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1月20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高等教育強國必定擁有一定規模的留學生群體。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留學生規模最大的國家。為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輸出美國文化和美式民主價值觀,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教育與文化交流,培養他國未來的商界領袖與國家領導人對美國文化的親近感,美國政府歷來重視留學教育,并根據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對留學政策予以調整。
美國通過拓展招生途徑與運用多元化的招生策略,執行嚴格的質量標準和注重留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留學生的滿意度等措施,提升美國大學的國際聲譽以及國際化水平,為美國成為世界留學教育強國奠定了根基。近年來,來華留學生人數增長迅速,但留學生人數與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仍不相稱。美國創建留學教育強國的經驗,對提升我國留學生的招生、培養與管理水平,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美國留學教育;留學教育強國;留學生招生;留學體驗
在留學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推拉因素理論是一個廣為接受的用來解釋國際學生流動的分析框架”。[1]60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流入國,主要受以下拉力因素的影響:英語作為授課語言、美國政府和高校對留學教育的高度重視、良好的招生政策、優質的培養質量、專業的留學服務、美國大學的國際聲譽以及國際化水平等。
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留學教育。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逐漸加強,來華留學生數量持續增長,但總體而言,留學生數量與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很不相稱。因此,如何借鑒美國留學教育的成功經驗,提升我國高校對世界各國留學生的吸引力,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使我國成為世界一流的留學教育強國,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美國作為留學教育強國的表現
(一)規模巨大和收益豐厚
為擴大國際影響力,增加經濟收入,進行美國價值觀和文化的輸出,吸引各國優秀人才為美國服務,美國政府一貫重視留學教育。留學生的到來,一方面擴大了當地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提高了美國大學作為世界一流大學的聲譽,以及世界各國對美國教育品牌的認同。
美國專利與諾貝爾獎的獲得,具有國際影響力成果的出版,科技領域的實力提升,都離不開留學生在科研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當然,這也是與美國留學生的巨大規模分不開的。經過美國政府、高校以及社會各界近100年來在留學教育領域的共同努力,美國吸納的世界各國留學生人數,已經穩居世界第一位。
各國高等教育機構中攻讀國際學位的留學生(簡稱學位生,排除低于一學年的短期學分項目和交換項目的學生)人數,代表各國高等教育的質量水平。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統計,2016年攻讀學位的留學生人數排名前十的國家依次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俄羅斯聯邦、加拿大、日本、中國和馬來西亞。其中,美國學位生人數為971,417人;英國432,001人;澳大利亞334,512人;法國245,349人;中國137,527人。[2]美國吸納了世界上將近1/5的攻讀國際學位的留學生,其人數是排名第二的英國的兩倍多。
高等教育服務,已成為美國服務行業中主要的出口項目。2017年美國商務部的數據表明,留學生為美國經濟帶來420億美元的收入,其中65%的留學費用來自留學生個人、家庭與其母國政府或學校資助。[3]具體而言,留學費用來自個人和家庭的留學生人數,占留學生總數的58?6%;美國高校獎學金,占15?8%;美國政府資助,占0?2%;外國政府、高校和私人贊助,占5?8%;個人勤工儉學,占18?8%。[4]
數據表明,2017/2018學年度,留學生為美國經濟帶來390億美元的收入,為美國提供455,000個就業崗位,每招收7個留學生,就創造3個就業崗位,為大學校園和當地社區帶來無限的文化價值收益。其中,為加利福尼亞州帶來66億美元的收入,提供就業崗位74,086個;為紐約帶來50億美元的收入,提供工作崗位58,095個。[5]
(二)留學生人數穩定增長
美國高校近10年來,留學生人數增長迅速。受“911事件”的影響,美國政府簽證政策緊縮,因而2001年以后,留學人數略有下滑。但2005年后,美國政府放寬留學簽證政策,留學美國人數開始穩步增長。2003年美國留學生人數為572,509人,占美國在校大學生總人數的比例為3?4%;到2017年,招收留學生1,094,792人;占比增長到5?5%。
(三)留學生來源廣泛
美國招收的留學生遍布全球各地,來源非常廣泛。世界上22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留學生在美國留學,這也反映了美國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影響力。從留學生來源國別的構成來看,留學生主要來自亞洲,以及英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經濟狀況較好的發展中國家在美留學人數較多,基本體現了各國的經濟實力,同時也體現了一定的地域差異。2017/2018學年度,來自亞洲的留學生有758,076人,占在美留學生總數的69?2%,比上年增長3?2%。歐洲留學人數居第二位,為92,655人。
歐洲留學美國人數排名前五的國家依次為:英國11,460人;土耳其10,520人;德國10,042人;法國8802人;西班牙7489人。加拿大留美學生人數為25,909人。中東和北非留美學生人數為91,375人,在美留學生人數超過1萬的中東國家有沙特、伊朗、科威特,在美國的留學生人數分別為44,432人、12,783人、10,190人。來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留學生人數為79,920人,其中以墨西哥和巴西的留學生人數最多,分別為15,468人和14,620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留美學生39,479人,留美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依次為:尼日利亞12,693人;肯尼亞3322人;加納3213人;埃塞俄比亞2118人;南非2040人。大洋洲,留美學生7222人,其中,澳大利亞4908人;新西蘭1785人。[7]
2017—2018學年度,美國招收的留學生人數來源排名前十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中國、印度、韓國、沙特、加拿大、越南、中國臺灣、日本、墨西哥、巴西。中國前往美國留學的人數為363,341人,占美國留學生總數的33?2%,比上一學年增長3?6%,印度留學生人數為196,271人,占留學生總數的17?9%,增長5?4%。越南、尼泊爾、伊朗、尼日利亞、科威特等國人數也增長較快。[7]這表明,未來留學美國的人數仍將持續增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美國仍將保持世界頭號留學教育強國的地位。
二、美國政府促進留學教育的政策措施
(一)將鼓勵招收留學生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美國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的逐步增強,美國政府開始將招收留學生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并延續至今。美國留學教育政策的理念主要有四個維度:學術(強調自由教育、提升教學與研究質量)、經濟與商業、社會與文化、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8]
為了促進教育與文化交流,擴大國際影響力,1946年,美國政府頒布《富布萊特法案》,提供獎學金吸引各國優秀人才到美國求學。受此影響,留學美國的人數有所增長。1948年,留學生占美國本土大學生總人數的1?1%。[6]1961年美國政府頒布《雙邊教育與文化交流法案》,加大對富布萊特項目的支持力度。該法案將訪問學者交流項目視為一種“公共外交”。
[9]根據該法案成立的美國國務院教育與文化事務局,旨在促進美國與世界各國在學術、文化、體育和專業等方面的交流,建立友好與和平的關系。[10]富布萊特訪問學者項目是美國最大的學生交流項目,至今已在160多個國家資助325,400人。其中受益的美國學生122,800人;外國學生202,600人;現在每年資助的學生約8000人。[11]
1966年美國政府頒布《國際教育法》,該法案于1988年、2014年進行修訂,但通過留學教育來維護美國外交利益的目的并未改變。其中第62條規定,通過法案的實施,促進美國與其他國家人民之間的教育與文化交流,以幫助國務院進一步實現其外交目的。[12]這為美國政府促進留學教育提供了原動力。
冷戰結束以后,美國政府的留學教育政策,從以前的強調軍事安全為主轉向強調政治經濟安全為主。2000年,美國國務院和教育部聯合成立“國際教育周”。該周設在每年的11月份,目的是通過“推進各種項目,準備一個適宜全球的環境,吸引來自國外的領導者在美國學習、研究和進行經驗交流”。[13]
美國政府與多個半官方的行業機構合作,設立專項留學項目,讓行業機構在遴選訪問學者或訪問學生方面提供幫助。如富布萊特項目由美國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國際教育交流組織——國際教育協會和國際學者交流者協會管轄,前者負責研究生事務,后者負責教師和學者事務。[14]在美國國務院教育和文化事務局的資助下,國際教育協會每年發布年度的《門戶開放報告》(OpenDoorsReport),報告美國的留學生狀況。
各行業組織還通過發布高水平的報告來影響留學政策。2003年,針對“911”恐怖襲擊后美國留學教育政策緊縮,導致留學美國人數下降的狀況,美國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發表《為了美國的利益:歡迎國際學生》的報告。
報告認為,實施留學教育是恐怖主義的一個解決方案,而非導致問題的一部分,歡迎留學生符合美國的教育和經濟利益。報告呼吁美國政府改變強加于留學生的不友好政策。[15]該報告對美國留學政策的松動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后,留學美國的人數大幅度增長。
美國政府根據國際形勢變化,不斷調整留學政策。為了應對“次貸危機”,2008年美國國土安全部發布新規定,凡持有科學、技術、工程學以及數學這四類學位的外國留學生,實習工作期由12個月延長至17個月,2015年又延長至24個月,以滿足美國社會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16]
(二)拓展招生途徑與招生策略多元化
為更好地服務高校招生,美國國務院在世界17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425個美國國際學生咨詢中心(EducationUSA),為留學美國提供準確、全面、及時的政策咨詢,幫助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實現招生和校園國際化的目標。[17]
2018年6月,美國世界教育服務機構針對特朗普政府嚴格的簽證政策導致申請留學人數下降的現狀,提出以下七項招生策略:招生地區多元化、提供一個友善的環境、為國際生提供支持資源、運用社交媒體和虛擬空間進行推廣、讓校友網絡參與招聘、解決學生的財務問題、發展和維持與相關組織機構的伙伴關系。[18]
美國高校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招生途徑:招生代理、社交媒體與校友參與、州市場招生聯盟與州際招生聯盟。[19]一些高校加強與各國政府、國外大學、留學資金管理機構的聯系,以獲得優質生源,并拓展資金來源渠道。有的高校在國外設立招生辦事處,甚至與招生代理公司合作,進行招生宣傳。
一些高校重視利用新媒體進行招生宣傳。在學校網站上提供詳盡的專業、導師介紹及聯系方式等,并利用新媒體提供及時的信息,與招生對象進行及時互動,回答有意向留學人員所關心的問題。如,喬治城大學建有專門的招生宣傳網站“喬治城的故事”,在新媒體如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照片墻(Instagram)上進行宣傳,使得申請人數、招生人數持續增長。如,申請人數2013年6624人,2014年6840人,2015年上升至7027人,創該校申請人數的歷史記錄。[20]
為提高招生效率,一些高校成立招生聯盟。州市場招生聯盟,如加利福尼亞州高校聯盟(CaliforniaEducationandTrainingConsortium)在中國、越南等留學生重點來源國家設立辦公室,以便更好地招收留學生。[21]州際招生聯盟,如美國大學聯盟(TheAmericanConsortiumofUniversities),由印地安娜州立大學(IndianaStateUniversity)、蒙大拿州立大學(MontanaStateUniversity)等高校組成。該招生聯盟與各國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尤其是與亞洲國家進行廣泛接觸,以擴大國際生招生規模。[22]
美國擴大世界影響力的途徑,在于將平等與多元化作為招生標準。高校盡量招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開發多元化的國際市場,以擴大世界影響力。同時,為確保留學生的招生規模,在招生宣傳時也關注重點國家。2012年以來,美國留學生主要來自亞洲,其中來自中國、印度、韓國和沙特的留學生最多。[7]這些國家也成為美國招生宣傳時重點關注的對象。
(三)嚴格留學生的培養質量管理
為提高留學生的培養質量,美國各高校制定明確的畢業標準,嚴格對留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監控。不少高校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留學生提供幫助。如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設立中心,為留學生提供論文方面的服務。在國際生管理中心設立語言輔導崗位,為入學第一年的留學生解決語言困難,并提供免費的學業咨詢服務。
針對難度較大的課程,提供助教服務。[23]戴頓大學(UniversityofDayton)鼓勵教師多元評價學生,尤其是在說寫方面存在困難的留學生。為高難度的、掛科率較高的課程提供國際生同伴項目(theInternationalPeerProgrammes),以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24]
在美國高校,語言問題也可以作為留學生不能畢業的一個理由。如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余軍(音譯JunYu)訴愛德華州立大學(IdahoStateUniversity)的案例中,余軍在愛德華州立大學就讀臨床心理學,指導教師認為該生英語成績不過關,于2013年5月終止其博士項目。該生不服,起訴愛荷華州立大學涉嫌種族歧視。[25]
美國高校實行淘汰制。一般大學都規定學生成績應達到的平均績點(gradepointaverage),有的規定為2?0,有的規定為2?5。學生的績點低于該數據時,就會收到留校察看的警告(academicprobation)。學生被禁止參加下學期課程注冊,并需加入留校察看工作坊(ProbationWorkshops)。如在奧龍尼學院(OhloneCollege),學生的平均績點低于2?0時,將會被處以留校察看;在連續兩個學期低于1?75時,將會被給予開除警告(academicsubjecttodismissal);連續三個學期低于1?75時,將會被終止I?20表格,廢除留學資格,直接驅逐回國。[26]
美國高校為留學生提供實習和見習機會,以增加他們對美國社會的了解。持外籍學生非移民簽證(F1)的留學生可參加為留學生提供的課程實習(curricularpracticaltraining)。[27]但它只針對高校留學生,要求在美停留時間已在9個月以上,可以在假期進行,全職、兼職均可,在畢業之前進行實習。學生在課程實習期間,不得影響專業學習。
留學生的助教工作時間,被嚴格限定為每周不超過20個小時。畢業實習(optionalpracticaltraining)是美國政府為留學生提供的一種工作許可,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在所學專業進行實踐的機會。除了美國大學的良好聲譽外,畢業后的就業實習是美國大學吸引留學生的關鍵因素。每年申請美國移民就業簽證,90%的數量都發放給了這些居住在美國持有特殊專業人員/臨時工作簽證(H1B)的留學生。[28]留學生通過畢業實習,變成美國的永久居民。留學教育為美國社會培養大量的人才。
(四)注重留學體驗,提高留學生的滿意度
美國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的研究表明,要留住國際學生,需要在學費、住宿等各方面為國際生提供支持。[29]美國招收留學生的高校都成立國際生事務辦公室(theInternationalStudentsOffice),為留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高校為留學生提供各種資源,如成立留學生聯合會、校內咨詢服務中心、中心、娛樂中心等。學校、社區、志愿服務機構為留學生提供免費的英語培訓課程,提高語言表達和能力。2010年,俄亥俄州肯特大學(KentStateUniversity)成立國際生管理協調委員會,每學期召開3次專題會議,解決留學生在學業以及與其生活相關的各種問題。[24]
美國高校重視提升留學生對環境和文化的適應能力,并為留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不少高校要求留學生必須提前一周到校,參加新生教育周的教育議程,才能完成報到程序。新生教育周期間,相關工作人員對學校的歷史和地理環境進行介紹,重點幫助學生應對文化的沖擊,盡快適應環境,開始留學生涯。有的高校利用網絡來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圣莫尼卡大學(SantaMonicaCollege)、喬治梅森大學(GeorgeMasonUniversity)等高校,為留學生開設來校適應網絡必修課程,讓留學生在到校之前在家學習,了解學校各項注意事項,更好地適應到校學習。[30]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開設有學術誠信研討會模塊、文化適應研討會模塊、交流訪問者簽證(J?1)或外籍學生非移民簽證(F?1)簽證研討會模塊、洛杉磯生活研討會模塊和開學教育網絡課程模塊。學校對網絡學習的成績有嚴格要求,如學術誠信研討會模塊考試成績未達100分者,將要求出席秋季學期的面試學習,否則,不能注冊冬季的學習課程。[31]
三、啟示與借鑒
(一)從國家利益的高度重視來華留學生教育
美國留學生教育政策發展的歷史表明,美國留學教育的政策變化完全服務于美國的國家利益。根據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美國政府對留學生政策進行調整,以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我國招收的留學生規模與美國相比,無論是在人數,還是所占比率上,差距較大。
據2017年中國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6年共有來自205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外國留學人員442,773人,其中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總計209,966人,占來華學生總數的47?42%[32]2016年底,全國高校學生人數近3700萬人[33],留學生占大學生總數的比例僅為1?2%,與1948年美國的數據相當。這里還包括了大量的非學歷留學生。即便這樣,單純從留學生所占比例來看,中國留學生教育發展比美國晚了近60年。在國際一流大學排名中,留學生比例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如在夸克雷利·西蒙茲世界大學排名(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的指標中,留學生占在校大學比例的權重為5%。[34]
為建設世界高等教育強國,我國應從國家利益的高度,重視留學生的招生、教育與管理工作。除了進一步發揮國家留學基金委、中國駐各國大使館教育處等相關部門的作用外,還應加強與相關行業組織、研究機構、高校等利益相關群體的合作,提高它們在來華留學政策的制定與咨詢、來華留學人員遴選方面的話語權。我國為了吸引留學生,采用英語進行教學,這有利于與世界學術接軌。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應將中文作為畢業的考核科目之一,強化留學生的中國文化課程教學,提高其語言及文化適應能力,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以維護我國的外交和經濟利益。
(二)重視留學生的培養質量
有研究表明,影響國際學生流動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歷史聯系、語言政策、教育制度與質量、交流機構的聲譽與排名。[35]我國雖然重視對留學教育的投入,但對留學教育質量的檢查與評估力度不夠,對留學教育質量缺乏有效的監管。我國應在質量提升與規模擴大之間保持平衡,逐步提升留學生的培養質量。因此,應為留學生制定統一的質量標準,包括導師資格標準、培養過程標準、實習見習標準等。應構建留學生研究生導師的準入與退出機制,制定留學生的學習過程考核制度。對于攻讀學位的國際生,成績不合格者實施退出政策,并強化對其畢業論文的盲評和抽檢工作。
我國還應為留學生制定明確的實踐教學標準,為其見習和實習提供依據。實習或見習是在華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接觸中國企事業單位的良好機會。實踐教學也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吸引世界各國的高質量人才。2000年《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規定:“外國留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得就業、經商,或從事其他經營性活動,但可以按學校規定參加勤工助學活動”。[36]隨著在華留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現有政策已不能滿足大量自費留學生的需求和利益。我國可由教育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安部、外交部等部門,制定和修改在學期間和畢業后的相關就業政策。[37]
(三)豐富招生策略,吸引優質生源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招生宣傳變得更為便利。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學生,習慣使用不同的信息渠道,并可能對不同的信息感興趣,90%的留學生是通過學校網站,67%的留學生是通過家人或朋友來了解留學信息。美國有1/3的留學生,通過社交媒體獲得留學信息。88%的印度學生,每周或每天登陸臉書和推特等社交媒體。[38]
各高校應向政府申請使用國際通用或該國地方化的社交媒體賬號,如臉書、推特、照片墻等社交媒體進行招生宣傳;更進一步豐富招生網站的內容,尤其是應加強培養單位的英文網站建設,詳細介紹教師的教學科研情況及常用聯系方式;還應根據不同地區留學生的特點,以及申請者關心的問題,如獎學金與學費、職業前景與學校名氣、校園安全與學生活動、課程教學內容等,利用新媒體與其交流。
各高校應吸納專業教師參與留學生的招生環節,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核,提高對漢語能力的考核,以確保生源質量。為節省招生成本,各高校應加強合作,組建招生聯盟。還應加強與國外大學的聯系,并與國外的校友會合作,由大學或校友直接推薦優質生源。
中國的留學生多來自亞洲各國,來自歐洲和美洲的留學生較少。[32]為改變這種狀況,在留學招生方面,需進一步強化亞洲重點國家,如印度、韓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的招生;加大對“一帶一路”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尼日利亞、埃及等國的招生宣傳。在確保留學生招生規模的同時,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四)提升留學生服務管理的專業性
推拉理論表明,推力因素能激發學生對國外教育的興趣,拉力因素為學生指明目的地和留學機構,文化適應屬于對留學生的拉力因素。[1]60有研究表明,國際學生會面臨一系列的壓力,如文化沖突、歧視、適應不熟悉的文化習慣規則、價值觀念與風俗、交際與語言困難、教育制度的差別、資金困難、缺少適宜的住宿條件、孤獨與寂寞、鄉愁、缺少既定的支持與社交網絡等。[39]因此,針對來華留學生在心理、社會文化、學術適應中存在的不同程度問題,改善來華留學生的社會支持,能優化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40]因此,應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國際生管理服務隊伍,深入調查留學生的需求,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服務。
為增進相互了解,高校應對中國學生與留學生進行同質化管理,并創造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交流的機會。在留學生入學之初,應將所有來華留學生分為“學歷留學生”和“非學歷留學生”兩大類。對于學歷留學生,采取高等教育領域國際通用的趨同管理方式,統一納入本土學生管理體系中;將非學歷留學生采用市場化管理的方式。[41]我國留學生教學多采用英語進行授課,其目的在于吸引留學生,并與國際接軌,但這種做法減少了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交流的機會。高校還應將留學生的課程向中國學生開放,允許英語成績優秀的學生選修留學生課程,這也有利于優質課程資源惠及本國學生。
相關論文范文閱讀:出國留學需要有發表論文經歷嗎?
是不是要想出國留學就一定要發表論文呢?其實只能說發表論文可以為申請出國留學的名額爭取一定的優勢,但并不是必要條件,這跟當地對出國留學的標準有很大關系,論文對于出國,還得看跟自己選擇的專業相關程度,但多少肯定是會有幫助的,在申請的時候擺出來只會有利不會有弊。至于GPA和GRE分數,當然越高對你申請越有利,但是并不是所有學校都看重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