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14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 要:北京冬奧會與國家的相關政策為滑雪運動等冰雪運動的發展帶來強勁“東風”,因此我國滑雪運動從“冷運動”變成了“熱產業”,挖掘并豐富我國的滑雪文化才能給予其發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鑒于此,運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和地理學理論對我國滑雪文化的形成與傳播進行分析。研究認為,自然地理環境是滑雪文化形成的原始性規約,體育人為環境是滑雪文化形成的生成性規約;滑雪運動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傳播與擴散是滑雪空間中的新范式,媒介則對認同和理解不同地理環境下的滑雪文化傳播提供新的樣本。從地理學角度對我國滑雪文化的形成與傳播尋根溯源,以壘砌起我國滑雪文化長盛的基石,為項目和產業發展注入“根”與“魂”的意識,對建設體育強國、文化強國,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滑雪文化;形成;傳播;地理學
滑雪文化是滑雪運動在長期發展進程中的人類特有的體育文化,源遠流長的東方傳統滑雪文化是我國冰雪文化中的燦爛瑰寶,新疆阿勒泰到北京張家口的時空跨越,是滑雪文化在華夏大地的交融升華。從文化變遷的角度來看,地理學是研究體育文化的基礎,博大的中華滑雪文化需要我們從地理學的角度追根求源,才能從本質上理解滑雪文化的形成與擴散,滑雪文化的地理學解析,對構建我國新的歷史時期下的滑雪文化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滑雪運動的歷史起源與空間分布
滑雪是一項古老的運動,古代滑雪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我國新疆阿爾泰山地區,敦德布拉克滑雪狩獵的巖畫,是人類滑雪最早起源于新疆的最有力證據[1],現代滑雪起源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包含挪威、瑞典、芬蘭、冰島、丹麥五個北歐國家,梳理歷史源頭,從地理學視角來看,滑雪的區位和空間秩序與地理因素息息相關,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體育項目的地理區域。從我國對滑雪運動的文史記載中,可以發現這些民族和部落都集中在我國東北地區。《隋書·室韋》中記載“南室韋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韋,分為九部落,繞吐紇山而居……氣候最寒,雪深沒馬。
體育運動論文: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運動員姿勢控制訓練及效果評價研究
冬則入山,居土穴中,牛畜多凍死。饒麞鹿,射獵為務,食肉衣皮。鑿冰,沒水中而網射魚鱉。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俗皆捕貂為業,冠以狐狢,衣以魚皮。”由此可見,隋朝北韋室“騎木而行”起源于原始生活生產,今北韋室分布在今黑龍江省嫩江上游至俄羅斯阿穆爾州結雅河下游一帶。女真族在唐代稱為黑水靺鞨,是我國歷史上古老的北方民族之一,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長白山以北,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他們曾使用過一種用于滑行的工具,稱之為“竹馬”。
由此,在這些中華民族極其悠久而厚重的歷史畫卷中,一幅幅鮮活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場景仿佛就在眼前,滑雪運動或者說滑雪運動的雛形早就伴隨著先民的生活軌跡而逐漸誕生、形成進而臻至成熟。觀察我國滑雪運動場地的空間分布,能夠發現地理環境的異同對滑雪運動的發展與制約。
根據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20年度報告)顯示,我國滑雪運動的集中發展區位是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而南方地區、中部地區則是滑雪運動的“空白薄弱區”。排名第一的黑龍江省,冰雪旅游是其重大產業支柱之一,庫爾濱霧凇、漠河北極光、伊春森林等自然冰雪景觀使其享有“北國好風光,盡在黑龍江”的美譽和盛名,同時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也為“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單板滑雪、自由式滑雪、跳臺滑雪”的應有盡有打下堅實的基礎。毫無疑問,這種“天然”的地理條件是滑雪運動本質所存的依賴性,它既培育和磨煉了冰雪運動卓越的感情與精神,同樣也成為滑雪運動推廣與傳播的最大障礙。
二、我國滑雪文化形成的地理學解析
相比較于傳統哲學、文學、藝術等精神文化,體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排斥在文化范疇之外,體育的文化價值并沒有被很好地體現出來,體育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體本質上是一種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活動文化,而滑雪文化是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和滑雪活動相關的物質、精神以及制度的總和,是體育文化的分支[2],滑雪運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是辨證統一的,地理環境創造了滑雪運動,同時促進了這一運動的發展,滑雪運動又改造了地理環境,反作用于社會環境和人為環境。
(一)自然地理環境——滑雪文化形成的原始性規約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生命物質和非生命物質組成的,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等。滑雪運動的形成離不開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我國眾多的滑雪場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大部分分布在緯度較高的區域,高緯度的地理區域氣溫較為寒冷,多雪的天氣為滑雪運動的廣泛開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再加持寒冷的天氣,積雪期和滑雪場營業周期大幅度延長,雪道多積雪為滑雪運動營造了良好的滑雪環境;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有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五種基本地形類型,地形地貌是影響形成滑雪場的先決條件,山脈走向和高度差決定了雪道的等級,高山滑雪主要選擇在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區,而越野滑雪主要是在平原或者地形起伏較小的丘陵地區。滑雪運動和滑雪文化是受自然地理環境強影響的體育景觀形態,這種“白色體育”以自然資源冰雪為載體,具有獨特的文化屬性。[3]
(二)體育人為環境——滑雪文化形成的生成性規約
體育人為環境是指與體育主題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一切社會條件和社會現象,是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人文條件的統一體,如政治需要、政治制度、政策法規、政治思想意識、經濟模式、經濟狀況、生產方式、教育、科學及社會風氣等[4]。
2018年9月5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提出以舉辦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這對于推動我國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政策的指引為我國發展群眾性冰雪運動帶來了良好的人為環境,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20年度報告,國內滑雪社會氛圍隨著北京冬奧會的來臨明顯提升,各項滑雪推廣活動朝著縱深化方向發展,滑雪的市場規模接近900億元,滑雪運動人次維持在2000萬人次,由于其行業滲透率不足1%,在未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體育人為環境對滑雪運動和滑雪文化的形成和傳播帶來了新的研究范式,根植于社會大環境中的滑雪運動必然在未來的發展中大放異彩。地理環境嚴格制約著某些體育運動項目的產生和布局[5],從本質上來看,滑雪運動是人與自然的交流,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文化活動,也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人類滑雪運動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人類對自然必然性的一次新超越,更是人類體育文化領域的一次重要開拓。[6]
滑雪運動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都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受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是基礎性變遷,人為環境的變遷是社會共同體在內的多種因素的變量,這種無形的力量推動著上千年來滑雪運動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我國滑雪文化傳播擴散的地理學解析
(一)滑雪運動中的空間
空間是地理學中一個基礎、寬泛的概念,空間(Space)與體育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空間是體育得以存在的基礎,體育受限于空間的脈絡中,空間概念提供我們觀看體育發展的一個基本點,通過體育這個空間,我們得以研究不同地區的運動發展[7]。滑雪運動中的空間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物質文化空間是有形的固定不變的,如雪山山脈、不同等級的雪道、滑雪設備、滑雪器材等,非物質文化空間是在描述人類滑雪生產活動中創造的,是可被感知的人類創造物,例如不同類型的滑雪項目及其價值,滑雪動作的美學價值和滑雪文化氛圍等。
空間就是與 時間相對應的客觀存在,古老的滑雪文化發生變遷和轉移時,近現代、現代滑雪文化在不同的空間內被人類所創造出來,滑雪運動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與擴散,是包含物質和非物質的,正如人的細胞組成了人,滑雪空間實質上組成了滑雪文化,無論時空如何變遷,滑雪文化都是滑雪空間中的客觀存在。
(二)滑雪文化的傳播和擴散
體育地理學認為,一項運動的發展,演變很大程度上受地理環境的限制,地理環境的變遷從多個側面影響著體育運動的發展。自然環境的變遷,政治經濟地位變遷,軍事沖突,人口遷移,但無論環境如何變遷,體育運動的空間傳播具有規律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傳播類型與文化傳播的類型基本一致,體育文化的傳播和擴散主要劃分為膨脹型傳播和遷移型擴散。
等級型傳播是膨脹型傳播的類型之一,是指某種體育文化的傳播在空間上或在社會人群方面有一種等級現象,也就是說,有些體育文化只在一定的區域和人群中傳播,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與該運動的運動技術、規則的變遷、地方的經濟基礎、地理環境、傳統文化有密切的關系。滑雪文化的傳播是典型的等級型傳播,無論是我國滑雪運動還是歐洲現代滑雪的歷史考究,都表明適宜的氣候和地形環境成為滑雪文化傳播的重要物質基礎,契合了滑雪運動只在一定的區域和人群中傳播的特點,隨著現代社會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滑雪文化的等級型傳播呈現消弭的趨勢[8]。
滑雪文化遷移傳播的擴散在空間上不是連續性的,滑雪運動相關的思想或者滑雪技術從一地遷徙到另外一地的過程就是其遷移擴散的過程,早期的體育文化擴散多見于移民,遷移型傳播可分為占據式、蔓延式、墨漬式和變異式四種類型,占據式擴散是指甲地的體育文化生活被移民帶到乙地,移民們所帶來的體育文化生活至今仍于舊地項目基本相似,仍屬于同一體育文化生活系統[10],蔓延式擴散屬于混合型,既有舊地的又吸收了新地的體育文化生活,而墨漬式則包括占據式和蔓延式,變異式擴散式指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民的舊體育文化生活被原住民所同化,形成與當地完全不同的新的體育文化生活。在現代,滑雪的遷移型傳播并不多見,但滑雪愛好者的跨國遷徙正成為一種新的遷移擴散潮流,遷移擴散的類型并不是移民,而是全國各地的滑雪運動愛好者,滑雪運動的參與并不是一個同質化的參與群體,他們有著不同的參與動機和價值觀念[9]。
(三)滑雪文化空間傳播中的媒介發展
媒介的發展使得傳統體育文化擴散發生了演變。滑雪的傳播是首先是由社會中的人來傳播的,古代滑雪傳播者是從事生產生活的勞動者,近現代和現代社會中,專業滑雪運動員這類體育專業特長人員發揮了主要作用,滑雪運動的忠實愛好者和參與者也構成了傳播的介質。
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傳播媒介中的信息是定義現實社會中地理空間的重要線索,傳播技術進步帶來每一次的媒介革新,都帶來體育運動的空間傳播的更新,媒介集群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區域或環境內的各種媒介實體所形成的集合體[11],集群意味著空間距離的縮短和消弭,媒介集群對地理和空間的作用相比于單個媒介更為顯著,媒介集群促進了滑雪文化的傳播與擴散,反映了人類在滑雪運動中的價值觀念,不僅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還構建了空間中滑雪文化的多樣化景觀,而其本身也是體育文化景觀的組成部分。
媒介作為文化圖景的研究范式,對認同和理解不同地理環境下的滑雪文化傳播提供新的樣本。相對于那些因為文化沖突、物質條件匱乏、戰爭襲擊等不可抗拒因素,而未被保存下來的體育文化,滑雪文化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歷經滄桑,成為區域性景觀和文化傳統,這種文化本身易于被社會接受,發展壯大,逐漸成為各地區和民族喜聞樂見的體育文化形式,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的頻繁,在空間中不斷地擴散和傳播,從地理學視角研究下的滑雪文化,并非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而是以“文化區”為核心概念的滑雪文化的空間探究。
四、構建我國滑雪文化的意義
(一)鑄就中華民族滑雪運動的“根”與“魂”
滑雪運動的發展歷程和人類文明歷史息息相關,經歷了遠古滑雪階段、近代滑雪階段和現代滑雪階段,也經歷了雪地交通工具階段、滑雪競技運動階段和滑雪旅游階段。由工具性和實用性向競技性和娛樂性發展、由區域向全國輻射發展、由微眾向大眾發展、由單一向跨界融合發展。探究滑雪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必定是時代的要求,冰雪項目的文化探究是改善我國冰雪項目格局的必然之路,于競技滑雪,是振興體育事業的關鍵;于群眾滑雪,是大眾滑雪興起和全民健身的保障;于滑雪產業,是擺脫單一的滑雪旅游模式優化資源配置的方法。文化是民族最根本最深層的力量,滑雪運動項目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追根溯源。
(二)譜寫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品格”
滑雪運動精神文化是滑雪文化的核心,其內涵是十分豐富和深刻的[12],五千年的滑雪歷史文化是中國傳統滑雪文化留給世人的記憶,古老的毛雪板和馬皮滑雪是印證我國祖先通過狩獵和游牧為主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巖石壁畫和文史資料記載著人類面對自然、改造自然的大智慧,是理解我國滑雪文化乃至世界滑雪文化起源的活化石。
我國滑雪文化的意義構建是生動形象的歷史溯源問題,以生活實用為特征的中國傳統滑雪文化在東北和西北的寒冷地區傳承了幾千年,不能只成為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圖騰和符號,滑雪文化是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承擔著推動新時代文化復興的使命,是中華民族在面對嚴寒敬畏自然的實踐中所留下的精神財產,是自強不息、勇者不懼的中華民族品格的卓越展示。
(三)助推中華民族的“冬奧夢”與“中國夢”
現代滑雪文化是融入自然的,是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的,這也意味著在無論在國內外,滑雪運動都是現代人改善冬季運動方式品味健康生活的重要運動方式,因此滑雪文化不僅具有傳統體育的共性,還具有世界品格,這對于我國構建冰雪特色小鎮、滑雪歷史文化館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022年北京冬奧會已然進入倒計時,作為東道主,優異的成績和深厚的底蘊都是其爭奪話語權并使之不斷增強的基礎,中國要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中國人民在冰雪運動上的迅猛發展,讓中國滑雪文化成為傳統體育閃耀內外的重要元素之一,讓悠久的華夏文明璀璨歷史的今天和明天,形成我國民族特色的滑雪文化,續寫傳統體育的文化自信,以冰雪為載體,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創滑雪運動發展的新局面,開啟建設體育強國新征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之貢獻。
五、結語
一直以來,人始終不忘追問滑雪的歷史源頭到底是哪里,滑雪文化是什么,從地理學視角來看,滑雪文化是滑雪運動在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中,不斷變化著的形態乃至本質,包括滑雪運動在內的任何一項運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歸入社會現實的,其焦點本質上都是體育時空中的“人”。
滑雪文化意義的構建,對我國現代滑雪運動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在世界滑雪文化研究中,凸顯我國五千年的滑雪歷史滑雪文化的品格,展現傳統體育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愿滑雪運動搭乘冬奧會的東風,在未來昂首闊步地發展。雖然體育地理學仍然或者是很長時間內都是一個邊緣學科,但其學科的交叉性、獨特的分析視角仍然不失為解釋滑雪文化傳播與擴散的良方,滑雪文化中的區域文化差異研究、人地關系研究和隱形文化研究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的主題。
參考文獻:
[1]田立山.中國古代滑雪運動考述[J].浙江體育科學,2013,35(01):115-117.
[2]劉大鵬,王海,唐云松.文化自信視域下我國滑雪運動發展歷史及其文化傳承[J].冰雪運動,2018,40(02):75-79.
[3]楊軍.中國冰雪文化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09):35-36.
[4]林鳳蕾等編著.體育地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36.
[5]鄭勤.地理環境與體育文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03):419-423.
[6]崔樂泉,張紅霞.從傳統冰雪到冬奧文化: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J].體育學研究,2019,2(01):7-16.
作者:肖景月