容編排上有很強的相似性,統計各章節被引頻次,有助于了解影響力較大的章節。對引用《高等教育新論》的524篇論文(去除15篇無法查證的引文所在章節)進行統計發現:各章節均被引用,總被引625次,被引高頻章節集中在歷史的觀點(200次),組織的觀點(106次)和導言(101次)。
對引用《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的166篇論文(潘懋元在2002年把總論的核心觀點發表在《高等教育研究》第1期上,篇名為《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引用這篇文章的論文也統計在內,共24篇)進行統計(去除17篇無法查證的引文所在章節)發現:除心理學的觀點外,其余章節均被引用,總被引187次,被引高頻章節為總論(108次),其余10個章節被引頻次較低,占總被引頻次的42?2%。由此可知,兩本著作各個章節的被引頻次分布較不均衡,并不是書中所有的主題都對中國的高等教育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而是部分有代表性的觀點影響較大。
另外,兩本著作的導言均呈現較高的被引,《高等教育新論》的導言被引頻次所占比例為16?2%,《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的總論被引頻次所占比例為57?8%。這與兩部分均探討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以及學者們也較關注多學科研究有關。
(三)引用兩本著作的研究機構較分散,但高度集中于部分高校
統計發現,引用《高等教育新論》的539篇論文涉及165個單位,其中,高校占95?2%,科研機構占1?8%,行政機構和雜志社各占1?2%,學會占0?6%;引用《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的183篇論文涉及94個單位,其中高校占95?8%,科研機構和行政部門各占2?1%。由此可知,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研究主力,兩部著作影響更大。
引用《高等教育新論》排名靠前的是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和浙江大學;引用《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排名靠前的是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江西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鎮,對兩本著作的關注遠高于其他機構。另外,浙江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深圳大學等也表現出對《高等教育新論》第一作者單位序號機構篇數《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兩本著作較高的關注。
(四)兩本著作施引文獻的研究主題分布較廣泛,但各有側重對施引文獻的主題進行統計,可了解兩本著作對哪些具體的高等教育研究領域有重大影響力。兩本著作影響的研究主題廣泛,都對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學科、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等主題研究產生較大的學術影響力。其中,引用《高等教育新論》的研究主題以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為主;引用《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章類別集中在高等教育研究。
這和克拉克側重研究高等教育與各因素的關系有關。在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主題中,學者們從歷史、組織、經濟等學科觀點出發探討高校、政府、社會之間的權力關系,以創建更加合理的現代大學制度。潘懋元則致力于克服高等教育研究學科體系時代的弊病,引發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對多學科研究探討的熱潮。[2]
另外,在高等教育研究主題上,引用《高等教育新論》的論文(38篇,其中關于多學科26篇)少于引用《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的論文(55篇,其中關于多學科研究的34篇)。對引用兩本著作的44篇多學科研究的論文進行統計(有16篇論文引用兩本著作)發現,學者們對潘懋元著作的關注度更高。這主要是因為克拉克雖較早提出多學科研究,但潘懋元等人在此基礎上把多學科研究與中國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高等教育理論的發展等結合起來,注重多學科在具體問題中的應用,從而直接影響和引領中國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的發展。
二、兩本著作對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的影響
由上文可知,兩本著作各個章節基本上都被引用。引用《高等教育新論》的高頻點集中在導言、組織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引用《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的高頻點集中在總論和歷史的觀點,兩者高度聚焦在導言和總論部分的多學科研究。
本研究將基于兩本著作對多學科研究的論述以及學者們對其觀點的解讀來探析兩本著作對多學科研究的影響力,以期進一步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的發展。在兩本著作的影響下,學者們主要對多學科研究的概念、意義及發展路徑進行討論。
引用次數被引觀點所引章節24“沒有一種研究方法能夠揭示一切,寬闊的論述必須是多學科的。”[3]2導言19“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高等教育的生產車間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群研究一門門知識的專業學者,這種一門門知識稱之為‘學科’,而組織正是圍繞這些學科確立起來的。”[3]119組織的觀點16“當大學最自由時它最缺乏資源,當它擁有最多資源時它則最不自由。”[3]
24歷史的觀點14“現在大學的規模發展到最大時,正是社會越來越依靠政府全面控制之日。”[3]24歷史的觀點12“隨著大學從遠離社會的象牙塔逐步進入社會生活的中心和前沿,成為現代社會的‘軸心機構’和‘社區服務站’。”[3]41歷史的觀點11“大學的含義和目的可以說是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它依靠改變自己的形式和職能以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同時通過保持自身的連貫性,并通過使自己名實相符來保持自己的活力。”[3]22歷史的觀點8“他認為多學科的意義在于:當學科專家們研究高等教育時,我們可以跟隨他們,要求他們解釋他們的聚光燈所揭露的東西,并給他們相互介紹,這是有意義。”
引用次數被引觀點所引章節20“高等教育學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學科研究方法。”[4]4總論9“教育是一個永恒的概念,高等教育是一個歷史的概念。”[4]25歷史的觀點8“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特定的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是一個復雜的、多層結構的開放系統。”[4]
2總論8“多學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對于高等教育理論體系的建設,是一項重要的準備工作,它不僅是各學科研究成果的積累,更在于具有方法論的意義”。[4]4總論7“對于高等教育來說,既要橫看,看到它的逶迤壯觀,又要側看,看到它的千仞雄姿;既要入山探寶,洞悉其奧秘。”[4]3總論4“一門學科的建設,既要有獨特的研究對象,完整的理論體系,還要逐漸形成獨特的研究方法。”[4]4總論4“多學科研究有利于打破嚴格的學科疆界,在高等教育問題的研究上看到自己所從事的學科觀點的不足”。[4]5-6總論
(一)推動多學科研究概念的辨析與爭論
多學科研究被認為是高等教育研究獨特的方法論,對其概念的了解和把握是我們認識和應用此方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獲得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科學結論的保障[5]。克拉克指出:“沒有一種研究方法能夠揭示一切,寬闊的論述必須是多學科的。”[3]2潘懋元認為: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是從各自學科的觀點、方法考察高等教育,而不是以某門學科的理論代替高等教育理論。[4]8這為開展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方法論視角,但是,由于認識不夠深入,導致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遭遇“他學科話語的泛濫”“學科合法性的解構”“學科功用性的質疑”等問題[6]103。
如中國一直存在著“學科”和“領域”的學科屬性之爭,導致高等教育的學科化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多學科研究兩種研究方法[7],嚴重割裂了學科建設與問題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利于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的發展。為進一步澄清和開展多學科研究,學者們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和思考,對其內涵的理解呈現出多學科、多角度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類觀點。第一,視角論。該觀點主要強調多學科研究要堅守高等教育立場,并從其他學科視角來研究高等教育現象和問題。如,陳偉認為,多學科研究是眾多研究者根據自己的學科背景以及對高等教育的理解,各自從不同的學科范式出發進行高等教育研究。[8]
第二,方法論。多學科研究的觀點在性質上應歸屬于方法論層面的研究,主要闡釋的是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論中的理論基礎問題,即進行高等教育研究應以多學科研究的思維作為指導思想。[9]馮向東認為,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是研究者把相關學科的話語系統用作“方法”來分析、解讀高等教育自身的理論和實踐問題。[10]第三,雙重含義論。此觀點強調借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行高等教育研究。[11]徐輝等認為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從其他學科出發,借鑒其他學科的概念原理來分析高等教育問題,二是運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研究高等教育中的問題。[12]
雖然學者們對多學科研究內涵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從不同方面表達借助其他學科研究高等教育的觀點。學者們認為多學科研究應呈現以下特點:在研究主體上,由具有多元知識背景的個體或不同學科背景的群體構成;在研究目的上,旨在建構高等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促進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在研究路徑上,強調打破學科疆界,有效整合多學科的觀點。隨著學者們對其概念的思考和辨析,對多學科研究的認識更加清晰。
(二)詮釋多學科研究的重要意義
一是促進高等教育研究的發展。高等教育系統的復雜性、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迅速性和不確定性、高等教育的多學科性質與特點,等等,都需要借助相關學科從不同側面開展研究,以達到對高等教育全面深刻的理解。潘懋元認為,多學科研究有利于拓寬研究領域、打破嚴格的學科疆界、開拓研究者的視野與思路、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4]5-6由此看出,多學科研究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意義,這也引起學者們的討論。
第一,深化高等教育理論。潘懋元指出:多學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對于高等教育理論體系的建設,是一項重要的準備工作,它不僅是各學科研究成果的積累,更在于具有方法論意義。[4]4高等教育研究者強烈意識到其他學科的知識、研究視角和思維方式對于高等教育理論創新的重要性[13],強調高等教育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需要以教育學、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借鑒融合其他學科觀點使高等教育理論體系成為有機的整體。
第二,擴展高等教育研究內容。多學科研究強調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使高等教育研究內容向縱深化發展。今后的研究論題除了各種教育問題外,高等教育與經濟、高等教育與人類發展、高等教育與規劃等交叉性問題將成為重要的研究熱點。第三,豐富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多學科研究對于高等教育創新成果的產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提供新的概念與措辭、提出新的問題并給出新的解釋、改變固有的提問方式以及提出新的研究規范。[14]
第四,促進高等教育研究隊伍的多元化。多學科研究方法的有效運用需要匯集不同學科的人員共同開展研究,這就促使高等教育研究機構重組研究隊伍,積極吸納其他學科研究人員加入,促進研究隊伍的多元化。隨著多學科研究意義探討的深入,將引起更多的學者關注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的未來發展。
二是推進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具有鮮明的學科指向性,旨在建立一門獨立的高等教育學。而一門學科的建設,既要有獨特的研究對象,完整的理論體系,還要逐漸形成獨特的研究方法。[4]4“高等教育學獨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學科研究方法”。[4]4這一論斷使高教界頗為振奮,激發了學者對多學科研究與高等教育學學科關系的探討。
第一,有助于緩解高等教育學學科的身份危機。中國的高等教育學學科雖然已具備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外部條件,但依據經典學科成立標準,還缺乏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所必備的獨特研究方法。多學科研究方法的提出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獨特方法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等教育學學科的發展。因此,學者們普遍認為多學科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高等教育學的學科身份危機,是促進高等教育學學科走向成熟、獨立的必由之路。
第二,促進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多學科研究對于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意義重大,多學科研究能夠從不同學科領域為高等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重要的“資源”和“材料”,[15]幫助高等教育學學科建立科學的概念體系、成熟的學術規范和研究傳統。在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過程中,從制度上保障本學科的建設者與繼承者的多學科性,是推進高等教育學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16]
第三,促進高等教育學學科群建設。在高等教育學學科體系的建設中,通過把不同學科的研究方式運用到高等教育學研究,形成多學科的高等教育學科學分類。[17]如學者們立足高等教育實踐,把經濟學、管理學、哲學等學科應用到高等教育領域,促進高等教育經濟學、高等教育管理學、高等教育哲學等高等教育學分支學科的發展,而高等教育學學科群的建立有利于進一步明確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地位和學科屬性。[18]
(三)明確多學科研究的未來發展路徑
王承緒在《高等教育新論》的譯者前言中指出:“現在從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同志,除教育專業以外,應加學一二門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社會學和組織理論。”[19]進行多學研究需要具備多學科知識,而中國多學科研究存在諸多困境:盲目套用、簡單移植其他學科范式;多學科視角下的觀點整合困難重重;與高等教育實踐相關性不強;多學科研究的組織和制度基礎薄弱等。[20]這些促使學者們積極尋求多學科研究的發展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樹立高等教育學的學科自信。中國多學科研究大多是基于各自的理論框架對同一個問題發表各自的觀點,并且還存在直接照搬其他學科觀點、理論的問題,學者們還擔心高等教育將難以逃脫“被殖民”與“自殖民”的命運[21]。這些也反映出高等教育學“低等學科”“不成熟學科”的尷尬地位及其所帶來的困惑。[22]因此,開展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要處理好高等教育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
一方面,在研究中要樹立高等教育學在多學科研究中的主體性意識和在多學科研究中的統領性作用[6]108,以多學科研究為工具致力于把高等教育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成熟的學科。另一方面,從高等教育實踐和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的需要出發,選擇適宜的高等教育理論、原則、方法,并進行科學有效的整合。如在高等教育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處開發出新的研究領域。[23]
第二,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由多學科研究轉向跨學科研究是促進高等教育研究發展、推動學科建設發生根本性變革的關鍵一步[24]。其一,組建跨學科研究隊伍。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問題如此之多,又如此多樣化,任何一位學者都難以孤軍奮戰。[25]因此,要吸引和招收其他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政人員等擔任專職或兼職人員,打破非教育專業不可的專業主義情結,建立跨學科的研究團隊。還要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高等教育研究人才。在招生中高等教育學的碩士、博士學位積極向其他學科開放;在培養中改革課程設置,學生除學習本專業相關的課程之外,要求選修其他學科課程;高等教育學專業可與其他高校、學院聯合培養研究生。高等教育研究者也要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學術視野,促進自身學科背景的多元化。[26]
其二,建立相應的組織保障。多學科研究不能僅停留在理論探討和呼吁階段,需要建立相關的組織機構給予保障。國家應成立專門的組織,通過舉辦跨地區、跨國別的國際研討會,促進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主體和高等教育研究多學科主體的對話與交流。[27]高校應以課題、項目為導向,成立聯合性的臨時研究機構,從不同學科抽調專業人員對高等教育問題聯合公關,著重強調在理論整合方面的研究探討;[28]高校還應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建立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專兼職研究人員應具有不同的學科背景,在課題研究中進行經常性的、有效的交流與合作。[29]相關的高等教育研究專業學會應積極加強同其他學科協會的聯系,為多學科研究搭建合作交流平臺。
三、兩本著作之后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持續推進
《高等教育新論》和《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作為多學科研究的經典文獻,從出版到現在已有20多年,對中國的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起到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中國學者也深受這兩本著作的影響,對多學科研究的諸多方面進行探討,豐富了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促進了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多學科研究在具體實踐中的運用,學者們對其認識逐步深入,有學者對多學科研究是進行高等教育研究的“獨特方法”“根本方法”提出質疑。如伍紅林指出,多學科研究是高等教育學這一學科發展初期的無奈選擇,并不是高等教育學獨特的研究方法。[30]
程瑛等指出多學科研究方法并非高等教育研究的“獨特”,它主要體現為一種研究方式。[31]在學科發展呈現高度融合、多元交叉的現狀下,多學科研究已成為各學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為更深入開展多學科研究,發揮其在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作用,還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強探索: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內涵;高等教育學與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關系;學科研究視角下不同學科觀點有效整合的機制;從多學科研究轉向跨學科研究的路徑;等等。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將促進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邁向一個新臺階。
教師評職論文范文:高等教育市場化——回望與前瞻
[摘要]基于高等教育市場化這個命題,不論是國內或國外,已經有許多的討論。英美等國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市場化改革;我國關于“教育產業化”的提出大致始于90年代初。在過去多年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具體實踐中,存在著許多令人困惑的問題,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否“市場化”成為一個敏感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