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4月2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信息技術教育的優勢,在于充分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再是一個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與學習的指導者,而成為學生個別化學習探索活動的輔導者與支持者。結合“統計”一課的教學,談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統計”,信息技術
一、創設學習情境,促進自主探索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信息的傳遞是單向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得不到發展。而現在的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是否親身經歷探究問題解決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更加重視學生在教學關系上和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豐富的表現力、感染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教學“統計”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收集資料的情境:讓學生在我們的校園網上查找本年級同學在入學時的體檢情況登記表,從中獲取所需的信息,如身高、體重、視力等相關內容。讓學生在對大量信息篩選和整理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索。這樣學生在信息的幫助下,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地獲取了資料,不但開闊了視野,而且將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
二、改變學習工具,提供展示平臺
常規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工具只有課本、作業本、文具盒。這對學生在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合作討論、構建知識造成了極大的局限性,學生的創造性也因此難以得到發揮。我們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有效的認知工具和更能展示自我的平臺。
在“統計”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用紙和筆來繪制統計圖的費時、費力的局面,大膽運用Word中的統計工具指導學生制作統計圖,在一節課時間內完成了手工操作不可能完成的內容,使學生有興趣有效率。學生還可以在網絡世界里尋找各種數據,制作自己感興趣的統計圖,并隨時可以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和同學進行交流等。這樣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
三、改變信息來源,提供學習素材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信息來源單一,主要途徑是統一的課本、教具、學具。課本中的信息比較有限,一個知識點只能提供一個例題或幾個圖形,有些內容還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具、學具也非常缺乏。而通過互聯網這個知識信息庫,運用小學生能夠掌握的網頁瀏覽與上傳下載技術,改變信息來源,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豐富多彩,具有強烈時代感、真實感的素材,有效地提高了信息的數量和質量。
在教學“統計”時,如只靠課本上的教學資源,感性素材的數量是絕對不夠的,而且僅靠這些東西也容易造成學生的片面理解,在實際生活中很難自如地運用知識。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生可以從網上尋找、下載各種所需資料,上述問題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四、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習領域
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統計”時,學習完例題后,利用網絡及時拓展,將除條形統計圖外的其他統計圖介紹給學生,并讓他們在網上試著尋找一組數據并繪制出自己喜歡的統計圖。
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了解統計、概率知識的興趣,在學習中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查找資料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強調課堂與生活同在,要求打破封閉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開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課堂教育體系。從目標、內容、手段等方面實現綜合性學習,做到課內外相結合,校內外相結合,學科與學科相結合,為學生開辟廣闊的時空領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信息發達的時代,我們要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在數學課程中的應用,將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提高了學生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論文投稿期刊閱讀:《現代中小學教育》是教育部主管,東北師范大學、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主辦,東北師范大學學術期刊社編輯出版的基礎教育學術理論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該刊1985年創刊,原名為《東北師大學報》(教育科學版),季刊。1989年報請國家教委轉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更名為《現代中小學教育》,季刊。1990年改為雙月刊。1999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 2004年由16開本改為國際開本。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2-1477,國內統一刊號CN22-1096/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