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2月1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 要] 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所必需的,所謂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規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長,能使學生的個性與智力和諧發展,能預防心理障礙的產生。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自我意識; 情緒自控; 學會溝通; 學會緩解壓力
開展中學生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學業的成功發展。 發展學生個性,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中學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質,讓學生能在艱苦環境下樂觀地對待現實,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去適應社會,努力創新。 心理學家發現,凡是心理有障礙的人,他們在人群中都不善于處理各種關系,有可能被大家孤立。 他們時而表現得厭世,時而表現得放蕩不羈,他們對活動沒有興趣,經不起打擊,這樣的人很難形成良好的品質。
心理健康論文范例:談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從家庭角度來看,家庭缺少溫暖,對子女管教不當等,也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升學壓力很大,測驗考試多如牛毛,致使青少年處于一種無休止的緊張焦慮狀態。 從社會角度來說,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也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全面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質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可是現實教育就是應試教育的模式,一切為了升學,結果導致學生輟學、厭學。 他們經不起挫折和打擊,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據心理學家調查,中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約有20%。
綜上所述,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所必需的,所謂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規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品質。 從心理學的角度,人的心理狀態可分為正常狀態、不平衡狀態、不健康狀態(病態)。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維護正常心理狀態,糾正不平衡心理狀態治療變態心理。
1.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長。 青少年正處于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掌握和了解心理學一些常識,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2.能提高學習、工作的效率。 一個心理狀態正常的人是樂觀開朗有朝氣的,學習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 而一個心理狀態不好的人,精力不能集中,常常心神不定,想得多,做得少。
3.能使個性與智力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的人,大腦常處于最佳狀態,有利于開發智力,更利于個性的發展。
4.能預防心理障礙。 人心理障礙的發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重視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就要預防和消除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各種因素,發現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就及時采取適當的措施,及早地干預,積極糾正不良心態。
由此可見,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重大現實意義的。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心理學基礎知識。 中醫認為:人體是由外在的“形體”和內在的“心神”組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一方面要重視形體的健康,另一方面更要重視維護心神的健康。 因為形體上的疾病也會導致心理的障礙,反之,心理上的障礙也會導致形體上的疾病,也就是說人只有做到形神合一,才是最健康的。 所以,讓中學生學習一些心理學基礎知識,對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是十分必要的。
將心理學基礎知識直接引進課堂,實現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 并選擇合適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同時,心理教師要根據實踐和學校學生實際情況,每節課都圍繞一個中心對學生進行感情、意志及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指導,并運用講故事法、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討論法等,在老師精心設置的輕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心理學知識。
一、培養中學生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的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征(如能力、興趣、性格)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關系)。
1.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人貴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確地自我認識是培養自我意識的基礎。 自我認知是從多方位建立與評價,不妨自己認真仔細地想一想,用盡量多的形容詞來描述自己,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步,他人對自己對自我的描述,描述家人眼中的我,同學眼中的我,你在找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質。 將其歸類,你描述的維度越多,你越會找到比較正確的自我。
2.培養客觀的自我評價
一個人必須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正確的自我悅納,積極的自我體驗,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悅納是自我意識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悅納自我首先要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欣賞自己,體會自己的獨特性。 其次是理智與客觀地對待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冷靜地看待得與失。 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做到揚長避短。 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過好自己的人生。
3.關注自我成長
自我發展需要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監控,將成長作為一條線索,貫穿人生的始終,整理自己的成長軌跡顯得尤為重要。 深刻了解與把握自己,要記住自我體驗是個體的,當我們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長的碩果時,也是在促進我們自己的成長。
二、培養中學生情緒自控的能力,做情緒的主人
樹立情緒可調節、自己有能力進行消極情緒向積極情緒轉化的意識和信心,用所學方法進行自我調節。
1.保持愉悅的心情
人們常說愛笑的人運氣是不會太差的,經常笑保持愉悅的心情,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
2.建立情緒管理機制
在面對某種不良情緒時,列出一份管理清單,如運動、深呼吸、娛樂等,來放松自己。
3.學會向別人傾訴
生活中盡量不要壓抑自己,要將這些煩惱向值得信賴的人傾訴。 當你把失意說給朋友,你就會去掉一半的失意。 當你把快樂說給朋友,你就會得到雙重的快樂。
4.學會自我暗示
告訴自己其實自己很優秀,事情總會變好的,世界上還有很多美好的事情。 自我暗示的方法:語言自我暗示,一般人醒來都會無意識地在內心和自己對話,并無意識地將其記錄和接受。 如果我們給自己的大部分信息是消極的,很可能就會堅持這種錯誤觀點,形成消極自我暗示。 這樣大腦會對消極情感做出反應并影響內分泌使情緒更差。 如果我們經常在內心默念,或者動手抄寫一些積極肯定的勵志的句子,自我激勵的話。 如“我充滿信心”“我很討人喜歡”“我一定成功地完成這項任務”等,情況就會大不一樣。 動作自我暗示:抑郁的時候,嘗試讓臉部呈微笑的樣子,持續一會兒后自己真的愉快起來。 緊張不安等的情況下,深而緩地呼吸幾次,能讓心跳平穩些。 如果自己有些膽怯,那么提高說話的聲音就會增加不少信心。 環境自我暗示:環境可以是人、事物、聲音、光等,身處讓人自己放松、愉快的人和物中,熱情的紅色能提高情緒,舒緩的音樂能減緩煩躁,還可以在鏡子里觀察自己的神態,不斷贊美自己、鼓勵自己。 對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很好的幫助。
三、學會溝通,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中學生每天都要和身邊的人打交道,在家里要處理好與父母的關系,在社會里要與鄰居、熟人處理好關系。 人際關系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大問題,在人際關系上我們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 處理不好人際關系,會影響我們的學習心情及心理健康。
1.學會與父母相處
學生與自己的父母在觀念上存在一定的距離,并由此導致兩代人之間的不和諧,這是客觀問題,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通過努力就可以縮小兩代人的距離,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可使我們的家庭無比幸福溫暖。
(1)對父母的態度要溫和。 不做過格的事情,我們相信天下父母無論做什么,都是為了孩子好。 只要我們有禮貌、態度溫和,父母就不會對我們有反感。
(2)要表現得獨立,讓父母放心。 經常關心父母,與父母常溝通交流,說說學校的事,幫助父母做家務,說說自己的理想。
(3)長大的孩子要成熟穩重。 善于與父母溝通,使自己越來越成熟獨立,希望學生尊重父母,關心父母,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恩。
2.學會與老師溝通
尊重老師的勞動,老師把自己所學到知識無私地奉獻給我們,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早日成才。 上課要認真聽講,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勤學好問,虛心求教。 正確對待老師的缺點及不足之處,發現老師的不足之處,要持理解的態度。 師生的和諧發展,既可以促進學習,又可以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3.學會和同學處好關系
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觀念,要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學會取長補短。 調控情緒避免矛盾沖突,恰當地處理人際關系。 人只有通過接觸,才能了解。 只有了解才能建立友誼。 要學會真心關心同學,為他人著想。 同學交往應要尊重他人。 批評他人時要含蓄委婉,不要使他人難堪。 在贊美他人時,應誠心誠意、實事求是。
四、學會緩解心理壓力
中學生的心理壓力,既有內在的原因,又有外在的原因。 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父母及老師對升學的期望,學習的壓力以及同學間的相互攀比等。 另外,中學生心理不成熟,也會形成壓力。 例如:有的中學生失敗后,經不起挫折,在處理事情上感情用事,長期處在巨大心理壓力下,就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會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因此,應采取積極的態度,有效的方法緩解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1.學會向他人傾訴
比如遇到煩心事,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或家人傾訴,通過向他人傾訴,能有效緩解心理壓力,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的痛苦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輕了一半。
2.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在某件事上失敗,就會造成很大的壓力。 可通過轉移注意力來釋放,如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文娛活動等,使自己心情愉快起來,壓力就會得到釋放。
3.做事不苛求完美,不追求極致
在一個不完美世界里想追求完美,你的追求永遠都不會實現,沒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 所以,人生追求到差不多就好,自己要學會定位,給自己一個目標,而不是所謂的完美。
參考文獻:
[1]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作者:唐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