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3月2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這篇農村發展論文發表了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與思考,很多農村兒童生下來不久便被留在農村自己生活,少了父母的教育和引導,導致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道德問題,那么應該如何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體系呢?論文從家庭教育、學校教學和社會教育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農村發展的論文,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與城市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勞動力轉移現象明顯。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指出,“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結果,2015年農民工總量為27747萬人,比上年增加352萬人,增長1.3%。”[1]其中,外出農民工的人數為16884萬人,與2014年外出農民工總數的16821萬人相比,增加了63萬人,增幅為0.4%。農民工總數呈逐年遞增之勢,導致留守兒童數量隨之逐漸攀升,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應得到更多的關注。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情感溝通較少,農村教育資源匱乏,學校對德育重視度不高,導致其在生活、學習方面未養成良好習慣,道德教育方面問題尤為突出。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既不利于兒童自身發展,也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成,應整合全社會的教育資源,形成家庭、學校與政府相結合的教育體系。
一、家庭教育有著天然地賦的德育功能
1、監護人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綜合素質較高的監護人對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有著模范和榜樣作用。古有“孟母三遷”、“三娘教子”和“岳母刺字”,均是家庭教育的典范,這說明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更應當關注其良好的道德養成,如果父母不具備將孩子帶在身邊的條件,則應當為孩子尋找思想道德素質較好的親戚或家人作為監護人,力爭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政府逐步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加強家庭監護主體責任感建設,并給與法律保護,“父母或受委托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的,村(居)民委員會、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要及時予以勸誡、制止;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后果的,公安等有關機關要依法追究其責任。”[2]2、加強與兒童的陪伴與溝通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與留守兒童直接接觸的時間較少,這使得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時間大大減少,對子女的心理缺乏關注。家長要充分認識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用民主、溫暖的手段加強與子女的情感溝通,讓留守兒童重新感受到重視和關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能幫助家長走入孩子的內心,父母要盡量多回家看孩子,周期盡可能縮短,如果兩人回家都比較困難,應讓一人留在家中,更好的監督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家長要適當改換與孩子的交流方式,除電話聯系外,還可以通過書信、電子郵件、視頻電話等方式,以促進孩子的情感發展。
二、學校加強“第二課堂”德育的實效
1、重視道德行為養成教育留守兒童既有群體性特征,也有個體特征。因此,學校要認識整體與個體的區別,從他們的實際出發,增強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同時要注意提升道德團隊素質,加強德育教育,集體正如一個熔爐,兒童在集體中,很容易受到集體輿論氛圍的制約與同化。這就要求學校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教師不斷強化專業知識,與時俱進。一個“樂于奉獻、吃苦耐勞”的教師本身就非常具有魅力,他們對待困難的態度,為人處世的方式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二,完善學校管理,搞好班風建設。一個管理有序,制度健全的學校,學生在學習中是充滿熱情的,在生活中是互幫互助的,對于教師是尊敬不卑的。這類學生組成的班級可以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班風和輿論氛圍,有利于學生集體主義觀念的形成,對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2、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農村留守兒童的隔代撫養現象普遍,這些兒童或多或少都存在情感的殘缺。針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況,以四川樂山五通橋區為例,相關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一般,有待進一步提高。只有5.3%的兒童心理健康,身心愜意;55.4%的兒童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滿意,也就是有39.3%的兒童心理健康水平令人不太滿意。”[3]這就要求學校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盡可能配備必要的心理輔導教師,讓學生知道父母與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如果學校不具備心理咨詢的條件,班主任與任課老師應當積極與學生溝通,關注他們的變化,甚至還可以設置信箱,讓學生可以敞開自己的心扉,與老師進行書面溝通,打開他們的心扉。教師要在做好“傳道、授業、解惑”之時,更多的關注留守兒童的情感變化和生活情況,增加情感投入,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增強心理歸屬感。教師是留守兒童健康人格的促進者,必須積極引導留守兒童的人格發展方向,幫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全社會積極踐行道德行為教育
1、政府需加大農村地區教育的投入黨的十八大要求,“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4]建立完善的寄宿制,可以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留守寄宿制,一方面可以杜絕學生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使他們有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另一方面,在寄宿制這個環境中,學生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集體活動。從素質教育出發,迎合時代的需要,促進留守兒童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發展,可以幫助他們改變以往任性、自我的性格,包容他人,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自身的交往能力。中小學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兒童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也是對其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因此,要抓緊這一時期的德育工作,培養法制意識,提高自理自助能力。讓留守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健康發展。2、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合教育從構建德育環境的建設方面來講,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長期以來,把道德的重擔一直讓學校擔負,沒有形成三者的合力。每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總會認為是社會的不良風氣的影響,社會又責備是學校和家庭忽視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德育教育,而學校又駁斥是家庭教育環境的滯后,這種相互推諉的現狀,只會加重三者之間的鴻溝。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認為“加強關愛保護,使數千萬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健康成長,是家庭和政府、社會的共同責任。”[5]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孩子德育發展的根本性原因,因此三者應當形成良性互動。首先,家庭應當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做好榜樣示范作用,家長應與學校保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同時,學校也應當重視德育教育,從單純關注智育教育的教學模式轉向關注學生的生活,及時發現學生的變化,與家長第一時間取得聯系。留守兒童也是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應當提出呼吁,政府應當適當放開政策,讓留守兒童也可以平等的享受教育的權利。并且,應當對于那些收入不高的農民工子女,給予更多的教育資源的支持,更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健康,只有三者共同發揮作用,才能為未來推動社會的發展不斷儲蓄力量。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難題很多,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理論教育的中心內容,這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留守兒童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根本措施。而這需要學校、家庭和政府達成共識,整合資源,因此相關部門和家長參加的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必須團結起來,整合全社會力量關注留守兒童教育。通過各方配合,全社會才能形成關愛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圍,促進留守兒童德育教育更好的發展,為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開拓更廣的道路。
作者:吳佳芮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
推薦閱讀:《學習與實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探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人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服務,為廣大干部學習理論釋疑解惑,充分發揮了黨刊在理論宣傳中的主導作用。 《學習與實踐》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