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1月20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伴隨電子產品和手機游戲的不斷升級,高科技的廣泛應用給大學生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大學生從手機游戲中獲得了身心的極大滿足。然而高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給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虛擬的網絡也充斥著各類色情及暴力游戲,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非常不利,也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警惕的事情。下面文章針對手機游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影響作出詳細介紹,并制定相應的防御措施。
【關鍵詞】手機游戲,心理健康,干預策略
最近科技的發展真是越來越神速,伴隨著手機硬件水平的提升,手機上面的功能也逐漸越來越多,游戲也越來越多,手機游戲(以下簡稱手游)從畫面粗鄙、規則簡單、無網連接運行,進而發展到了可以與高清電視畫質所抗衡。相比其他電子產品,現在手機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大部分人娛樂的需要。截止2016年底,中國手游用戶中女性玩家竟然和男性玩家人數上達到一個持平的狀態;25歲及以下年齡段占比約為36.7%,大部分的游戲主力軍在80后與90后,在未來的十年后,主力軍可能還會增加一個00后。
大部分上癮手游的人士表示手游可以帶來快感,在虛擬世界與人交流可以釋放身心。更多的玩家熱愛的不是游戲本身,而是迷戀游戲中的知音、兄弟之情。在手機游戲虛擬的環境中,玩家可以隨意宣泄現實中不滿的情緒和情感,釋放煩惱和憂愁,可以在虛擬的網絡游戲上面塑造完美的自己。一旦離開游戲,關掉電腦的同時也關掉了自己的“開關”,在現實生活中平淡無奇、無所事事。在虛擬手游的影響下,大家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完全封閉自己。即使可以暫時離開手游,也忘不了自己在手游上面得到的完美體驗,而一旦又回到游戲,往往會更加瘋狂,更加癡迷。
一、手游的虛擬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一)導致認知缺陷
心理學上說的認知是人們在形成注意、知覺、判斷、思維等獲取知識的過程。校園中經常看到,很多大學生吃飯、走路甚至睡覺都是手機不離手的狀態,更多是沉溺與手機上面的游戲。長此以往,嚴重的就會出現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靈活地思考、記憶衰退等狀態,甚至更嚴重的會神經麻痹,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1.導致注意力不集中
大學生沉溺在手機網絡游戲當中的時間過久,就會注意力不集中,其主要體現在對周圍的事物感知不明顯,因為“人的注意具有‘指向’和‘集中’兩大特性,注意不僅受興趣、經驗的影響,也會受到知覺對象特點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在網絡上玩游戲,對于虛擬世界中的手機網絡游戲,可以增加人們的信心,使每個人在游戲中釋放其能量的消極情緒,從而增加他們內心的無助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高度關注同一事物,那么他對周圍環境的了解和感知就會減少,使得獲得知識和信息的來源變窄。
2.導致記憶力減退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在尋求刺激時,常常會出現一種“持續性的局部注意力”的情況,忘卻本身存在于腦海中的記憶,從而導致人的記憶減退。“識記與保存是再認和再現的基礎,再認與再現則是識記和保存的結果”。心理學認為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再現。在忘我進入手機網絡游戲的時候,人的記憶過程會缺失,會在沉迷于游戲的過程中迷失自我,導致記憶力衰退。
3.導致思維能力下降
“人片面注重事物的感覺,缺乏深入的理性分析,表現為認識問題膚淺化、感性化。”人的思維人腦借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而總是依賴于網絡的大學生,在思維能力里已經成為定式,問題的存在只有網絡才能夠解決,在現實生活中就會導致人格的缺陷和交流的障礙,影響到學習和生活,影響學業,所以克制網癮迫在眉睫。
(二)價值觀扭曲
1.戀愛觀扭曲
現在的大學生,生理上的成熟加上中學生活的壓抑,來到相對開放的大學校園,對異性的渴望明顯曾加,開始有明確的戀愛傾向。而傳統的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在對于和異性的交往上面沒有給于正確的引導,僅僅是關注學業,導致他們不能清楚正確地認識和面對性發育、性需求。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是其和現實的生活也有不少的不同點,特別是在交際方面,現實中會受到許多世俗、道德、法律的制約。
而在虛擬的手機游戲中,人物只是一個可以隨意被設置的一串代碼,游戲中人物的交往隨意性、自由性更強,而且游戲中更是可以隨意地結婚和離婚,這些在游戲中操作都非常簡單,只要兩個虛擬的人設置的性別不同就可以,而對于操作游戲的人來說,這種隨意的虛擬婚姻在一定的程度上面導致學生對于婚姻觀的錯誤看法。
2.紀律觀念淡化
手游中的環境充斥著各種謾罵、暴力、廝殺等,這些在在現實環境中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在游戲中習以為常甚至會被人覺得很神圣。而大學生沉溺其中,現實與虛擬不分,長期就會使道德觀和法律意識越來越模糊,會讓人失去對道德的判斷,從而影響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甚至會出現違反社會道德的違法行為。
(三)自我定位扭曲,自我同一性混亂
長時間迷戀手游會導致自我同一性混亂。沉迷于網絡的人在網絡上總是能塑造完美的自己,把自己的缺點隱藏起來,獲得滿足的成就感,會使自我的同一性被弄亂。
交往障礙。大學生正處于上升階段,而且心思簡單,越依賴虛擬網絡,就越會迷失自己,會出現認知失調,出現“信任危機”。因為,面對面的人際交往,靠的是真心,需具備容納、控制心理特征,從積極角度去拿出自己的真心實意和陌生人交流,不猜疑,不防備,才能達到交往的目的。對于陷入虛擬網絡無法自拔的人來說,一旦步入社會就會出現語言交流障礙。而換一個角度,長期處于網絡環境的交往中,人的思維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對信息的反應出現遲鈍,對交流的信息曲解,不能正常交流。
二、大學生網游成癮的原因訴求
筆者的調查發現,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手機游戲的依賴成癮的程度會有差別。結合筆者的調查,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的因素是造成大學生手機游戲成癮的主要因素,多種原因交融才造成大學生手機游戲成癮。
(一)社會因素以及手游本身
1.社會庸俗文化的影響
近年來,就業難的因素引發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即將畢業的學生面臨失業和低薪,常常會在前方道路中迷茫。網絡的發展,它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侵犯我們的思想。庸俗的網絡文化的彌漫,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們的精神信仰出現遺失。大學生在得不到正確指引的情況下,會在所謂的虛擬世界迷失方向。
2.社會就業壓力的影響
父母的心愿都是是讓孩子得到好的教育,不惜任何代價送孩子讀書。但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回報。對于大多來自普通百姓家庭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常常在各種壓力的情況下得不到有效的釋放,只有在手游里面才能重獲信心。當大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戲中時,可以忘卻現實的困擾。
(二)家庭因素
進入大學后,學生與家庭聯系的基本內容就是生活費。特別是一些農村的孩子們,家庭條件本來就不是很好,父母忙于打工,再加上很多農村孩子的家長知識文化層次有限,對其生理和心理上面的關心遠遠不夠,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學校,以為孩子在學校就放心了,更多的是給予物質上的滿足,殊不知在這個階段,物質雖然能溫飽自己,但是需要更多的是愛的關懷與心理上的溝通。
(三)學校因素
目前,全國各高校為適應擴招需求普遍建立新校區,學校大部分都建在郊區,原本有利于學生的專心致志,但是大部分卻把時間花費在手游里。由于缺乏合理規劃,大學生常常會在沒有目標的生活中迷失自己。
手游成癮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職業信仰缺失問題。學生興趣愛好與專業不契合,或因為分數限制、家長愿望等原因報考了當前所學專業,對未來職業談不上熱愛不熱愛,為了文憑而學習。這種狀態下,時間不是用來學習了,比學習更有吸引力的手機游戲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宣泄現實中不滿的情緒和情感,釋放煩惱和憂愁的途徑。
三、干預策略
就大學而言,學校的教育是主導其發展的主要因素。對學校而言,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就應該對學生負責任,而對于當前影響大學生的手機網絡游戲成癮如何矯正,學校首當其沖,應該積極行動,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優化學校管理制度
很多學校的管理制度常常數年一成不變,殊不知學校的管理制度應當在管理學生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予以優化調整。加強考勤,比如一些早晚自習、課堂考勤、就寢制度等的完善。而對于手機游戲成癮的的學生來說,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根據專業、年級、年齡、性別等不同,把問題具體分析,真正地了解他們,加以引導,循序漸進地幫助他們,減少手機游戲的不良危害。
(二)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清楚的意識往往不會被夢幻般的虛擬世界所牽絆。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指導學生端正職業信仰,準確定位,有效安排時間,勞逸結合,走正確的路并堅持下去。認真對待學業,正確地認識手機網絡游戲的危害,回歸現實,端正職業信仰,找到學習的動力,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未來的規劃,讓大學生活不在虛擬的世界虛度。
推薦期刊:發表心理學核心論文可以選擇的期刊有哪些呢
關于心理學方面的北大核心期刊都有哪些呢?心理學核心期刊有很多,例如《心理科學進展》、《中國心理衛生》,選擇心理學核心期刊投稿,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期刊,大多數發表論文作者都是為了評職稱,那么選怎心理學核心期刊的時候要注意期刊的級別是否符合自己單位的要求,以免論文發上去了,送到單位不認可,就竹籃打水一場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