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1月0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目前,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數字化浪潮蓬勃發展,“數字+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新業態新形式。如何順應數字化技術發展趨勢落實兩個“三品一標”,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成為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一、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為現代農業建設增添活力
近年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北斗導航、智能傳感、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數字技術的普惠效應進入農業生產到消費全過程,不斷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服務效率和業態模式。
(一)生產智能化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底,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農機智能化改造將近12萬臺/套。植保無人機保有量突破7萬臺,年度作業量近3億畝。北斗導航終端和配套設備不斷完善,衛星全球組網成功,北斗導航系統中的RTK技術(載波相位差分技術)為自動化農機的精準定位技術提供了支撐,推動建設完成無人化智慧農場。
(二)管理在線化縱深發展。數字化促進互聯網、GPS、云計算以及物聯網技術融合,推動管理在線化向縱深發展,形成智能化管理體系。實現對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全程可管理可監測可控制,解決農產品“泛標準化”“分段管理”“無法有效追溯”等問題。2020年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為97.8%,同比增長0.4個百分點。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管理決策大數據體系,挖掘可視化技術,促進數據和業務融合發展,提升管理科學性。
(三)服務便捷化落地發展。為服務農民,滿足人民群眾的信息服務需求,提供便民式“一站式” 服務,在每個行政村建設益農信息社。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建成運營益農信息社45.4萬個,累計為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各類服務6.5億人次,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429.1億元。
(四)經營網絡化深入發展。在數字化推動下,物聯網、“互聯網+”等逐漸成為農產品進出城市的主要手段,農產品電子商務呈現網絡化布局。2020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5750億元,同比增長37.9%。蔬菜、水果新增產地倉儲保險冷鏈物流能力近500萬噸。經營網絡化有助于彌補農產品交易信息不對稱的短板,弱化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穩定市場農產品價格,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民幸福感。數字技術為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數字化已經是加速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注入強大動力。
二、明確數字化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辯證關系,掌握農業數字化發展主動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正式提出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習近平同志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走向,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一)農業高質量發展基本內涵農業高質量發展內涵主要包含在生產、產業、經營3個體系之中。生產產量高、質量好、效率高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產業綠色化、效益高、競爭力強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經營者素質高、收入高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數字化與農業高質量發展辯證關系數字化具有普惠性和專業性的特點。普惠性體現在與各行業均可融合,便于解決普遍性問題;專業性體現在數字技術與專業技術深度融合,便于推進深層次應用。目前,農業數字化處于從普惠性到專業性提升轉變的關鍵時期。數字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成本,擴展了商業模式,提高了流通效率,促進農業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農村發展質量。但深入分析,數字化與農業發展融合仍然存在不足。
一是數字化裝備與農業生產需求不匹配,例如無人機還存在續航能力低、可載重量小、穩定性不夠高、施藥技術設備性能相對落后等問題,操作使用效果有待提升;二是數字化技術與農業結合不夠緊密,存在從產地環境到生產過程的農業智能化傳感設備欠缺、農業智能傳感器集成化程度偏低、適應不同條件的作物生長模型傳感器研發程度不夠、溫室環境控制系統無法滿足不同設計方法等問題;三是數字技術與產業鏈缺乏銜接,導致數字化呈現分段化、零散化,例如稻米產業從育種到種植、加工、銷售,不同從業主體均具備數字化基礎,但缺乏產業鏈層級整合,導致生產各環節之間信息不對稱,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深。利用數字技術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辨明數字化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辯證關系。要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導,以需求為導向,堅持以我為主,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與數字化結合,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轉化為數字化需求,推動數字技術創新,從“要我數字化”轉變為“我要數字化”。
三、抓住重點,切實發揮數字化在推動
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數字化已經成為我國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效益的必然方式。進一步挖掘并發揮數字化在農業領域的重大作用,以數字化激發農業發展新動能,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助力農業發展步入更高的臺階。
(一)加快關鍵技術創新推動農業數字化發展,要把科技創新擺在首要位置。以推進農業產業數字化為目標,圍繞育種、種養、監測、田間管理、施肥施藥、收割等各項環節,圍繞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智能傳感等各類技術,梳理數字化應用前景,理清農業數字化創新難點、應用熱點,形成推進農業數字化科技創新路線圖,優化科研管理體制,穩定科研經費投入,切實解決農業數字化過程中專業技術不突出、裝備不夠成熟、集成度不高等瓶頸問題,推動農業數字化從普惠性應用進入專業性應用。
(二)“兩業”融合形成合力要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專業性需求為導向,引領數字技術創新方向、落實關鍵節點。采取有力措施,形成“1+1>2”的創新格局。鼓勵跨界組合,建立“兩業”融合的創新研發團隊,提升數字化創新中的“農業”成色。加快培養農業領域數字化應用型IT領軍人才、技術創新人才,形成支撐農業數字化深入發展的人才隊伍體系。
(三)政策支持,典型引路要堅持先試點、后推廣,發揮政策導向作用,融合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院校等機構的研發創新力、涉農企業的市場帶動力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的橋梁紐帶作用,鼓勵針對種植、畜牧、漁業等多領域建立數字化創新研究中心,圍繞不同主體開展研究,先行先試,摸索經驗,形成具有產業化應用前景的實用產品和成熟裝備,形成農業數字化可借鑒、可復制的模式,打造數字化創新成果,加快成果產業化應用。
(四)價值導向,持續發展要把數字技術應用與降低勞動強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業增加值緊密結合起來,使廣大生產經營主體能夠從數字技術應用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從而形成內在驅動力,調動從業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供給能力、應用能力,以數字化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長期性、有效性,提升農業數字化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羅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